美国车价五年暴涨30%!利润至上 谁来拯救美国工薪阶层的购车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7 18:56 2

摘要:近年来,美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平均新车价格逼近5万美元,较过去五年上涨30%,基础款车型售价普遍突破5万美元门槛,月供水平也攀升至历史高位区间。

近年来,美国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平均新车价格逼近5万美元,较过去五年上涨30%,基础款车型售价普遍突破5万美元门槛,月供水平也攀升至历史高位区间。

与此同时,市场上售价超10万美元的高端车型数量激增,而价格亲民的经济型车型却近乎绝迹。

2024年9月数据显示,美国市场已无平均标价低于2万美元的车型,仅有6款车型售价低于2.5万美元,这与2018年前低价车型占市场五分之一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家庭平均将15%的收入用于交通支出,按汽车研究中心定义的“经济实惠”标准(2.5万美元)计算,仅51%的人口能负担8%利率、48个月期限的车贷,若延长还款周期,可负担人群比例虽有所提升,但市场供给的结构性缺失已成为现实。

更严峻的是,创纪录数量的车主陷入“负资产”困境,所欠贷款金额超过车辆现值,折射出价格泡沫与消费能力的深层矛盾。

SUV热潮与产品结构调整

美国消费者对大型车的偏好深刻改变了市场格局。2009年SUV销量占比约30%,2019年已突破50%。

车企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福特曾推出与嘉年华轿车共享平台的紧凑型SUV翼搏,其平均售价却高出4500美元,凸显消费者愿为更大尺寸支付溢价。

这一结构性转变推动车企加速淘汰低利润轿车,聚焦高利润率车型。

“利润优先”的战略转型

美国传统车企近年来明确转向“追求利润而非销量”的策略。通用汽车在CEO玛丽・巴拉领导下,通过精简产品线提升利润率,菲亚特克莱斯勒(现斯特兰蒂斯)早年便淘汰轿车业务。

2020年,通用、福特利润创下十年新高,斯特兰蒂斯也实现创纪录收益。这一策略背后,既有激进投资者要求回购股票的短期压力,也有车企为电动化转型储备资金的考量:

电动化、自动驾驶等技术投入巨大,而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仅5%-10%,维持内燃机业务高利润成为转型关键。

疫情冲击与供应链重构

新冠疫情引发的生产停摆和供应链短缺,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经销商自行加价行为加剧了消费者负担,而车企在“降价”与“减产”之间选择了后者,导致车辆可负担性显著下降。

尽管价格从疫情高点略有回落,但降幅有限,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未根本解决。

面对价格高企与市场失衡,美国车企并非无牌可打,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

电动化的成本潜力

电池成本下降速度超预期,新型高强度钢材减少用料,通用“滑板平台”实现不同车型成本分摊(如Equinox与Celestia差价30万美元却共享平台),特斯拉“无厂房制造法”构想若落地,可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这些技术路径为低价车型提供了成本空间。

合作整合与政策支持

跨企业合作成为可能:共享生产线、委托代工(如墨西哥设厂分摊供应链成本)等模式可降低边际成本。

政策层面,稳定的补贴与激励措施至关重要——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持续政策支持,使其受益于美国波动的政策环境,甚至通过收购美国破产企业获取技术(如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反观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规划难度,监管确定性成为降低电动车成本的必要条件。

直面中国竞争:模式差异与挑战

中国汽车的低价竞争力不仅源于补贴争议,更来自深层次的运营模式差异:

软件导向:中国企业以软件定义汽车,实现硬件与软件独立升级,接近计算机研发逻辑,而传统车企软件多嵌入零部件,迭代效率低下。

速度与执行力:中国车企开发周期显著短于全球同行——非中国品牌新车开发平均5.4年,中国传统品牌3.5年,比亚迪等新势力仅1.6年。虚拟测试替代物理测试、高强度执行文化,大幅压缩研发成本与时间。

容忍亏损与长期主义:中国企业愿在规模化前承受巨额亏损,通过销量分摊成本并积累经验,而美国车企受激进投资者短期利润要求制约,难以复制这一策略。

即便排除补贴因素,中国顶尖新能源企业仍拥有30%的成本优势。咨询公司AlexPartners指出,美国车企需彻底变革运营模式,而非依赖保护主义。

美国车企的转型面临深层阻力。从组织结构看,“利润优先”策略下,推出2.5万美元经济型车型可能面临双重质疑:既降低单车利润,又冲击高价车型市场。

CEO若提及亏损项目,易遭季度业绩质疑,决策需每日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

文化层面,传统车企缺乏“第一性原理”思维——特斯拉敢通过OTA升级核心系统,而全球车企七年后仍不敢效仿,折射出对惯例的路径依赖。

垂直整合能力(如比亚迪、特斯拉的内部生产模式)虽被视为关键,但美国在供应链本土化进程中,仍需克服监管环境与客户需求差异带来的挑战。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这不是渐进式改革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重构制度、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明确可变革领域与核心原则。

在中美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车企能否跳出传统框架,以颠覆性思维重塑竞争力,将决定其能否在电动化浪潮中重新赢回消费者。

美国汽车价格的持续高企,本质是消费偏好、企业战略与外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转型,在技术创新、组织变革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新平衡点。

面对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与模式创新,美国汽车产业或许需要一场真正的“范式革命”——不是简单调整产品线,而是从研发逻辑、生产模式到企业文化的全面重构。

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避免被边缘化,重新定义“经济实惠”的内涵与可能。

来源:健康课堂王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