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错,这场战役就是1984年7月12日的松毛岭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越军发动了代号“MB84”的大规模反扑,企图夺回所谓的“失地”。
对越自卫反击战被炮火碾碎的"七月攻势"!
“自淮海战役以来,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尸体啊!”这是叶帅视察时发出的感叹!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战役能让见过大场面的叶帅都感慨呢?
那如果我说在中越边境战争中,有一场战役被越军称为“伤心岭”,那么你知道是哪一场吗?
没错,这场战役就是1984年7月12日的松毛岭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越军发动了代号“MB84”的大规模反扑,企图夺回所谓的“失地”。
但是他们遭遇了我国军队的猛烈反击,最终以惨败告终。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给予越军沉重打击,更在心理上彻底摧毁了越军的斗志!
那么,这场战役究竟发生了什么?越军为何会遭遇如此惨败?让我们一起走进松毛岭,揭开这场战役的神秘面纱。
松毛岭,在海拔1422.2米老山主峰的东侧,这里覆盖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山地,但也即将成为越南陆军的"绞肉机"。
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越南当局并未收敛其扩张野心,在苏联的军事援助下,越南想侵占我国领土的贼心依旧不死!
仗着“老大哥”苏联的撑腰,越南当局从上到下弥漫着莫名的优越感,特别是在越南第二军区司令部里,气氛更是显得格外"乐观"。
因为据越军情报部门向黎维密报告中说:"中国军队防御工事简陋,炮兵火力不足。"
这种夜郎自大的误判源于越南特工此前的渗透侦察,但是他们只是看到了我军表面的土木工事,而真正隐藏于地下的坑道体系和炮兵伪装阵地却是一无所有,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将这里打造成了近乎于完美的防御阵地?
而实际上我国边防部队也确实在这里构建了防御体系!因为自1984年4月收复两山(老山、者阴山)后,我军便迅速在松毛岭一线的崖壁上开辟交通道,将猫耳洞、碉堡、战壕连接成了像蛛网一样的防御工事。
同时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张铚秀在视察阵地时也特别强调:"松毛岭是老山的东大门,必须建成无坚不摧的'钢铁堡垒'。"
话说回来,也正是基于这种错误情报以及越南司令部人员的口嗨,越南国防部便迅速批准了代号"MB84"行动计划:以四个步兵团、两个特工营的兵力,确定在7月12日凌晨发起突袭,企图一举夺回老山主峰。
当此次越军指挥官黎维密中将在作战会议上敲击着地图上的"MB84"行动计划时,他不会想到,这场被越南高层寄予厚望的"夏季反击"也称之为“七月攻势”,将会成为印在越军战史上的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时间到7月11日黄昏,在越南莱州省境内的丛林里,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秘密集结。
越军316师174团以及312师14团等部队的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正在沿着山间小路向边境移动。
按照作战计划,他们将在凌晨3点前抵达阵地,于4点发起炮击准备,5点进入步兵突击状态,于是便有了越军午夜潜行的"死亡行军"!
此次行动担任前锋的越军316师174团三营营长武文刚少校,看着在夜色中前行的队伍,心中也范起了一丝不安,因为这支千人的队伍挤在仅容两人并行的山路上,士兵们的钢盔和枪支不断碰撞,像是午夜“死亡摇滚”般的声音。
更让他担忧的是,队伍中当中有不少是刚补充的新兵,严重缺乏山地作战经验,于是这种“死亡摇滚”的声音就更加的让他心神不安。
事实上也如他所愿,我国边防部队的前沿观察哨早已发现了这种诡异的异常,于是在7月11日23点左右,我14军的40师侦察连便报告:"越南境内发现有大规模兵力移动情况,方向意在松毛岭。"
接到报告后,我军40师师长刘昌友便立即下令:"全师进入一级战备,炮兵部队做好反准备射击状态"。
接下来一场生死对决悄然开始…
到了7月12日凌晨3时10分,松毛岭上空率先被我军的照明弹照亮,然后我国炮兵群接到命令:“对1175高地、那拉方向实施全覆盖炮击”!
我军早已装填完成的152口径加榴炮以及130口径的火箭炮同一时间同时开火,炮弹划破夜空,在越军集结地全面开花。
而此时正在指挥部队展开行动的黎维密被气浪掀翻在地,惊慌失措下他抓起电话大声喊到:“怎么回事?中国军队的炮火为什么会突然开火,怎么还会这么准?”
但此时的越军早已被炮弹打的陷入混乱,密集的人群在炮火中也成为活靶子。
316师174团一营的通信兵在绝望中呼叫:“中国的炮火覆盖了我们的集结地,营长阵亡,营长阵亡,部队失去指挥!”…
没错,这就是我国军队为越军的行动精心准备的“炮火反击攻势”。
因为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兵的报告,我军早已掌握了越军的进攻路线和集结点。而我军炮兵群采用“游动炮群”战术,将多个炮兵营分散配置,形成交叉火力网,所以当越军进入预设打击区域时,等待他们的就是这种铺天盖地的钢铁“暴雨”洗礼!
让我们把视线再次来战场上,到凌晨5许,侥幸躲过我军炮弹的越军步兵继续开始冲锋。
他们沿着陡峭的山坡向上攀爬,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正走进更加致命的"死亡陷阱”!因为接下来就是松毛岭上真正的残酷绞杀…
随着越军步兵的冲锋,在142号阵地,战斗尤为激烈,越军312师14团一营多次发起集团性冲击,企图突破这个关键阵地。
而坚守阵地的是我军国119团3连,在连长李海欣的指挥下,利用战壕与反坦克壕的掩护进行阻击。
当越军逼近我方阵地时,3连战士投出成捆的手榴弹,在结合着火焰喷射器的扫射,将进攻者一次一次的击退。
到了上午9点左右,越军发起第五次冲锋。此时142高地的弹药即将耗尽,连长李海欣亲自带领战士搬运弹药,到不幸踩中地雷壮烈牺牲。
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讲到:"守住阵地......”
连队的战士们看着连长的牺牲,含着热泪满怀愤怒的继续投入战斗,他们用刺刀、用枪托与越军展开了近身白刃战,在视死如归的气势下保住了连长牺牲的阵地。
在越军进攻的主战场方向,越军的“人海战术”遭遇了更加毁灭性打击。
由于地形的狭窄,越军部队无法散开,密集的人群就成为我军炮兵的绝佳目标,于是就有越军316师176团三营在次伤亡失踪284人,营长阮文雄少校当场阵亡,全营仅剩不到50人。
越军的无线电里更是频繁且不断的传来绝望的呼叫:“中国炮火太猛烈了,我们无法前进!请求空中支援,请求炮火支援!”
到了中午12点左右,越军黎维密的指挥部以彻底陷入混乱。
各部队的伤亡报告接锤而来:312师14团伤亡超过60%,316师174团彻底失去战斗力,特工营溃散......更糟糕的是越军通信系统几乎瘫痪,各部队之间失联。
黎维密试图通过无线电重新调整部署,却听到我国军队的广播:"越南士兵们,你们已经被包围,缴枪不杀!”
到了下午4点,越军已经溃不成军,士兵们丢盔卸甲,纷纷沿着原路仓皇逃窜!
眼看着再也组织不起来了,黎维密只能无奈的下达撤退命令。
至此,松毛岭战场上逐渐恢复平静。
战后,关于松毛岭战役的越军伤亡数字,中越双方史料记载确存在着差异。
我国军方资料显示,此战共歼灭越军3700余人,其中炮兵歼敌占比超过60%以上,而越南官方战后拒绝承认"伤亡重大"的说法。
但据参与指挥的越军军官,后来的回忆录中透露:316师和312师的伤亡就超过2000人,实际总伤亡应该已超过3000多人。
最后,我们来复盘下这场战役,首先我国军队创造了现代山地战的炮兵运用典范。
一场战争下来累积发出1261吨炮弹,共发射各类炮弹2.8余万发,平均每分钟发射炮弹将近40发。
我炮兵部队的精准打击,不仅有效阻挡了越军进攻,而且还摧毁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正如参战老兵回忆:"那天的炮火,能把松毛岭的石头都炸成了粉末。"
其次,越南这次损失这么大,在战后总结时也不得不承认:"对中国军队的火力强度估计不足,还有战术过于僵化,通信系统也落后。”
这场战役的惨败,成为越南十年边境战争的转折点,因为此战过后越军再未发起团级以上规模进攻,而是调整为对我国小规模骚扰!
当然了这场战争我军也有伤亡,比如现在的松毛岭战役的烈士陵园里,年纪仅19岁的战士李海欣及78位战友烈士便长眠于此。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边境防线的钢铁长城。正如时任昆明军区政委的谢振华题词:"松毛岭上炮声隆,烈士英名万世崇。"
如今的松毛岭,硝烟早已散尽,一切恢复如初!当年的战场遗址现在已改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凭吊英烈,缅怀那些为祖国和平而牺牲的英雄!致敬!!
来源:wm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