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邑农商银行将助创业稳就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强与团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等的沟通对接,利用“双向推送”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精准对接需求,持续激发大学毕业生、乡村青年、退役军人、城乡妇女等的创业热情。
临邑农商银行将助创业稳就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强与团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局、妇联等的沟通对接,利用“双向推送”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精准对接需求,持续激发大学毕业生、乡村青年、退役军人、城乡妇女等的创业热情。
划拨“救急款”
助推“青创企业”发展
“直播电商是轻资产,很难获得融资支持,还好有农商银行推荐的信用贷款,让我有动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济南晨恩五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静说道。
王海静是当地自主创业成功的青年之一,“90”后的他在2018年创办了济南晨恩五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五金产品的批发及销售。在实体经营的基础上,富有创新思维的他,抓住了直播带货的商机,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王海静带领团队逐渐建立起了20余个直播间,拥有直播运营员工34人,随着线上订单不断增多,备货资金压力也逐渐扩大。
临邑农商银行时刻关注着青年创业人群的经营发展,了解到王海静的资金需求后,为其推荐办理了350万元的“普惠小微信用贷”。获得贷款后,企业货源充足,销售额逐月攀升。
临邑农商银行紧扣“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和“金融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两条主线,积极对接人社局、团县委、工信局、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部门,调研把握各类青年创业群体的实际需求,扎实开展金融辅导员“1对1”结对帮扶、“行长走青企”等活动,宣传讲解信贷帮扶政策,强化对优秀创业创新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构建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贷款支持、利息补贴等青年创业创新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为365家青年创业企业及商户投放贷款4.37亿元。
播撒“及时雨”
支持“新农青年”创富
“返乡创业是个艰难的决定,我想在家乡的土地上干出一份事业,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在乡村振兴与青春创业的“双向奔赴”中,许多创业青年正在田间书写新的奋斗故事,德平镇信家阁村的李家春就是其中的一位。
返乡后,李家春依托家乡粮食种植资源,承包土地400余亩,致力于开展粮食集约化、专业化种植。他明白,要想干出特色,需顺应发展趋势,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于是,他将目光锁定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上,全身心投入到技术学习、飞手培训、飞防服务队创建等工作中,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然而,添置维修无人机设备需要大额支出,无奈资金捉襟见肘。
临邑农商银行了解到李家春的困境后,结合他的资产、收入等情况,为其办理了创业贷款20万元,帮助他渡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多亏了农商银行的‘及时雨’圆了我的‘良田梦’。”李家春感激地说道。
临邑农商银行以“银团”合作为契机,成立“乡情服务队”,主动对接村镇“两委”,筛选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方向、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创业项目及相关返乡创业人员信息,适时开展走访对接,同时,主动参与临邑县“青马工程”农村培训班,并开展信贷政策宣讲,现场了解乡村创业人员金融需求情况,针对性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及实施路径,助力广大青年“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截至目前,为乡村创业青年投放贷款2.85亿元。
送上“雪中炭”
护航退役军人立业
“没想到退役后还能享受到军银合作的信贷红利,感谢农商银行的贴心服务,每次在我有困难的时候都伸出援手。”退役军人李康德在拿到20万元信贷资金后激动地说道。
李康德自退伍后辗转多地打工,看着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和大棚蔬菜种植的发展前景,就想着回乡创业。返乡后,他便承包了一座占地5亩的大棚,尝试种植芹菜、生菜和西红柿等。
“当时有幸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适应性培训班,接触到了一些创业政策及技能,也了解农商银行给我们退役军人的信贷支持政策,当时因为承包费、菜苗等的支出便申请了10万元贷款。”小试牛刀后,获益的李康德便想着扩大种植规模,可手头流动资金还有短缺,临邑农商银行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又为其增加了20万元的授信。而今,李康德通过蘑菇和豆角、辣椒等蔬菜的轮作种植,提高了大棚利用率,也在家乡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临邑农商银行持续加大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对接力度,在金融知识普及、创业融资支持等方面实现互动互通,定期参与退役军人欢迎会、适应性培训班,通过布置展板、集中讲解、一对一解疑答惑等方式,大力推广“军银”合作产品,让退役军人了解拥军优属优惠政策,切实解决退役军人“融入难、起步难、贷款难”问题。截至目前,发放拥军系列贷款392笔、3581万元。(韩宇)
来源:山东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