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盛来运回答提问时指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超出市场预期,彰显出经济回升的强劲势头。
作者:黄庆华 徐顺林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盛来运回答提问时指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超出市场预期,彰显出经济回升的强劲势头。在消费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3%,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
然而,4月以来美国以在国际贸易中遭受不公平待遇等各种借口,断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出台所谓的“对等关税”,以关税手段颠覆现有国际经贸秩序,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家未雨绸缪,在今年初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经国务院批准、针对消费环境建设的政策文件,以消费供给提质、消费秩序优化、消费维权提效、消费环境共治、消费环境引领五大行动为牵引,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构建“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良性循环,全面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通过政策护航与社会共治等措施,营造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乐消费的消费环境,标志着我国消费环境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加大政策护航力度,优化全国消费环境。一是清理限制消费相关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及时清理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严禁设置不合理门槛或过度管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重点领域准入,在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的同时兜住安全底线。二是提高实物消费质量水准,优化服务消费品质内涵。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强重点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支持消费升级及老字号创新发展。改善服务消费品质,健全服务消费标准、信用体系及重点领域服务消费标准,深化服务认证试点,推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完善部分领域消费者评价机制。三是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高质量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引领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整治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问题,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国内消费市场“大循环”畅通。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打击公用事业、汽车等领域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四是构建共治共享的消费环境。针对直播电商、跨境消费、预付卡等新型消费场景,加快修订相关配套法规,明确平台、商家、消费者的权责边界,填补监管空白。整合政务服务热线等相关线上渠道,建设全国统一的消费维权大数据平台,实现投诉举报、线索转办、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五是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实施消费环境引领行动。强化消费纠纷源头治理,推动各大型企业健全消费纠纷解决体系,引导其积极加入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纠纷快速处理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消费环境优化示范区建设,完善覆盖全链条的消费生态体系,打造安全放心、多元创新的消费环境,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支撑。
凝聚社会共治合力,共建放心消费新生态。营造安全、放心、可持续的消费生态,需凝聚企业、行业与公众三方力量,形成责任共担、协同共治的良性循环。一是压实企业主责,推动源头治理。企业是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第一责任人,需从源头把控质量,建立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强链补链。主动公开诚信承诺与质量标准,公开产品信息,以透明化、标准化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从根源上减少消费风险隐患。二是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生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实施公平竞争公约与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价格监测、信用评价和纠纷调解机制,对低价内卷、虚假宣传、数据杀熟等“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及时预警、联合抵制,推动行业从“拼价格”向“拼品质”“拼服务”转型,培育以创新驱动、价值引领为核心的良性竞争生态。三是鼓励公众监督,构建共治网络。建立网络平台等数字化维权渠道,降低消费者举证门槛,提升维权效率。加强消费教育,通过案例科普提升公众识假辨劣能力,培育理性消费群体。鼓励媒体、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共治格局。(作者来自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