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走”进校园,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迎来了第九届校园科技节。活动现场,学生们复刻的司母戊鼎、绿松石蛇带钩、中华缠枝薄胎玉壶等几十种文物格外逼真,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
当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走”进校园,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迎来了第九届校园科技节。活动现场,学生们复刻的司母戊鼎、绿松石蛇带钩、中华缠枝薄胎玉壶等几十种文物格外逼真,吸引着路人驻足观看。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AI智慧文物创制是本届校园科技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们对历史文物背景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纸壳、黏土、塑料等材料,结合AI工具进行创新制作,并通过海报设计进行展示。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观众可以看到每一件“智慧校园文物”的创作立意和制作全过程。展台旁,活动特别设置了投票箱,由全体师生结合设计方案、制作与工艺等进行投票,选出他们心中的“热门文物”。
大立人像、青铜面具……一组“三星堆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作品是由初一年级的3D打印团队和高二年级的美工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该校特色发展处主任赵燕表示,此次文物创制大赛不是单纯仿制,而是鼓励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意制作,鼓励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实现更精美的创作效果。
本届科技节开幕式上,现场上演了马德保球“科学魔法秀”。将两个盆合在一起,通过燃烧消耗掉里面的空气,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现场,9位男生分为两组上演“拔河比赛”,仍然未能分开两个盆。学生们在感受“超燃热情”的同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奥秘。
作为通州区成立的首家少年科学院,“求是”少年科学院拥有创新思维、遥控飞行、魅力化学等10个研究所。活动现场,各研究所分别设立了专属展台,吸引着学生们竞相体验。初二年级学生彭御桐是创芯单片机研究所的成员,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为社团成员开发制作的“打卡机”。“我们所做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物化的过程,把技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天,在学校气膜馆内,全国遥控特技飞行冠军段志勇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遥控飞行表演。赵燕介绍,学校积极拓展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助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本学期,段志勇大师工作室落户理工附中通州校区,为遥控飞行研究所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助力。
据了解,此次科技节将持续两个月。除了“智慧校园文物”制作以外,学校还将利用户外大屏播放科学实验视频,开展科普观影活动。此外,还将通过短视频、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科学实践成果,开展评优活动。
该校校长韩英表示,科技节秉承“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创新不是孤独的远行,而是携手同进的征程”这一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科技实践的乐趣,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特色项目的建设,为每个学生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民族复兴和教育强国播下创新的种子。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