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元济的一生经历了从清王朝到现代中国,是这急剧变革时代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晚清封闭的儒家社会,被点为翰林后,步入了有声望和有影响力的士绅学者阶层的最上层。在传统帝制下他本应前程似锦,然而在19世纪末,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败,且面对着一个向外扩张和富有侵略性的西方,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叶宋曼瑛 著 张人凤 邹振环 译 重庆出版集团
张元济的一生经历了从清王朝到现代中国,是这急剧变革时代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晚清封闭的儒家社会,被点为翰林后,步入了有声望和有影响力的士绅学者阶层的最上层。在传统帝制下他本应前程似锦,然而在19世纪末,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败,且面对着一个向外扩张和富有侵略性的西方,这样的现状直接挑战像张元济这样的人。他们接受儒家学说的教育,深信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恪守传统道德并按照儒家哲学去对待他人或他国,中国才能繁荣昌盛并与邻国和谐相处。他们所受的教育,还使他们推崇经学,鄙视商业和贸易活动。
但是,面对屡次失败的严酷现实和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士绅学者不得不重估传统的价值观念。对张元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诸如梁启超、蔡元培和严复等人,史家已经做过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他们是有远见的儒家学者,尽管受过十分正统的教育,但显示了很强的适应性和令人惊叹的改革能力。
对张元济生平和事业进行研究,我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生平、经历和事业怎样反映出当时处于转变中的一代知识精英的独特气质。张元济在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惊愕和失望,在戊戌变法时的抱负和爱国奏折,在慈禧政变之后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以及从政治上的明智撤退并选择了出版业为终身事业,他的种种事迹都能加深我们对这一代知识精英的理解——从历史传统来看,他们是产生大多数中国领导人物的知识阶层的中枢,这些博学而又处于特殊地位的人,又把自己看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良心的代表。张元济与他的同辈生活在中国要面对来自西方帝国主义史无前例的挑战的严峻时期。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如何对付这些挑战,大部分取决于精英的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思潮。
在漫长的一生中,纵使政局常常变化,社会频繁动乱,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那就是若中国人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具备充分的知识,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知识的传播,没有更广泛的对变革要求的觉醒,中国就无法面对现代世界的挑战。张元济后来加入商务印书馆,使它成为现代中国最大的出版社。
在那个时代,张元济被公认为是藏书家和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对善本书的追求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他全力支持新文化运动。在他的直接影响下,民国最初的十年间,商务印书馆成为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可以愉快合作的场所。张元济为赴欧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聘请他们去商务印书馆工作,而不是招募旧式学者或与他有相似背景的好友。从中国新式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也同样受到欢迎,并按工作成绩给予晋升,于是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中出现陈独秀、茅盾和郑振铎的名字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张元济之所以比同辈更杰出,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少传统学者出版报纸杂志,或书籍小册子,介绍新知识或新哲学,这些刊物往往生命不长,影响有限。张元济跟他们的区别在于:他把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家庭式印刷所改变成为现代中国最主要的出版社。在他以前,中国还没有那样规模的出版印刷企业。
1898年,当张元济还在任京官的时候,对工业化和发展商业已有兴趣。在给光绪的长篇奏折中,张元济不仅竭力为民族实业家和商人的权利辩护,而且指出在与西方竞争的贸易战中,民族企业应被看作国力的基石而予以大力保护。尽管强调民族企业作为抵制西方经济渗透与商业扩张的手段这个课题并非始自张元济,然而他热情地为经济现代化呼吁和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控诉,却表明了他对民族工业化的兴趣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张元济把商务印书馆当作终身事业并不仅仅由于出版业是一种“文人的职业”。
张元济一开始便是讲求实际的人,重实干而非空谈,因而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少为人知的。他很少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做任何解释。当康有为宣称在广州创办学堂是为中国培养现代化人才、梁启超在雄辩的社论和随笔中再三声言他的报纸是以现代思想唤醒民智的时候,张元济在参加商务印书馆时,却没有留下任何公开的记录以说明同样的崇高目的和意图。
研究张元济的最好资料来源,是他写给友人和同事的大量信件,数量多达千余封,这些信件并无公之于众的意图,然而作为第一手材料,却有更高的价值。虽然他的信绝大多数是简洁的、并不动人的和业务性的,然而却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更有力和真实地解释了他一生中的许多“怎么样”和“为什么”。希望透过研究像张元济这样的人物,能更充分和全面理解现代中国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