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岁作家马识途的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自202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一直广受关注。这部散文集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马老回忆的这60余位故人,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复杂光辉,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轨迹,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百岁作家马识途的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自202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一直广受关注。这部散文集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马老回忆的这60余位故人,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复杂光辉,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轨迹,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一位笔耕不辍、创作故事的百岁老人,其本身就宛如一部传奇巨著,更何况马识途这样曾亲历波澜壮阔历史的人物。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紧密相连,打开此书就如同打开了一幅内涵丰富、韵味悠长的历史画卷一般。马老在书中以真言为笔,以故人为墨,书写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接触过的、值得书写的人”,涵盖了文坛友人、革命伴侣、骨肉亲人,以及生活中结识到的令他敬佩的凡人和让他感受到友好的外国人。
真言:文学的底色与品格
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上,都是彼此最真挚的朋友。马老深受巴金影响,将说真话奉为圭臬;他虽然小张秀熟整二十岁,却与之结成了忘年之交;他在沙汀鼓励下坚持创作,坚持文学之路;他与艾芜一起畅谈文学的真善美。
1995年,巴老重病在身,难以握笔,仍不忘赠马老自己的新书。之后马老以自己新出的杂文集《盛世微言》回赠,并在扉页上写道:
巴老:
这是一本学着你说真话的书。
过去我说真话,有时也说假话,现在我在你的面前说,从今以后,我要努力说真话,不管为此我将付出什么代价。
谢谢你赠书《再思录》。
1995年6月15日
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的后记中,马老表示:“我写的都是我回忆得起来的事实,或者偶有错误,我无法去查对了。”“最后还想说一句,又一度想学巴金,我说的是真话。” 这种对真言的坚守源于他对文学的尊重,更源于他对历史和读者的负责态度,体现其敬仰巴金、学习巴金的精神追求,即使面临困难,也矢志不渝。
马老曾不止一次在发言中说道:“如果我们说鲁迅是中国的脊梁骨的话,那么巴金就是中国的良心。”真言不仅是事实陈述,更体现为一种精神力量。马老借真言展现当时人们的信仰、追求和奋斗精神。他笔下的革命者、知识分子、普通民众都在各自的领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拼搏。这种精神力量通过真言传递给读者,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践行了对真言的坚持,也将之背后的精神力量呈现在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他曾写下“与万卷诗书为友,留一根脊骨做人”的书法作品,此作在2024年9月于四川成都开展的“书为心画——马识途书法作品展”中展出。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说,这是一幅让人“最受触动”的作品,“熔铸了他的性格和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更具感染力,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真言为作品增添历史厚重感,使其成为研究时代的重要资料。马老坚持“说真话”,而《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是他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也是他对那些曾经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的一种感恩和纪念。他在书中既写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也写了他们在斗争中的挫折与牺牲;既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也提及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困惑与挣扎。如在回忆地下工作时,他不仅展现了革命者的英勇,也提及了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正如马老所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是是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说假话永远不能接近真理”。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坦荡与真诚。
故人:时代的见证与记忆
书中,马老不仅记录了鲁迅、巴金、闻一多、冰心、杨绛、夏衍、曹禺、周有光、吴宓、李劼人、沙汀、艾芜等文坛巨匠的生动形象,也写了他的革命战友何功伟,既是战友又是妹夫的齐亮,以及他的革命伴侣刘惠馨等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展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有不少后来成了他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如友人卷中写下的黎强,便是马老长篇小说《魔窟十年》《京华夜谭》、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线》的原型,再如凡人卷中的邱嫂、姚三妹、郭嫂等人,不仅是马老的救命恩人,也是他在《清江壮歌》《找红军》等小说作品中描写的地下工作者们的救命恩人。他们是最普通的人,却是“具有人性的真正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革命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可以说,这一份马老以年逾百岁高龄写下的回忆录,既是文学,也是历史,在中国当下文坛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的怀念,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传承。
通过马老笔下故人的命运起伏,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变迁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如马老的战友齐亮,为了营救战友们脱险,落入敌人手里,牺牲在渣滓洞监狱。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或壮举,更是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命运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变革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挣扎与奋斗。马老在书中写下“人无信仰,生不如死”,以此来表达对齐亮等革命者的敬仰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也让我们看到,真实、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
马老通过文字传递出自己对战友们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师长的敬仰。故人们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被他以风格多样的笔法、精准的表述再现于笔端,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超人的记忆力,用饱蘸感情的文字为读者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速写。这种深厚情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体现了他对故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如在《刻骨铭心的往事》一文中马老记叙了妻子王放在白色恐怖中负责办成都的《挺进报》的事迹,她独自承担收听广播、刻蜡纸印刷、发行等工作,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体现了革命者的坚韧与勇气。
真言与故人的交织:叙事的独特魅力
在马识途的笔下,真言与故人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魅力。真言使故人的形象更真实、立体,故人为真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载体;不同故人的故事和经历,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风貌。真言通过故人的叙述得以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感受故人魅力的同时,也能感知真言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真相和深刻道理。
这一叙事方式构建起作品独特的叙事结构。马识途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使整个作品既有整体的连贯性,又在每个章节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亮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那个时代,与那些故人相遇、交流,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总而言之,马识途的散文以真言为基石,以故人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真言赋予了作品真实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故人则丰富了作品的情感维度和叙事层次,真言与故人的交织,构建起了马识途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