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上海的地标建筑,锦江饭店绝对算一个。它坐落在闹市区,历史厚重,气场不凡,谁看了都觉得有点牛。可你知道吗?这家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人生比电影还精彩,从底层苦孩子爬到女企业家,结果饭店被收归国有后,她的名字却被硬生生抹掉。到了96岁,她还在为自己的心血讨说法。
说起上海的地标建筑,锦江饭店绝对算一个。它坐落在闹市区,历史厚重,气场不凡,谁看了都觉得有点牛。可你知道吗?这家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人生比电影还精彩,从底层苦孩子爬到女企业家,结果饭店被收归国有后,她的名字却被硬生生抹掉。到了96岁,她还在为自己的心血讨说法。这故事听着就让人唏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儿的。
董竹君190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窟,家里穷得叮当响。她爸是拉黄包车的,靠体力吃饭;她妈给有钱人家做佣人,赚点微薄工钱。小时候,父母咬牙供她读私塾,她脑子灵光,学得快,老师都说她有出息。可惜好景不长,13岁那年,她爸病倒了,家里没钱治病,债主上门逼债,她妈走投无路,把她送到青楼换了300大洋救命。
青楼那地方听着高级,其实里头日子不好过。董竹君在长三堂子算“清倌人”,主要卖艺不卖身,但也得天天唱曲陪客,笑脸迎人。她长得清秀,嗓子好,很快就成了红人。可那些客人里总有不正经的,老鸨也老催她“接客”,她死活不干,晚上一个人待着,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非得闯出条路不可。
1914年,她遇到了夏之时,一个四川来的革命党人。夏之时常到青楼跟同志开会,看她有才又有骨气,就常跟她聊国家大事,还送她书看。两人慢慢有了感情,夏之时决定带她走。那年她14岁,趁夜逃出青楼,跟夏之时结了婚。婚礼没啥排场,但在那个年代,能逃出去就是希望。
结婚后,袁世凯通缉夏之时,俩人只能跑去日本。她在东京进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日语、学插花,日子过得充实。1917年毕业后,夏之时却因为政治斗争失势,俩人回了四川老家。可回到家,日子并不好过。夏之时思想传统,见她连生四个女儿,心里不痛快,喝酒发脾气,还动手。她忍无可忍,1922年带着女儿和父母回了上海,彻底跟过去说拜拜。
回到上海,董竹君日子过得紧巴巴。她租了个小破屋,靠给人做针线活、教书糊口,收入少得可怜,有时候真想一了百了。可她不甘心,1930年跟夏之时离了婚,总算甩掉包袱。她先在闸北开了群益纱管厂,当了上海滩少有的女老板,结果1932年“一·二八事变”,厂子毁了。她没放弃,攒了点钱,1935年在华格臬路租了栋四层楼,开了锦江川菜馆。
这家饭店可不是随便开的。她亲自操刀设计,外墙用黑瓷砖,看着就气派。一楼是大食堂,二三楼是包间,四楼做厨房,布局讲究。她还改良了川菜,像香酥鸡、纸包鸡这些招牌菜,既有辣味又适合上海人,生意火得不行。开业那天,杜月笙这帮大佬都来捧场,锦江的名头一下子打响了。
1936年,她又在华龙路开了锦江茶室,雇了女服务员,这在当时可是新鲜事儿。她还在茶室旁边弄了个办公室,后面藏了个小房间,给地下党开会用。她还掏钱开了几家印刷厂,印革命传单。1945年,她在马当路搞了个秘密印刷所,帮着印上海解放前的宣传材料。她不光是生意人,还是个有情怀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锦江川菜馆和茶室合并,搬到华懋公寓,改名叫锦江饭店,定位国宾馆。董竹君当了首任董事长,忙着筹备开业。她事无巨细,大厅的灯、桌椅的摆放、员工的培训,全都盯着。饭店开张后,接待了不少高官外宾,名气越来越大。
可好日子没多久,1953年,情况变了。她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锁换了,东西全没了,问员工也问不出啥。后来才知道,锦江被收归国有,她这董事长成了摆设,管事的换了别人。当时全国搞三大改造,私营企业都得改国营,锦江也不例外。饭店资产算下来值3000两黄金,政府给了她4万块补偿。她没闹也没吵,觉得国家的事儿比自己大,就认了。
可这还不算完。1985年,锦江川菜馆50周年,86岁的她特意穿了旗袍去庆典。她翻开纪念册一看,傻眼了——自己的名字没了,创始人这身份被抹得一干二净。历史被改了,好像锦江饭店跟她没半点关系。她气得手抖,但没当场发作,回去就写信给上海政府,说清楚事实,要求还她公道。
政府回了信,说会补工资、恢复职位,还会改历史记录。她信了,等着。可到了1995年,锦江60周年,她96岁了,却没收到邀请。她在家看电视直播,会场热闹得很,可还是没人提她。她盯着屏幕,心里肯定不好受。直到庆典快结束,总经理贾智勇上台说了句:“锦江饭店的创始人是董竹君,没她就没有今天。”这话一出,掌声响得不行,媒体也炒开了。她看到新闻,笑了,可那笑里多少有点苦。
董竹君晚年身体不行了,但精神头还在。她常跟人讲锦江的创业故事,语气里满是骄傲。她还关心国家大事,看报问新闻。1997年,她在北京病逝,97岁。她走后,故事慢慢传开,大家替她抱不平,学者和媒体开始挖她的贡献。2000年,锦江65周年,总经理又一次公开说她是创始人,还在饭店里弄了个展室,放她的照片和资料,总算给了她点认可。
现在的锦江饭店还是上海的地标,占地3万平米,绿地1.65万平米,五栋欧式楼看着就高级。它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领导人,还见证了1972年《上海公报》的签字。那竹叶徽标,还是她当年的主意,透着她的智慧和坚持。
她的故事后来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也出了书,感动了不少人。从青楼到企业家,她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展现了女人的韧劲。她的经历告诉咱们,历史不能随便抹,人的付出得记住。
董竹君用快一个世纪的时间,从贫民窟走到了上海滩的传奇。她一手建起的锦江饭店,不光是生意上的成功,更是那个年代的缩影。晚年被不公平对待,她96岁还在奔走,这份倔强真让人佩服。她的事儿告诉咱们,不管啥时候,都得有自己的底线,追求该有的公正。你咋看她的故事?欢迎留言聊聊。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