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一张“高颜值通缉照”让四川绵阳女孩卿晨璟靓的名字火遍全网。彼时年仅19岁的她,因参与“酒托”诈骗团伙被警方通缉,涉案金额高达140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19个省份。然而,网友的关注点却意外“跑偏”——“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感叹刷屏网络,甚至有人调侃
2018年,一张“高颜值通缉照”让四川绵阳女孩卿晨璟靓的名字火遍全网。彼时年仅19岁的她,因参与“酒托”诈骗团伙被警方通缉,涉案金额高达140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19个省份。然而,网友的关注点却意外“跑偏”——“卿本佳人,奈何做贼”的感叹刷屏网络,甚至有人调侃“这颜值当什么骗子,出道不香吗?”
面对舆论压力,卿晨璟靓选择自首。镜头前的她一身白衣、短发素颜,与通缉照判若两人。庭审中,她承认自己分得赃款2万元,最终被判刑14个月。
2025年,服刑结束的卿晨璟靓再次闯入公众视野,这一次,她成了网络主播。账号头像沿用当年的通缉照,简介赫然写着“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短短一个月,她发布12条视频,粉丝涨至8000余人,直播主题更是直白:“大牢出来的女人”“揭秘酒托骗局”,甚至自曝服刑细节——“减刑很难,我一天都没少蹲”。
这种“黑红”人设迅速引发争议。有人支持她“浪子回头”,更多人却怒斥其“消费犯罪经历”:“坐牢还能当卖点?这是在教坏年轻人!
讽刺的是,这并非卿晨璟靓首次尝试转型。
2021年,她曾参与绵阳警方的反诈宣传片拍摄,视频中她怒斥“邀请重操旧业”的骗子,称“绝不再害人”。但警方事后坦言,这次合作因舆论压力“无疾而终。
四年后,她的选择截然不同。直播间的她不再谈“正能量”,转而以“犯罪故事”博眼球。4月27日,平台最终以“利用服刑经历不当获利”为由封禁账号,粉丝一夜清零。
卿晨璟靓的两次“转身”,撕开了社会对刑释人员的复杂态度。
支持的人认为:法律已惩罚其过错,社会应给予重生的机会。反对的人则痛批:以“犯罪标签”牟利,无异于传递“黑红也是红”的扭曲价值观。法律专家指出,我国未禁止刑释人员从事直播行业,但若内容违背公序良俗,平台有权封禁。这场封号风波,实则是流量经济与社会责任的较量。
卿晨璟靓的七年,从罪犯到网红,从“反诈宣传员”到被封杀,每一步都踩中舆论的敏感神经。她的故事抛出两个尖锐问题:
刑释人员的出路在哪? 奶茶店打工、直播带货本无对错,但若靠“犯罪人设”博流量,是否触碰道德底线?平台该如何权衡? 封禁是维护公序良俗,还是剥夺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许,真正的“重生”不是靠贩卖过去,而是用行动证明:人生可以跌倒,但绝不能以伤疤为勋章。
卿晨璟靓的账号消失了,但关于她的讨论仍在继续。当流量成为双刃剑,社会需要更多理性声音:既给予犯错者包容,也守住价值观的底线。毕竟,法律的惩罚结束了,但人心的“刑期”该如何计算?
来源:赵姐谈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