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数字化拥抱“人机共生”未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07:05 2

摘要:“我长大想当一名医生”“我以后想当消防员”……近日,用AI为学生“绘制未来”的技术火了,当孩子说完自己的梦想,转头就在大屏上就看到了多年后自己梦想实现后的“职业照”。不少网友惊呼:这一刻,梦想被具象化了!4月25日,一场科技与教育的深度“对话”在南京精彩上演—

原题:当AI与教育深度“碰撞”!江苏教育数字化拥抱“人机共生”未来

“我长大想当一名医生”“我以后想当消防员”……近日,用AI为学生“绘制未来”的技术火了,当孩子说完自己的梦想,转头就在大屏上就看到了多年后自己梦想实现后的“职业照”。不少网友惊呼:这一刻,梦想被具象化了!4月25日,一场科技与教育的深度“对话”在南京精彩上演——江苏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展示暨2025年“领航杯”大赛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标志着江苏教育迈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深水区”,一场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浪潮正奔涌而来。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从“数字筑基”到“AI领航”,江苏升级“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正如过往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一样,人工智能的‘弥漫式渗透’不可阻挡。”在教育部智慧教育创建专家组成员、原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看来,人工智能的渗透势不可挡。她认为,面对这一趋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拥抱、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通过持续改进充分发挥其价值。

数字化教育,让学校变得“没有围墙”。记者从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省名师空中课堂现有各类资源4.47万条,点播量达30亿人次,覆盖全省8000多所中小学,综合访问量达到136亿人次,位居全国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前列。同时,本学期首批10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已经部分上线。

“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不是技术堆砌,而是回归育人本质。”省教育信息化与数据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芬介绍,为顺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求,省名师空中课堂将开启升级工程,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智能化、场景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智能学伴、备课助手、智能出题、作文批改、英语口语教练……依托AI大模型基座,一批智能体即将在平台上线,构建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精准化与个性化发展。“此次平台升级通过智能助学、助教、助管系统,实现教育资源精准推送、教学管理效率提升及学习体验个性化,标志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李建芬说。

“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模式创新,深化教育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广大教育人的自觉行动。”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贺兴初看来,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南铁院深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出轨道交通等多专业多岗位联动实训平台。该平台实现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与真实实训装备的互联互通,真正做到“以虚破实、以实代虚、虚实互控”,在这里,学生仿佛置身真实的轨道交通运营场景,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快速提升实践技能。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近期,教育部密集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系列政策,今年 “领航杯”赛事在设置上更加突出人工智能要素,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促进数字素养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他说,今年是“领航杯”赛事的第15个年头,要积极回应教育数字化国家战略要求,营造科技创新的大赛氛围,力争将“领航杯”打造成全省教育数字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精品赛事。

做“教育信息化的追光者”,破解教师“不会用、不敢用”AI难题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许多学校普及推广难度不小。”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柏宏权感叹。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思维引导者”跃迁。

“如今在我的英语课上,同学们可以通过实时语音测评系统练习口语。”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师秦李鸣自诩是“教育信息化的追光者”。他不断追问:技术如何让课堂更有温度?本学期初,他在学校探索出了一套“AI+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真正让技术从云端落到本地。“我想,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技术的高大上,而在于追求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教学便利,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中找到更多可能性。”

如何破解教师“不会用、不敢用”的难题?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基础,是起点,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第一步,”连云港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超坦言,“但建设的目的与出路在于应用——应用是最终落脚点,可谓‘应用为王’。”在他看来,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绝非停留在硬件搭建,而是要让技术真正“活”进课堂:“尤其要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师生互动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共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铺就路径,更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孵化器’。”

谈及具体规划,李超的话语中透着务实与前瞻:“我们将以‘新’破局——首先是建设新场景。”他透露,当地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构建沉浸式教学空间:“今年落地50间,明年增至100间,明后年累计达到200间左右,让智能教育场景逐步渗透到更多校园,成为师生触手可及的创新阵地。”

在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当下,各学校纷纷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就此,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副校长包桂霞认为,教师是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关键力量,“我们计划先着重培养教师队伍中关键群体的人工智能育人能力,进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我们已辐射引领4000多名孩子的成长。”包桂霞说,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普及型的人工智能教育,将人工智能课程排入课表,初一年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该校体育组“AI活力体育运动”项目,借助人脸识别、体态监测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在操场上运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我们通过‘无界AI工作坊’来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他们借助AI进行跨学科育人的能力。”包桂霞介绍,“无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AI支持教育教学方式的无界探索,二是学科之间的无界融合与跨越。例如实现体育和数学学科的跨越,借助AIGC项目开展美术和劳动学科的融合探索。

“我们要培养会‘用AI教’而不仅是‘用AI’的教师,这是教育数字化改革的破题关键。”面对全区中小学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无锡经济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敏花的话语中透着对未来教育的深刻洞察,“数字化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必答题。”

无锡经开区打破“大水漫灌”的传统培训模式,以时间、对象、内容三个维度为轴——用三年时间,面向融合教师、示范教师、领军教师三类人群,提供前沿理论、AI赋能因材施教、教师数字素养三大模块的精准培训。 这套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双线评估+教师画像”机制:依托区级AI教研平台,全程记录教师培训轨迹,从课堂实践到理论研修,形成可复制、可复盘的成长档案。“每位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过程,都会化作‘教师画像’中的一块拼图,最终汇聚成区域教育的‘智慧图谱’。”朱敏花说。

“让知识‘串门做客’。”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发展研究部副主任王昊在调研中发现,AIGC生成内容有着开发妙法。比如将教学内容拆解成小模块,一首古诗拆成字词、画面等等,在通过AI生成内容,像拆积木一样生产资源,解构知识。还可以用AI连接不同学科,例如摩擦力叠加音乐,就可以用AI生成内容——小提琴琴弓和琴弦的摩擦力决定音色,帮助学生迁移学习理解知识。

从“炫技”到给孩子灵感火花,AI课堂这样做

AI时代的好课堂,是让机器做擅长的事,让教师成为更有温度的引路人,这已成为不少教师的共识。

“给传统文化装上智能心脏。”姜堰中学学生丁文轩的数字非遗创作,展现了新一代“AI原住民”的创造力。他用3D建模复原老竹编,以AI技术让年画“开口讲故事”,将200幅湿地写生转化为动态数字画卷。而丹阳高中学生蒋弘轩是个“小小发明家”,从智能学习桌到AI小夜灯,他的作品不仅是技术结晶,更是“以科技为笔”书写成长的宣言。

“教育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哪怕有了AI的助力,课堂里最动人的依然是学生眼中闪烁的灵光。”作为一线教师的兴化市景范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严敏敏,勾勒出AI赋能教育的温暖实践图景。

在执教课文《树和喜鹊》时,严敏敏通过教学平台发现了一个细节:“孩子们在预习作业里写‘孤单就是没有玩具’,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情感连接’的理解还停留在物质层面。”敏锐捕捉到认知偏差后,她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打开AI工具生成了一个动态场景——屏幕上,小朋友独自搭积木,积木倒塌时传来一声叹息:“要是有小伙伴一起玩就好了。”当抽象的“孤单”化作可视化的情感画面,孩子们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我也曾陷入‘炫技’的误区。”回想起最初接触AI的日子,严敏敏坦言曾走过弯路:我把AI当成‘全能助手’,做动画、批作业、生成范文,恨不得把所有功能塞进课堂。但当新鲜感褪去,她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在追逐技术的浪潮,还是为了抵达教育的本质?

她开始重新定义AI的角色:在写作课上,放弃“提前生成范文”的便捷,转而让学生先独立创作,再用AI生成作品让学生点评。有孩子认为AI生成的文字细节生动值得学习,也有孩子觉得AI无法传递人类的情感,这种充满火花的讨论,让课堂从“接受答案”变成“生产思考”。“现在的AI不再是‘答案提供者’,而是思维碰撞的‘催化剂’。”这些瞬间让她确信,“技术应用的关键,是给学生留出‘与AI对话’的空间,让他们在辨析中生长批判性思维。”

信息孤岛、人工智能“危险区”仍存,“人机共生”成趋势

然而,挑战犹存。

有教师认为,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自主性,其所谓的自主能力本质上是人为赋予的。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人工智能却往往展现出超出教师控制的特性。

那既然人工智能存在诸多风险,为什么还要用?甚至一些学校对人工智能仍保持“观望”态势。王珠珠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存在不可控因素,但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当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与增值生产能力的新型人才时,若教育仍停留在工业社会阶段,将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教育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是目前一些大模型存在的通病。尤其是在事实陈述方面,其输出内容可能严重偏离实际。也有人提出“大模型是天生的艺术家,而非死记硬背的数据库”的观点。对此,王珠珠认为,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它并非绝对权威,但其能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与参考,在例如作文创造等缺乏事实依据的场景中具有一定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输出的错误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资源。

在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初期,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灵活运用新型教育资源和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在生成性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向专家型教师转型,否则将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DeepSeek等工具的出现,学校是否应进行本地化部署成为新的议题。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开展相关实践。然而,王珠珠提醒,对于中小学而言,是否进行本地化部署需谨慎考量,避免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

因此,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亟待解决。统一接口、实现资源互通互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激活各级教育资源。许多优质的历史教育资源若不能在新一轮生成性人工智能浪潮中得到有效利用,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她呼吁:“技术孤岛不可取,开放共享才能激活江苏沉淀的优质资源。”

教育的未来,在“人机共生”处生长。正如柏宏权所说:“AI不是用来炫技的AI也不是作为一个答案的提供者,他应该是来让孩子们能够进行思想的一个碰撞的催化剂,用AI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用AI来提升孩子们的素养。”(程晓琳)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