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守正与创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08:03 1

摘要: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核心赛道。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报的主流影响力受到挑战。在这一环境下,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成为提升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有效

作者:徐超超 蒋兴坤 王健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核心赛道。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报的主流影响力受到挑战。在这一环境下,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成为提升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有效手段。

“宏观视野+微观表达”,报道视角耳目一新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省级党报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担当。报道视角的选择是透视重大主题报道的窗口,要坚持把国家、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点滴有机融合,让宏观视野拥有微观落脚,让严肃话题也能鲜活生动。

(一)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主题主线

做好新时代的重大主题报道,要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报姓“党”,重大时政报道是党报的“头部工程”。近年来,不少省级党报在保证安全稳妥的前提下,探索把大新闻做出“大样子”,形成核心竞争力。解放日报在这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解放日报利用版面编排技巧,创新视觉表达形式,将大新闻浓墨重彩呈现,版面编排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

习近平总书记赴各省考察的报道是省级党报的竞技场。从目前来看,相关报道体量大、形式新、声势强,呈现出考察前铺陈造势、考察中浓墨重彩、考察后延续热度的特点。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并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大众日报精心策划、精选角度,会前从五个方面推出全媒体预热报道;会中共推出12个整版报道,制作图片图示、短视频、海报等产品;会后持续推出6个整版的反响报道和新媒体产品,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遍齐鲁大地,让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澎湃激荡。

(二)从微观着手,让大主题小切口落地

小切口能呈现大主题,小故事也能折射大时代。在组织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时,要“化大为小、化硬为软”,从重要讲话、重大活动、重要节点中找到聚焦点和切入点,从基层探索、发展案例中找到落脚点和发力点,让落笔之处皆有叙事,发展变化皆有印证。

对于总书记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循迹溯源,做好新思想的地方落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时提出“八八战略”,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中阐释了“地瓜理论”。2023年,浙江日报策划了大型融媒报道《了不起的“地瓜”——“八八战略”20周年特别报道》,将“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工程”转化为群众看得见、读得懂的新闻产品。

以人无我有的地方元素诠释重大主题,在同题竞争中拿出不同寻常的作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报道中,各省党报全力以赴,挖掘地方资源,找准地方特色,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比如,大众日报策划《大美山东·寻找城市地标》《75年75件事·党报版面里的山东印记》《老照片新故事》等报道;解放日报启动“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主题采访活动,沿代表性国道深入寻访;辽宁日报立足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地位,推出《大厂》特别策划;河北日报用好红色资源,策划《寻访西柏坡老房东》融媒报道。

(三)提高贴近性,引发情感共鸣

让重大主题报道“润物细无声”,穿透力强,就要将宏大主题与个体经历相结合,寻找贴近性,找到共情点,客观呈现百姓的所感所思、所获所得,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同频共振。

故事化讲述、场景化呈现,提升感染力、营造沉浸感。在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的回访报道中,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组成报道团队,推出了《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系列海报、《6万多名山东港口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等新媒体产品,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回访还原一个个暖心细节、动人场景、鲜活故事。2022—2024年,解放日报推出5季融媒体短视频《百姓话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案例》,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生动展现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为民情怀。

从民生视角破题,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感受展现大主题。2024年,为做好深化改革的报道,大众日报推出《“一件事”里的改革故事》系列报道,从办事群众和企业的微观感受出发,关注各地各部门企业注销登记、信用修复、教育入学等领域的“一件事”改革,展现改革给企业、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全网传播量387万,让重大主题报道更有说服力。

“报端一体+技术赋能”,呈现方式多元丰富

面对媒体融合大潮,各省党报探索活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让重大主题报道的呈现形式愈加多元、立体、丰富。

(一)报端一体,内容更丰富

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报端一体策划已成为常态,既有重量级的综述类文章、评论、深度报道等压阵,又有快评、海报、H5、短视频等轻量化特色产品不断涌现。

统筹布局、系统策划重大活动报道,有效扩大活动的内涵与外延。重大活动是展现发展成果、塑造地域形象的载体,2024年以来,大众报业集团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为引领,精心组织策划重大活动报道。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策划四连版特刊《从尼山出发》、网评、创意短视频、AI视频、报告文学等,用丰富的新闻多维讲述文明交流互鉴故事,全网传播量达5.77亿。

内容品牌化,实现内容供给由分散走向集中,收获稳定用户。不少省级党报探索将重大主题策划品牌化,以特色鲜明、质量稳定的全媒体产品形成传播声势。比如,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2024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行动派·院士访谈”等融媒品牌;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融媒报道推动甲骨文这一IP“出圈”;“信仰之路”是解放日报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活动品牌,已开展“信仰之路·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寻访”“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等主题活动,反响热烈。

(二)强化视觉冲击力,提升阅读体验

全媒体时代,借助多样化的媒介手段,重大主题报道中涌现出更多可看、可听、可感的产品形态,报纸上也出现了图示图表、手绘作品,短视频、长图示、H5等更是在新媒体端屡见不鲜,提高了阅读体验。

提升版面质量是吸引受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版面是报纸的“脸面”,是传播新闻、思想、情感的载体,不少省级党报在重要节点、重大活动推出了大体量的标志性版面,备受读者好评。比如,2024年,大众日报抓住省两会、春节、全国两会、国际博物馆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节、“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推等时点,推出通版、竖通版、四连版等,突出宏大主题,呈现丰富内容。2024年9月30日,解放日报推出27个版的《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特刊,形成报道声势。

可视化为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逐渐形成“短视频、设计双轮驱动”的可视化全媒传播模式,涌现出大量正能量与大流量兼得的好作品。在《大省挑大梁》《老照片新故事》《追光》等主题报道中,创作政论片作为深度报道的补充,思想精深、制作精良,以满足用户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需求;探索推出评论可视化栏目《党报主播说》,围绕省重大活动、重大政策等选取具体可感的小切口,实现了轻松优美的画面与厚重的主题报道内核完美融合。

(三)技术赋能,产品年轻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省级党报探索将VR/AR等前沿技术应用到重大主题报道中,使产品形态不再局限于平面,而是扩展到更为立体多维的互动体验。

将AI技术引入重大主题报道,让新闻产品年轻化、时尚化。如今,AI海报、AI创意视频、AI歌曲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大众日报《老照片新故事》全媒体报道运用AI修复技术为老照片上色,并制作了动态视频,生动还原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工作场景,相关报道全网传播量1700多万,入选中宣部“三好作品”。在四连版特刊《从尼山出发》中,内页用AI绘制六组跨文化交流场景,让版面在感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立体感,既美观大方又活泼灵动。

技术赋能,新闻产品的信息承载力更强,受众阅读更便捷。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新闻客户端《裸眼3D动海报|习风润齐鲁,海岱日日新》,将“裸眼3D”与动海报技术融合,立体式展现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的精彩答卷;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推活动等重大主题报道中,探索新闻专题微刊,以“长图示+杂志排版+交互”的形式,打造全新报道形式,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矩阵传播+融通内外”,传播链条精准触达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传播路径的重塑和扩展,从以往的报纸单一平台发展到现在的“报、网、端、微、号”全媒体矩阵,传播成为新闻报道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重大主题报道要实现正能量澎湃大流量,需要持续优化传播渠道、构建精准传播路径。

(一)多维度互融共通,矩阵传播多点触达

“一次采集、多次生成、矩阵传播”是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特点。实现矩阵传播,就要将各个传播渠道打通、联结,使其相互连通、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2024年以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充分发挥其资源聚合优势、舆论引导优势,统筹大众报业集团旗下“报、网、端、微、号”全媒体矩阵,环环相扣、有机衔接、高效协同,让重大主题报道的生产传播效能呈现几何式增长。

重大主题报道在策划之初就要统筹考虑产品形态,针对不同的媒介特点制作出最适宜传播的全媒体产品体系。在《老照片新故事》报道传播中,报纸突出权威性,以精准厚重的文字、精美的版面设计让报道具有收藏价值;微博开设#老照片新故事#等话题,突出互动性,其中#山东这个高铁以村庄命名#登上微博话题济南同城榜首位,话题阅读量达743.41万;报道接近尾声时,重磅推出政论片,将报纸内容和新媒体内容重新梳理、深度挖掘,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二)媒体联动,向跨区域传播迈进

重大主题报道既是媒体同题共答的竞技场,又是媒体间共享共融的重要平台。针对相同的重大主题活动,开展媒体联动,同步采访、协同发稿、多平台展示,成为跨区域合作的新趋势。

横向联动,提升重大主题报道传播覆盖面。围绕同一个重大主题,省级党报增强跨地域的互动与合作,克服了单一视角的限制,提升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影响力。比如,2024年,大众日报联动河北日报、江西日报、陕西日报推出《追光——走进革命老区 感悟奋斗之路》融媒报道,四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队,信息共享,产品共发,奏响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大合唱,全网传播量2673.6万。再如,四川、西藏、青海三省党报联合推出了《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主题报道,采访历时近两个月,行程近4000公里,是近年来由省级党媒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涉藏报道。

纵向联动,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基层触达率。省市党媒开展联动报道,能弥补省级党报在深入本土、紧贴民众等方面的短板,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正能量产品有效传递到基层一线。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4年10月,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与山东16市党媒开展联动报道,推出《行走山东沿黄九市,讲述新时代黄河故事》系列报道,实现了联动策划、内容共制、合力传播。

(三)统筹内宣和外宣,推动中国故事破圈“出海”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衡量新闻报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各家媒体坚持内宣外宣双轮驱动、一体化策划,多语种分众化推广,推动中国故事破圈“出海”。

国际传播矩阵是做好国际传播尤其是精准传播的基础。大众国际传播中心坚持做优大众日报海外版,做强新媒体传播平台,做好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将重大主题报道利用海外平台阵地传播出去,讲好山东故事。在大众日报《老照片新故事》报道中,同步制作双语海报、双语视频等产品,在Facebook、X、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增强与年轻受众的互动,为国际传播注入活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举办期间,大众国际传播中心借助“外眼”“外嘴”与外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机构举办“给孔子写信”国际征文比赛,吸引30多个国家的学生积极参与,征文自然流畅的表述、生动鲜活的细节大大提升了国际传播效果。

结语

对党报来说,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过程中,重大主题报道这一优势项目不但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做优做强。所有重大主题报道在策划阶段就要树立全媒理念,探索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让内容更加多元、呈现更加多样、用户体验更加友好,以高质量的报道赢得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先机,不断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