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排名跃居第11位,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是全世界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4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关情况。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排名跃居第11位,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是全世界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全球第一位……这一串数字背后,是知识产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更是创新活力与制度保障共同浇灌出的时代硕果。
专利驱动助创新活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专利是创新的“晴雨表”,2024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39.1%,意味着实验室里的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动能。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用户满意指数升至86.8,既用制度创新破除成果转化藩篱,又以服务升级构筑知识产权保护屏障,真正实现“专利纸”淬炼为“生产力”、“科技力”变现为“竞争力”。
版权护航让文化沃土滋养经济新枝。版权保护不仅关乎创作者的心血,更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2024年,我国著作权登记量突破1063万件,同比增长19.13%;2023年我国版权产业增加值达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7.44%。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创作者和企业的耕耘与期待。今年春节,一场打击盗版电影的“闪电战”令人振奋:229万条侵权链接被清理,4116个违规账户被封禁、限播。这不仅守护了电影人的创作热情,更让观众在影院感受到“每一张电影票都值得尊重”。
地理标志保护助乡土品牌托起乡村振兴梦。地理标志保护是知识产权战略中“最接地气”的一环。湖南安化黑茶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严控品质,广西柳州螺蛳粉凭借570余项标准打通产业链,全国123个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2024年,36个地理标志产品获认定,125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品牌,让偏远山区的特产走出大山,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地理标志保护的深化,既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是对特色产业的赋能。当“地标产品”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乡村振兴便有了“造血”的根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从专利审查的“加速度”到版权保护的“铁手腕”,从地标产品的“标准化”到国际合作的“新舞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正加速“领跑”。未来,唯有继续筑牢法治屏障、优化服务体系、激活转化动能,才能让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找到生长的土壤,让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永葆澎湃动力。
创新不问出身,保护不分大小。当实验室的专利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当田间地头的茶香飘向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答卷”必将写下更动人的篇章。
作者:刘纯银
编辑: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