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少敏,1970年出生于西乡蚝业村,现为深圳市西乡蚝业股份合作公司董事。1988年后,先后在工厂、村委会及股份合作公司工作,曾担任蚝业村委会会计、村团支书、村主任、村支书以及蚝业社区党委书记等职务,2017年到股份合作公司任职。在担任蚝业村委会会计期间,他见证
胡少敏,1970年出生于西乡蚝业村,现为深圳市西乡蚝业股份合作公司董事。1988年后,先后在工厂、村委会及股份合作公司工作,曾担任蚝业村委会会计、村团支书、村主任、村支书以及蚝业社区党委书记等职务,2017年到股份合作公司任职。在担任蚝业村委会会计期间,他见证了华为在蚝业工业大厦三楼短暂办厂的经历。
/ 口述时间 /
2024年7月21日
/ 口述地点 /
深圳市西乡蚝业股份合作公司办公室
/ 本期采写 /
刘杰
/ 本期摄影 /
李雅静 李秉蓉 张彩玲
我是西乡蚝业村(现为“蚝业社区”)村民,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和家人一起养蚝的生活,是我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长大后,村民纷纷放下“蚝凿”,告别传统的蚝民生活,一起步入工业发展的大潮。我很幸运,目睹了一个个创新创业园区在蚝业村拔地而起,见证华为等众多企业在这里办厂兴业,在这里书写精彩的创业故事。蚝业村的每一次巨大变化,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华为是蚝业村首家内资企业 这家公司让人感觉不简单
东方风来,满眼都是春色。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深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宝安开始引入“三来一补”企业,一座座厂房被修建起来,吸引众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
在这股浪潮之下,蚝业村也加入其中,村民“洗脚上岸”,开始招商引资办企业,其中位于蚝业村13区的工业大厦就是华为当时在蚝业村的办公点,华为在宝安西乡的这段历史也是由此而来,一些关于华为或者任正非传记的书籍都记录过这段历史。
1988年,我从学校毕业。1989年3月,我到蚝业村里的香港胜邦五金厂担任厂长一职。那时候的厂长和现在的不一样,当时外商办厂不熟悉当地的习惯等,曾主动要求派驻本地人入驻企业做厂长。我进厂后,主要负责企业的报关、报户口(外来务工申报暂住证)以及劳动纠纷处理等工作。那家企业有300多名员工,是当时蚝业村最大的企业,后来发展挺好,在我们这里经营了10年。
1989年4月,我回到蚝业村委会担任会计,这一干就是10年。担任会计期间,我了解了华为在我们村寻找厂房起步发展的经历,有幸见证了华为在西乡起步的一些历程。
记得是1991年,华为的两个高管骑着自行车,沿着107国道寻找厂房,途中看到蚝业工业大厦的招租广告。那时候,我们的招租广告还是手写在纸皮上的,挂在工业大厦物业管理处门口。华为的两个高管看到广告后停下来,参观了蚝业工业大厦,详细了解了厂房的面积、租金等情况。不久,两位高管和任正非一起到蚝业工业大厦实地考察,经过简单沟通了解后,就决定签下厂房租赁协议。签约双方是当时的宝安县新安镇蚝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租金是每月每平方米10元,从1991年5月份起租,租下的厂房面积为950平方米。
蚝业工业大厦是蚝业村委在1987年建成的,1988年年底开始招商,大厦内主要有五金厂、电子厂、纸品厂、服装厂等,全部是“三来一补”企业,华为是第一家入驻的内资企业。蚝业工业大厦由主楼和附楼两栋楼组成,主楼有6层,附楼有3层,中间有一个连廊将主楼和附楼连在一起。华为在主楼的3楼办公。
坦率地说,那时候华为还只是一家小公司,虽然不太起眼,但有几点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和蚝业工业大厦其他公司相比,华为是少有的内资企业,企业的员工不多,平时只有十几个人在这里办公,印象中,他们是传真机的代理商,他们从外地将传真机拉来再卖出,后来又研发一些交换机。
我们有时会去企业检查消防安全,我发现华为的灭火器比其他企业大很多,消防安全意识非常强。此外,虽然他们的办公室规模不大,但秩序井然,所有产品都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管理很规范、很到位。
我还注意到,他们发出去的产品,都会贴心地写上一封信寄给客户。后来听同事说,那封信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起到说明书的作用,这样的营销手段在当时还是比较独特的。不仅如此,华为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素质很高,听说当时招聘新进人员的要求之一就是本科学历,相对应的,他们的福利待遇不错,从这些方面,我就感觉这家公司不简单。
华为的员工和我们关系都不错,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时候,他们需要接待一些客户,会让我们推荐酒店,我们都带他们到当时西乡较好的酒店,叫新园宾馆。这个宾馆离我们厂房比较近,有一次还是物业管理处员工骑着自行车带他们去的。还有一次,他们要求我们帮忙协调货运电梯,方便他们安排发出一批比较急的货物。
华为在我们蚝业村工业大厦租了一年多就搬走了,听我们物业管理人员说,他们搬到了西成工业区,在那里获得了很大发展。我经多方打听,向现在的西成工业区物业管理处了解得知,他们当时搬到了位于西成工业区的建成工业大厦。该大厦由深圳财通工贸有限公司于1990年建成,面积约16000平方米,并于1991年将该工业大厦转让给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直至2005年。
回过头来看,华为在蚝业村办厂的时间不长,但意义非凡。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和任正非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一次是我去给他送房租的收据,与他进行了简单的交谈,他说“钱会准时到”。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任正非给我的印象是话不多,讲话很实在,定下来的东西就会坚定地执行,干事情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现在想想,能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企业家接触,真是莫大的荣耀,包括华为能在我们蚝业村留下足迹,也是我们的荣幸。
从片片蚝田到工业蹒跚起步 “小贸易”让村民成为“万元户”
蚝业村,从名字上就能知道这里与“蚝”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不像其他村,我们整个蚝业村自身是没有土地的,只有一片片滩涂。我们祖祖辈辈靠海生活,在滩涂边分田养蚝。
蚝,主要生长在变幻无常的大海里,无论古代抑或现代,很大程度上靠天气和潮汐吃饭。蚝业村位于珠江口东岸,咸淡水适度,温度适宜,浮游生物非常丰富,很适合蚝生长,而一个蚝从卵子在海水受精,到孵化成蚝苗黏附在附着物上,育成蚝仔,再到长为成熟生蚝,需5至6年时间。
曾经养蚝作业的滩涂。
所以,养蚝非常辛苦,不仅要常年培育蚝种,而且需要在每年最冷的时候,就是在农历10月到过年的这时间段打捞去卖,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的蚝是最肥美爽口。
蚝业村原来的运输船队。
我常常听长辈说,1978年以前,除了蚝产业养殖和加工以外,我们村的集体经济还有海上运输(到中山一带运红砖、运输海产品)、五金加工(为运输船只制造五金配件、养殖业生产工具等),当时村里还有一家集体的五金加工厂。可以说当时集体的业态链是非常完善的,能自给自足,经济发展还算不错。当时,我们村集体在西乡沙头坊建起第一个统一规划的村民住宅小区,建成了两层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当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
时间来到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我们靠原关内较近又临近海边,地理位置优越,加上政策支持,我们可以说是最早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的那一群人。当时,我们很快就感受到形势的变化,我们的贸易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往返中山进行贸易,而是将业务拓展到香港,开始用船只将蚝运到香港流浮山卖,同时从香港运点生活物资回来干起“小贸易”,很快不少村民就成为“万元户”。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蚝业村人看到了改写命运的机会。当时,政府鼓励实施“外引内联”,蚝业村瞅准机会,很快引进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港金光明实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地址就在旧村委会办公楼,面积为300平方米,主营灯泡和塑胶花,规模很小,当时就是发点货给村民回家加工完成后,交回给厂家,拿点工钱。
当时大家都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几乎每个村都在想尽办法招商引资,竞争很激烈。为吸引投资,蚝业村动作很大,村委安排专人负责工业区的招商引资,主要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蚝业村委提供土地、厂房、劳力和管理人员,并收取一定费用。
“1986年,我们将原来集体的旧五金厂拆除后,重新建设了南诚行厂房,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1987年引进了香港大安塑胶五金制品厂。”此后,外商纷至沓来,我们的步子越迈越大。
1987年底,当时镇政府为了建西乡幼儿园,用了我们沙头坊的商铺用地,并为我们村置换了十三区的工业用地,建起蚝业村第一个有规模的工业园区,也就是蚝业工业大厦,1989年引进了“三来一补”企业——香港胜邦五金厂。当时我就任这家厂的内地厂区厂长。此后,蚝业村委又相继建设了第二工业园区,引进“鸿来制衣厂”等一大批企业,这里面比较有名的除了华为外,还有得润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
前海科兴科学园照片。
1994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社区集体经济也跨入全新发展阶段。从那时起,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开始慢慢发展壮大:2003年建起第一个有红本房产证、电梯小高层住宅小区,配套给村民居住。2004年在福永买地,建成“西乡蚝业工业区”,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2007年在西乡凤凰岗村建蚝业工业区,租给桃花源智创小镇作产业基地。2012年在固戍建了一个物流园区,2017年与正中集团合作建起“前海科兴科学园”,规模25万平方米……可以说,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
如今,蚝业社区发展如火如荼。30年前的片片蚝田上已经“长”出栋栋高楼,现在腾讯“企鹅岛”的土地曾经也是我们祖辈养蚝作业的地方,如今已经蝶变为现代化的创新创业沃土,高楼林立、企业云集。夜幕下,渐次亮起来的灯光辉映着一串闪光的名字:前海科兴科学园、广兴源互联网创意园、广兴源互联网产业基地AB区、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广兴源蓝湾商务中心等,都是蚝业飞速发展的见证。
回头想想,蚝业村能从一个渔业村蝶变为现代化的社区,我感到非常自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和亲身实践,参与到工业发展中来,目睹蚝业村的沧桑蝶变,真是非常幸运。
引进设计师让厂房更洋气
西乡镇各村你追我赶发展工业
蚝业村是西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西乡片区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原关内,临近海边,加之107国道是贯穿宝安的交通大动脉,交通十分便利,很多厂房沿着107国道两侧建设,所以,西乡工业起步较早,发展也比较迅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在西乡小学上学,对西乡工业发展的记忆并不多。经常听长辈说起,1979年到1982年,西乡“三来一补”加工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当时,一些旧祠堂、生产队仓库等,被装修一番,用作厂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西乡中学上学,学校周边厂房慢慢开始多起来了。我去同学家串门,看到河西、河东、臣田、共乐等片区陆续修建了一些厂房,投资者也慢慢多了起来。最初,厂房大多只有2层或者3层,一层有500到600平方米,基本是用红砖修建。20世纪80年代末期,慢慢引进了设计师设计厂房,在我们村周围可以看到5、6层的厂房,厂房也洋气了很多。
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乡建起了第一家三资企业——深圳安业塑料企业公司,这家企业是镇属企业,当时就落户在107国道旁,铁仔山脚下。我们经过107国道,就见到过这家企业的招牌。当时,铁仔山上建起了一大片厂房,面积很大,建设也比较规范化。
1986年起,西乡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镇的厂房面积迅速增加,我们村和隔壁村也大量新建厂房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区。1990年到1993年年底,西乡来料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94年恢复西乡建制,原来的新安镇一分为二,分设为西乡镇和新安街道,这一阶段,西乡工业发展速度略有放缓。
1998年,我在蚝业村委担任“两委”班子成员,以此,班子成员都去西乡镇镇政府开会。西乡镇提出了《西乡镇“百万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兴建百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那时候各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家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对于各村新建厂房,镇政府还给予一定奖励。1999年,镇政府召开总结会议,对有新建厂房的村集体进行表扬。
那个年代,走在西乡街头,很多地方都在建设厂房,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厂房,就是这个阶段西乡大胆探索、敢闯敢试的见证。
那时候,镇政府设置了对口管理村级经济部门“外经办”。管理镇属企业的是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后来改名为新安实业公司。“三来一补”企业的立项报批,就需要经过他们。
历经岁月变迁,如今的西乡不再是“边陲渔乡”,而是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深圳的都市核心区。作为一名西乡人,我十分自豪,也满怀憧憬,无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愿更多人在这片热土上接续奋斗,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采访手记
透过“窗口”感受巨变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奋斗的华章。在胡少敏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那段兴建厂房、招商引资的奋进岁月,总有一种豪迈与暖流激荡于胸,总有一种激情与自信油然而生。
华为,作为当前中国高科技的大旗,其发展历史、逸闻趣事常常为人津津乐道,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华为起步的地方一定有某种特殊的基因。
其实,这样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细细梳理,宝安,不正是“梦想和奇迹开始的地方”吗?多少企业跨越发展的故事在这片风水宝地上上演,多少人的梦想在这片创新创业的高地实现。
华为短暂的足迹,只是宝安建区30多年来筚路蓝缕,书写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传奇的一个映射,胡少敏所讲述的,和他所经历的无不是最好的见证。回望来路,或许更能读懂此刻宝安所承担的历史担当。
每个地方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引以为豪的当下和让人向往的未来。如果说宝安最值得骄傲和感恩的是过去不等不靠、敢闯敢干敢试的那股劲,塑造和成全了现在的自己,那么今天,站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的目标上开启下一段新征程,我们期待并相信未来,宝安、西乡一定会奏响更加恢宏的乐章。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