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永安教授和郭延娇律师的观察,像两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爱情最刺眼的病灶——一种被效率与消费主义异化的情感模式。
复旦教授梁永安教授说,现在人的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
郭延娇律师的直播间只有四个字,就是欲望和交易。
梁永安教授和郭延娇律师的观察,像两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爱情最刺眼的病灶——一种被效率与消费主义异化的情感模式。
1. “自我”的膨胀与“他者”的消亡
社交媒体制造了“人均主角”的幻觉,每个人都在表演“被爱的资格”:健身打卡、精致下午茶、职场精英人设……爱情变成一场自恋的展销会。
当双方都执着于“被看见”,却丧失了“看见他人”的能力,关系只剩下欲望投射的比拼。
郭延娇律师直播间里的“交易思维”,本质是将伴侣物化为需求供应商:颜值、财力、情绪价值被明码标价,分手不过是“客户满意度不足”导致的解约。
这种逻辑下,真正的他者(带着缺陷与重量的生命)消失了,只剩下可替代的功能模块。
2. 恐惧的循环:爱无能背后的安全焦虑
“分手能力”的强化,暴露了现代人面对亲密关系的深层恐惧。
我们精通止损攻略、婚前协议、冷暴力话术,不是因为更清醒,而是因为更怯懦——不敢把真实的脆弱交给另一个人审判。
消费社会教会我们“及时行乐”,但爱情恰恰需要“延迟满足”:忍受磨合期的疼痛,相信时间对情感的酿造。
当算法推送给我们的永远是“下一个会更好”,坚持深耕一段关系反而成了反效率的“愚行”。
3. 重构的可能性:在废墟上长出新叙事
对抗“爱情快餐化”的游击战:一线城市年轻人流行起“老派约会”——关掉手机散步三小时,手写书信交换童年创伤,在脱离消费场景的空白里重新学习凝视与倾听。
这些看似“低效”的行为,恰恰在抵抗情感的商品化。
当传统婚恋脚本(买房、结婚、生育)不断崩解,Z世代正在创造更弹性的关系范式:周末伴侣、精神盟友、开放式关系……这些实验或许混乱,却昭示着一种觉醒——爱情不必是标准化产品,而是自定义的共创作品。
终极拷问:我们是否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当梁永安感叹“分手能力超过相爱能力”时,或许更残酷的真相是:我们抱怨爱情变质,却鲜少反思自己是否还具备“爱的生产力”。
那种需要耐心、勇气与想象力的能力,无法被简化成郭律师大放阙词所谓“手拿把掐”的几个恋爱技巧或法律条款。
爱情的复活,可能需要一场彻底的降维打击:放下对“完美关系”的执念,接受它的笨拙、风险与不实用;
停止在直播间计算得失,转身走进生活的泥泞里,与具体的人共享生命的不确定。
毕竟,真正的爱从来不是稳赚不赔的交易,而是一场甘愿赔上旧我的冒险。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