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变口风可以和川剧变脸一样快,但是我们留学生家长的小心脏实在无法承受啊,最近不止一个家长和我们表示担心:还要不要赴美留学?还要不要烧钱读国际学校?还有一个更扎心的问题:AI(人工智能)时代藤校生都找不到工作,传统的教育还是必要的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爸爸真棒,作者周婧琦
自特朗普上任后的世界,怎一个“乱”字了得。
福克斯新闻于4月2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工作认可度降至44%。
特朗普变口风可以和川剧变脸一样快,但是我们留学生家长的小心脏实在无法承受啊,最近不止一个家长和我们表示担心:还要不要赴美留学?还要不要烧钱读国际学校?还有一个更扎心的问题:AI(人工智能)时代藤校生都找不到工作,传统的教育还是必要的吗?
经济学家何帆的回答很坦诚:特朗普确实会用尽各种方法刁难美国大学,以夺回大学阵地。并且给未来准留学生三个策略:推迟留学计划、转换留学国家或者抄底美国名校。
从2018年开始,何帆开始进行一项纪录时代的大事,即每年撰写一份报告,计划用30年记录中国的变化,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5年前“爸爸真棒”和他对谈后,曾将他对教育的观察整理成《世界变局下的教育》,让许多读者觉得受益匪浅。
而到了5年之后的今天,何帆觉得,“鸡娃”这件事可能已经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现在鸡娃父母觉得‘有用’的东西,将来可能都是没用的;相反,他们觉得‘没用’的东西,将来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在AI时代,孩子要拼的是‘真实世界的经历’,而我们现在都是硬生生切断了孩子和真实世界的联系,然后再去培养很多迟早会被AI替代的技能,这不是在坑孩子吗?”
对于现在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何帆并不乐观,他甚至警告中产家长:“将来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可能都是要交钱的”,“要做好孩子‘一辈子脱不了手’的打算”;但他也给“00后”指了一条明路——将来,“会玩”可能会是一项核心竞争力,而这,正是“00后”最擅长的事。
此外,何帆对于叱咤风云的AI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他觉得AI可能“被夸大了”,“我们不用太担心被AI取代”……这又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何帆,用经济学家的眼睛来看一看这些问题。
特朗普任期的赴美留学:
你选择“逃离”还是“抄底”?
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平添了很多新的变数,留学生政策尤其会受到影响。
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特朗普把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视为左翼自由派的大本营,他想要打赢一场文化战争,夺回大学阵地,所以会用尽各种办法刁难大学;第二,特朗普代表了民粹主义的兴起,排外和反华的声势越来越大,也会影响到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
我的建议是先静观其变。
如果是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那就稍安勿躁。既来之则安之,首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然后可以把这段时间当作观察美国的绝佳机会,这就是在现场目睹历史啊。
如果是还没有去美国的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对策:
一是推迟几年,比如先在国内读本科,过几年再出去读研究生;
二是转去欧洲、加拿大、日本留学,可能性价比更高;
三是逆势出击,过去走赴美留学的人太多,赛道过于拥挤,也许特朗普能让一些家庭重新决策,放弃赴美,那或许就给真正适合赴美留学的学生留出了机会。
就算是全球化出现了逆潮,我还是建议年轻人有条件的话,或早或晚,出去看看。这是因为游历就是一种教育,不完全是因为出去读了什么书、考了多少分,在异国他乡能够凭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就是一种磨练。
“藤校生找不到工作,
可能是因为社会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工作”
虽然有特朗普的“折腾”,但总体来说近几年美国经济还是不错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就是找不到工作,这跟经济没关系,是因为教育和社会都变了。
一方面,名牌大学溢价在减少,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愈发严重;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其实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工作。
这其实是每一次技术革命后的必然现象。每到这样的时间点,都会把一大批人“甩出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直到二战后,爆发了以电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取代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怎么办?解决办法是额外创造很多新岗位。
当时出现了很多跟文书、内部管理有关的白领工作,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很多这样的工作其实没什么效率可言,按前段时间大幅缩减政府部门的马斯克的说法,总是“人浮于事”。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政府本来就不是追求效率的。这些新岗位之所以会出现,真正的原因是这段时间生产效率增长太快,养得活这些闲人,人类组织又有一种惯性,一个人升上去做领导肯定要再招两个手下,部门就越来越扩张了。
电视剧《协商的技术》剧照
正因如此,这些“没效率”的工作岗位,其实是社会的稳定剂。来个马斯克要推倒重来,一定会踢到铁板的。
现在这一轮的技术进步,贫困差距越来越大,被“甩”出去的劳工越来越多。
传统大企业如福特汽车、沃尔玛,都还需要大量的雇员,但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新兴AI企业,需要的雇员越来越少,找不到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可配套的社会改革却没跟上。
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增加那么多额外的工作岗位来吸纳这么多人了,这才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真正原因。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一直认为,世界的未来会是社会主义,人人都拿“社会分红”,不管你上不上班,每个月给你基本生活费。
“社会分红”是有合法性的:凭什么我非得出卖自己的时间、听老板的话(老板说的还不一定对),才能拿到钱?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比如全职主妇,贡献丝毫不低于打工人,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报酬,这合理吗?如果你当“全职儿女”,照顾家里的老人,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也应该拿到钱吧?
退一万步,就算你什么都不做,天天出去玩,或者画个画、写个诗,但你很快乐,不生病,也是减少了社会负担,国家不也应该给你发钱吗?而且,说不定哪天画画、写诗就出来一个天才呢?
但现在,基本生活费制度很多人还觉得是天方夜谭,可能到最后社会矛盾实在解决不了了,才会逼着各国政府去搞改革。
在“社会分红”的时代到来之前,所有富裕阶层的家长都得做个心理准备: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脱不了手。
未来,教育要么是“就业前置”——上学过程中就开始实践职场所需,但当前大学教育尚未转向此路径。因此,更可能出现的是“就业后置”: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甚至需付费获取实习机会。
现在金融机构已经是“交钱实习”了,互联网公司说不定也要跟上。拿DeepSeek来说,如果现在有年轻人交钱去实习,出来后还愁找不着工作吗?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想要一份好工作。后面你创业、拿高薪,挣的钱就是前面这些钱的投资结果。
“消费黄金时代”结束了,
国际化教育也要没落了吗?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过去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都是焦虑。
你焦虑了,就会特别敬业。
中国过去这些年,基本上走完了美国的前半段,就是大家都很焦虑,焦虑后就拼命工作挣钱,不敢花钱,储蓄率很高。中国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储蓄率高,当然就可以投资修基础设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了。
按道理,接下来我们也应该往消费主义的道路走,一个阶层一个阶层地花自己该花的钱,富二代花钱了,穷人就有了就业机会。
国际化教育,其实也是这个短暂的“消费黄金时代”的产物。
那么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国际化教育要没落了吗?留学时代要结束了吗?
其实不会,国际化教育这条路会继续存在,但确实,很多家庭要修改预期了。原来出国可以“镀金”,但现在照我看,留学的真正意义是“洋插队”,也就是锻炼孩子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自己生存下来的能力。
AI已经“快到头了”?
不用太焦虑被取代!
但对于人人忧心的“AI会把我替代”的问题,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纵观人类历史,所有新技术刚出来时,都会有人说“人类要被替代了”,还有些乐观的人会说“以后我们就被解放了”,结果,所有的预言都落空了。
其实我觉得,AI很可能被大家高估了。为什么呢?
👉 第一,所有的AI公司都不知道该如何用AI来赚钱。
原来的互联网公司,赚钱方法其实都是“打广告”,以前广告一直有巨大的浪费,所谓“广告只有一半钱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半”,有了搜索引擎后就能精准地去给用户画像,精准推送,从而从企业那里赚到钱。
现在,无论ChatGPT还是DeepSeek,我们都在把它们当搜索引擎用,于是它就突然变成了一个to c的业务,这可怎么收钱呢?
如果收会员费,收入会大幅度下降,而如果想做成to b,也就是你问DeepSeek一个问题就给你一个植入广告,这个植入广告用户肯定是能看得出来的。这可怎么插进去呢?其实,所有的AI公司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第二,AI越往后,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约束。
目前大家用AI用得比较多的都是“降本增效”,比如写一个会议纪要,都是你已经知道这个事儿是怎么干的。
但纵观历史,真正的“效率提高”,都是你都不知道你要干啥,然后才有了创新。这一点,AI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目前来讲是个概率模型,只能从已有的推断出来,不可能做出现在还不存在的东西。
而且,大语言模型未来的边际效益就会递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用AI,也会污染语料,最后就变成用AI来分析AI生成的东西,效率越来越低,而且会走偏,因为它不再以真人语料为基础了。
👉第三,人类的智力其实比AI的“大语言模型”要神奇得多。
人识别东西时可不像AI,要看1万张猫的照片才知道这是猫,孩子看过一次中华田园猫,就知道英短、蓝猫都是猫。他不是靠大数据看出来的,而是靠直觉概括的。你经常会看到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司机和行人打个照面可能就能判断出来谁先走,自动驾驶就没有办法做到这样。
人类的技能、能力、职业……其实比AI的能力要多很多。
👉第四,AI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源,如果要大规模应用,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跟不上怎么办?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得现在大家有点高估AI了。
当然,你不重视AI也不行,它必定会替代人类工作中的一部分,比如那些本来就是“脑力工作中的体力劳动”的部分,它必定会使得部分坚持不使用它的人被淘汰。
但这并不是说必须人人都要变成AI专家。面对AI这么一项陌生的技术时,有些人会恐惧,但要相信其实所有伟大的技术,都是服务于人类的,是人人都能用的。未来,你用AI,可能就像是你今天用手机一样顺畅。
从另一个角度讲,AI对于应试教育的冲击确实是很大的。因为AI相当于把所有人都提高到了80分,而应试教育就是一刀切,就是做80分的东西,以后,应试教育培养的那些能力,可能真的要被AI替代了。
未来,真实世界的经历最重要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又要焦虑了:如果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注定竞争不过AI,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什么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培养的真正的技能?
回到问题原点,我觉得真正最重要的技能,其实就是你活下来的能力。要想活下来,你首先得会照顾自己;然后,人是社会动物,你得跟人打交道;再然后,你对职业的了解越早越好,你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越早越好。
但职业不是“专业”。现在张雪峰选专业特别火,因为很多家长自己是“70后”,他就是学了某个不错的专业,后来就在大城市里买房子、生存下来的。到了孩子这里,他也有路径依赖,觉得一定要选一个好专业。
但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以后哪里还有什么专业?社会早已不可能因为你学了某个专业,就能保证会怎么样了。以后,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要把“专业”打碎成一个个技能,走上社会时再重新组装起来。
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会变得非常“小”,就像一个个小工具,比如你在众人前面讲话的时候不发抖,这就是个技能;你如何给领导拍照,拍得比别人好看,这也是个技能。你不要嫌它小,哪怕一次就学一个小技能,把它装在衣兜里头,都不知道啥时候会有用。
哪些技能比较重要呢?有两类:
01 一类是“硬技能”
比如写代码的能力,这部分比较容易培养,如果孩子很努力,最后也会找到不错的工作。
02 另一类就是“软技能”
说白了就是你和别人打交道的能力,如何表达自我,跟人交往的时候让别人觉得如沐春风,如何把团队搞好……“软技能”是AI替代不了的,但也是很难培养的。
因为很多时候,“软技能”就是“人生经历”,孩子有了人生经历,知道社会是怎么一回事,应付起来就更容易了。
结果,到了应试教育,你把这些人生经历全都给孩子剥夺了,硬生生切断了孩子和真实世界的联系,再去培养很多迟早会被AI替代的技能,这不是在坑孩子吗?
我们原来的“正常”的教育,其实一直都在让孩子跟真实世界发生联系,也就是这一代父母突然“发疯”了,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真实世界建立联系。
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很脆弱,他怎么会不脆弱呢?你把他所有的时间都占用了啊!像我们小时候,每天也会遇到郁闷的事,比如学校里老师骂你作业又没做,考试不及格,你肯定很郁闷,但你放学后没有补习班,你跑到外面去玩了,顺便还打了一场架,等天黑回来之后你把学校里的不愉快早忘了。回到家爹妈当然要骂你,骂就骂吧,一觉睡醒你又忘了……中间的缓冲时间很多。
而现在,孩子所有的时间无缝衔接,从学校到补习班到家,所有的事情全跟分数挂在一起,这样孩子不脆弱才怪了吧?
分数的世界,其实就是个虚拟世界,这一代孩子是在虚拟世界长大、工作、生活的一代人。
我在深圳采访过一个三孩家庭,发现他们看到的世界,跟焦虑的中产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
这个三娃家庭一开始是做音乐教培的,也给孩子报过各种兴趣班,后来生意不好做,没钱了,父母一商量,觉得要不跆拳道不学了吧?于是,兴趣班都停掉了。在他们看来,教育根本不花钱,因为现在的公立教育都是免费的,而且他们家三个娃,怎么养都行,哪怕一个“项目”失败了,还有两个呢。
有的中产家长可能会说,这样孩子不就没事干了吗?但“总得搞点什么”的心态,可能也是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特别的产物,其实,真的可以啥也不搞。
孩子总是会有事干的。哪怕孩子每天只是玩,也是个学习啊,三个孩子可以自己在小区里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向榜样学习。前面说的在AI时代至关重要的“软技能”,可不就是在玩儿当中培养出来的吗?
现在的孩子20多岁毕业进入职场,但他的人生周期可能是100年,60岁退休这样一个世界少有的强制退休制度迟早是要被打破的。
那么,从20岁一直到你不想干、干不动为止,可能有50年,怎么可能大学4年学的东西一直有用?50年,你怎么会就干一件事?就算你一开始在技术前沿,干了5年后被甩掉了怎么办?你可能就得去做管理,这又跟你原来学的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未来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从20岁一直到80岁,都不断地在学习。
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不是说你40岁再回学校上学,成人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在真实世界里“从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
所以,你就得不断地去体验,你的经历就特别重要。你有没有吃过苦,有没有在野外呆过,有没有遇到过陌生情况,有没有被羞辱过……不好的东西是教育,好的东西也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教育。
「写在后面的话」
“会玩”可能是“00后”的核心竞争力
“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是一项技能,很多中国人是不懂的。
比如,给你一段完全闲暇的时间,你会用来做什么?父母、老师都没教过,社会上也没人教,你可以自学,但很容易“不得其门而入”。哪怕你是想钓鱼,去哪里钓?哪条河能钓到?怎么去享受这个过程?……可能都会遇到困难。
过去两个月,我去大理、景德镇、海口等好几个城市转了一圈,想找找退休后去哪个城市。我挑选城市的最简单标准就是看哪里有“流浪青年”,哪里就好玩。
一个地方要“好玩”,最简单的是有好吃的,但你不能天天吃吃喝喝,总得有点情调吧?所谓的“情调”其实就是享受生活,这就是流浪青年最擅长的事。
流浪青年没钱,买不了现成的,又想过得好,他就只能去开发、找新的东西:哪个地方风景很好,怎么玩……慢慢做出很多惊艳的东西。然后,有钱而乏味的中产觉得这个不错,把价格抬高了,流浪青年只好再换个地方。
中国风景好、气候好的地方很多,但为什么一些城市比别的地方好玩?就是因为人。为什么大理好玩?就是因为大理的人好玩;为什么阿那亚的房地产逆风上扬?也是因为阿那亚跟一般房地产不一样,特别会做社群,他们发现,只有身先士卒带着大家去玩,才能把社群搞起来。
中国人普遍不会玩没人带的东西,没人带就不知道该怎么融入,该怎么放松下来——中国人天生没有松弛感。
但你看“00后”,就是天生的有松弛感。未来,可能正是因为大家都不会玩,“会玩的孩子”反而会成为稀缺资源。
写变量的何帆
和我一起,寻找中国经济新趋势
『合作』
来源:写变量的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