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不久的4月24日,“吉伊卡哇乐园”突然冲上了日本网络热搜,原因是官方突然宣布:人气ip“吉伊卡哇”的首个大型互动乐园——“吉伊卡哇乐园”,将在2025年正式落地东京!
就在前不久的4月24日,“吉伊卡哇乐园”突然冲上了日本网络热搜,原因是官方突然宣布:人气ip“吉伊卡哇”的首个大型互动乐园——“吉伊卡哇乐园”,将在2025年正式落地东京!
官方公告也是特别可爱:“首个体验型设施‘吉伊卡哇乐园’2025年在东京开幕!以后会持续更新消息,大家多多关注哦!”还顺手放出一支新宣传视频。消息刚发布不到两小时,官方账号粉丝就飙到3.8万,评论区各抒己见:“啥?真的假的?我要冲!”“吉伊卡哇乐园里是拔草考试还是打工体验?!”“吉伊卡哇的世界,我光想想就幸福到飞起!”
这个看似平平无奇、只是“小巧可爱”的IP,为何能引发如此狂热的追捧?吉伊卡哇的吸引力究竟从何而来?
《吉伊卡哇》是插画家ナガノ(nagano)自2020年起在X平台上连载的漫画《吉伊卡哇 这又小又可爱的家伙》的简称。主角吉伊是一只软乎乎的白色小动物,胆小爱哭但努力生活;“蓝色八字刘海猫”小八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奔放爱叫的黄色萌兔乌萨奇则以实力强大、行为跳脱著称。故事围绕三位主角与其他朋友们的日常琐事与小冒险展开,主角们过着既治愈又心酸的日子。
吉伊卡哇的画风极简,柔和的线条和清新色调像一团棉花糖,然而,故事中却融入了“打工的艰辛”、“努力未果”等现实元素,可爱与苦涩并存的反差成为其独特标签。2021年,谈讲社将其出版成漫画,截至2024年11月累计发行360万部。2022年4月起,富士电视台《早安电视》内开播的短篇动画(每集约2分钟)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可爱外皮下的小小心酸
吉伊卡哇的魅力首先源自其反差萌。角色们外形圆圆的,表情也很无辜,你第一眼看到这些圆滚滚的小动物,可能会以为这就是个无脑卖萌的角色,但只要点开漫画或者动画你就知道——这群小东西的生活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高强度社畜式生存”。
剧情常常描绘主角们在打工中挣扎、为微小幸福努力的现实场景。表面上是萌萌的日常,其实也挺黑深残的。比如,吉伊为了考除草证,天天复习到崩溃,结果还是挂科,哭得稀里哗啦;小八住在破破烂烂的山洞里,讨伐累了一天赚的钱只够维持温饱;“睡衣派对”组合在排练时被奇美拉叼走成员们险些丧命。这些剧情用萌系画风包装,呈现出一种“看起来可爱,实则很惨”的反差感。
这种反差精准击中了现代人的情感痛点。特别是20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面对学业或职场压力,早就疲于扮演“完美大人”。吉伊卡哇的脆弱和努力成为了大家在现实中挣扎的投影。吉伊考证失败后抹眼泪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样子;小八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又让人想起朋友的鼓励。这种“又萌又心疼”的设定,不仅治愈,还让人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苦”。
睡衣派对的小绿抱着被奇美拉叼走的同伴的衣服
但吉伊卡哇从不沉重。它用轻松的语气讲述心酸的故事,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默默被治愈。相比三丽鸥的Hello Kitty那种“纯萌”IP,吉伊卡哇的故事更有层次感;相比吉卜力的深刻叙事,它又简单到让人不用动脑。这种特性让吉伊卡哇在“萌文化”中独树一帜。
一不小心就被洗脑
吉伊卡哇能够在SNS上火得一塌糊涂,绝对不是偶然。它的漫画短小精悍,非常适合被截图、转发、做成表情包,甚至做成梗图。比如“吉伊哭唧唧”被做成无数表情包,“乌萨奇怪叫”直接变身迷因,小八的经典台词“曾曾哇嘎乃”(意思是完全搞不懂)等,连没看过漫画的人都有所耳闻。这种“高度社交化”的传播属性,让它天然就容易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
此外,还有大量同人绘、表情包、同人动画甚至cosplay也在扩散这个角色的世界观。哪怕你不是漫画原作的粉丝,只要混社交媒体,基本就逃不过吉伊卡哇的洗脑传播。这种人人都能二创的特性,不仅增强了粉丝的参与感,也大大延长了角色的存在感。比起那种“官方定一切”的传统角色IP,吉伊卡哇更像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符号,供大家随意玩梗。
后来动画化更是锦上添花——虽然每集短小,但制作精良,更新频繁,早上在日本的晨间节目播出后,就立刻登上社交热搜,形成“看完动画再上班”的打卡习惯。
cosplay还是算了……
但在今年2月更新的动画第241话中,小八的声优田中诚人因进入变声期,声音从稚嫩变得更成熟,引发日本网络的热烈讨论。今年4月动画停播,关于“动画再播后会不会换声优”的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部分日本网友评论
部分网友认为这象征着小八的成长,我们应该表示庆祝,不应该换,但也有网友认为小八的角色设定是无性别的,变声的声优完全是男性的声音了,已经影响到观感了,主张更换。不过,这一事件并未削弱吉伊卡哇的热度,反而为粉丝提供了新的话题。
如果说反差萌和社交媒体是吉伊卡哇的“外在武器”,那粉丝的情感共鸣就是它的“内在灵魂”。
主角吉伊从来就不是完美的角色,它会哭、会怕、会躲起来、会崩溃,一直在努力考除草证却一直考不过,看起来什么都不会,但它从不放弃,哪怕哭着也要继续努力。这些“脆弱时刻”才是它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这个总是鼓吹“卷学历、卷实习”的时代,只有它在帮你合理化软弱。即使做得不好,又会怎么样呢?而且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还有两个小伙伴:一个是乐观却有点天然的小八,一个是战斗力爆表但不太说话的乌萨奇。吉伊的胆小却努力让人想到现实中自己面对挑战时的不安;小八的开朗助人则唤起对友情与支持的渴望;乌萨奇的随性疯癫满足了摆脱束缚的潜在愿望。这个小团体的日常,既有童话般温馨的互助,也有现实般残酷的无奈。
网友常说:“吉伊卡哇就是精神上的我。”这话不夸张。吉伊的脆弱让人合理化自己的软弱,小八的鼓励让人相信友情,乌萨奇的随性让人偷偷羡慕。在学业或工作的压力下,谁不曾想如吉伊般颤抖着说“呜……”?
这种情感联结将吉伊卡哇从卡通形象升格为陪伴者。我们在吉伊卡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将其视为一起面对生活的伙伴。深层次地来说,吉伊卡哇不仅是角色,更像是“陪伴者”。粉丝通过购买周边、参与活动,将吉伊卡哇融入日常生活,买个玩偶,像在给自己找个贴贴对象;刷集动画,像在和老朋友聊天。这种“陪伴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
同时,吉伊卡哇的走红还反映了日本“萌文化”的新趋势。过去,萌文化以Hello Kitty为代表,强调无脑可爱和完美形象。但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有故事”的角色。吉伊卡哇的“社畜式”设定,呼应了日本社会的“过劳文化”和“低欲望社会”。它不强行灌输“努力就会成功”,而是用“即使失败也不要气馁”的态度,温暖了无数疲惫的心。
吉伊卡哇的生意经
当然,吉伊卡哇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除了角色本身的魅力外,其背后精细且多元的商业运营策略同样功不可没。截至2024年,吉伊卡哇漫画累计发行360万部,周边商品更是席卷日本及海外市场。
从文具、T恤到麦当劳联名玩具、名创优品盲盒,吉伊卡哇的IP授权无孔不入。2024年,上海和北京的快闪店三天卖了近500万元,粉丝抢周边抢到“钱包空空”。
吉伊卡哇上海快闪店盛况
这种成功得益于吉伊卡哇精准的本地化策略:通过与中国本土电商平台合作,满足了粉丝对正版周边的高需求,同时借助SNS传播,形成“病毒式营销”。此外,吉伊卡哇的周边商品不仅注重设计,还善于利用“稀缺性”与“参与感”刺激消费。各种地区限定、限量出售等都让粉丝感受到“错过即遗憾”的紧迫感。种种专业运作,使吉伊卡哇从日本走向全球,成为现象级IP。
但同时,我们需要仍保持对“粉丝经济”的清醒。吉伊卡哇的周边再可爱,也是商业产品。买之前问问自己:“这真是我需要的吗?”别让热情冲昏头,变成“韭菜”。
其实,吉伊卡哇的走红,说到底也不只是角色受欢迎这么简单,它更反映出一种当代人共同的精神状态。这几年,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年轻人都普遍面临着收入不稳、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缺失的问题。面对这些焦虑,大家越来越喜欢看一些“不那么强”的角色——比起那些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像吉伊卡哇这样“虽然很弱但还在拼命生活”的角色,更能带来共情。
无论是职场中的疲惫,还是生活中的无力感,人们在吉伊卡哇的“即使失败也要努力”中找到共鸣,在其为小事开心的态度中获得慰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吉伊卡哇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情绪价值”的出口——一只小小的、软软的、却陪你一起努力活下去的小动物。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
来源:日本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