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医生”扎根一线立“新”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8 13:26 3

摘要:能源之光,闪耀青春力量。在迈向“双碳”目标的征程上,青年能源工匠正以创新与坚守书写时代“答卷”。他们扎根峡谷和“风光”矩阵,奋斗于大漠和远海,用双手打磨技术,以智慧赋能转型。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开设“能源工匠正青春”栏目,聚焦能源行业青年工匠的奋斗故事

能源之光,闪耀青春力量。在迈向“双碳”目标的征程上,青年能源工匠正以创新与坚守书写时代“答卷”。他们扎根峡谷和“风光”矩阵,奋斗于大漠和远海,用双手打磨技术,以智慧赋能转型。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开设“能源工匠正青春”栏目,聚焦能源行业青年工匠的奋斗故事,感受青春的热度,体悟匠心的温度,聆听他们带给能源变革的铿锵足音。

百米高空,对话钢铁巨兽,他是风机的“听诊圣手”;自主研发诊断仪,让风机故障排查成本直降万倍,他是风电领域的“技术先锋”;“独行快,众行远”,将以人为本的工匠哲学深植风电行业,他是青年的楷模。初见龙源电力蒙东公司技术中心经理、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师于重阳,很难将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与那个百米高空御风的“风电医生”联系起来。这位温文尔雅的小伙子,骨子里却是啃下技术“硬骨头”的“拼命三郎”。

如何理解新时代青年工匠?于重阳给出自己的答案:“在能源革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技能报国既是青年工匠的价值追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一名高技能人才要将个人技术能力与企业发展乃至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精进技艺、攻坚创新、服务社会等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更是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初心不改,“拆家少年”变身风电工匠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电力行业技术能手、“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内蒙古自治区“北疆工匠”、十大杰出青年……这些年,于重阳获得不少荣誉,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一直都是那个秉持初心的“逐电少年”。

“我从小就对电着迷,五六岁时就开启‘拆家’之旅,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电器都成了我的实验品,这份好奇心也为日后投身电力行业打了地基。”谈及学习和从业经历,于重阳说,“高考时,我坚定地选择电气专业,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仍然报考了一所建筑学校的电气专业。”

作为“90后”蒙古族青年,于重阳2014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新能源发展浪潮,成为龙源电力内蒙古风电建设队伍的“新兵”。回忆刚入职时,他说:“当时,面对一排排庞大的风电机组,完全不知从何入手。那会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钢铁巨人’的奥秘彻底揭开。”

凭着一股韧劲,曾经的“拆家少年”最终蜕变为风电工匠。“因为大学专业侧重弱电,进入风电行业后,我发现自身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必须提升在强电、机械、液压多领域综合技能,力争成为一名兼具生产检修和技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于重阳表示,“成长为一名风电技术人员,我要感谢师父给予我技能与精神的双重馈赠。作为龙源电力的总培训师,他让我明白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实干为要的重要性,让我知道‘要做事先做人,实干家不抱怨,心态积极正能量’的精神,他的经历让我理解‘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意义。”

“内蒙古风大,每每看到草原上的‘大风车’,回顾从校园投身风电行业的历程,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职业选择百分百正确。”于重阳语气坚定。

匠心筑梦,恐高新人化身“风机医生”

回想第一次踏入风电场、仰望风机的场景,于重阳感触颇深:“惧怕、迷茫、好奇、兴奋……当时各种情绪纠结在一起,那种心情难以言表。”从初入行时爬60米风机塔筒双腿发软,到如今在百米高位置检修检查泰然自若,“这是每一个风电人的必经之路。”

“风机虽小,五脏俱全,给它‘把脉问诊’并非易事,需要掌握电、机械、液压、通讯等多项技能,每一项都要精通,必须是全能检修手。”于重阳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小发明往往可以解决大问题。“比如针对风电机组变流器热电偶测温传感器故障,我们自主研发一个手机大小的诊断仪器,将故障排查成本从每台24万元降至4元,实现精准治疗。”

为尽快熟悉风电机组各类系统运行原理、检修工艺流程等相关知识,于重阳将工作现场当成学习课堂,向老师傅请教,把每个故障当成游戏任务“关口”,对照设备图纸、线上查资料、结合备件求证,反复钻研;“通关”后反复复盘,利用业余时间熟记风机图纸,在学中练、练中记,坚持为自己“充电蓄能”。

有一次,风电机组报出液压系统故障,于重阳多次登塔却始终查不到根源,他随即决心设计一个全变量的数据录波软件。之后,他潜心研究主控ADS通信技术,查阅大量技术资料,自学C#编程语言,不断设计尝试,最终成功研发出“ADS数据录波器”软件。这个软件能采集风电机组毫秒级数据,将故障解决效率提升近5倍,填补风电行业技术空白。

有想法就行动,带问题搞创新。于重阳一直将守正创新摆在首位。“新时代青年工匠需要具备创新品质,善于利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说,“实践出真知。一方面,要兼具生产、创新双重职能,不能对专业IT团队形成依赖,结合问题直接动手创新开发,避免专业壁垒导致开发低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模型在新能源工作场景中的应用,破解风电机组部件级设备诊断难题的同时,加速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

匠魂传承,“最小师傅”成为青年骨干

“重阳,这个故障总是查不到源头,你帮着看看”“于工,这个问题有些棘手,请远程指导一下”……一天下来,全国各地场站的求助电话接二连三,而这只是于重阳日常工作的寻常一幕。

这位大家眼中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培养出5批徒弟、34名优秀学员,毫无保留地将理论知识、检修技巧及专业技能倾囊相授。徒弟如同蒲公英,奔赴天南海北的风电场,各自都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并延续着“师带徒”“老带新”的培养模式,传承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我的首批徒弟都比我年长。”于重阳坦言,面对比自己岁数更大、经验更丰富的学生,担心自身能力不足“误人子弟”。“但实际上,育人也是育己,这也是自我修习和升华的一部分。加强知识和技术储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行动找措施,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

对于育人,于重阳认为,技术传承与心理赋能同样重要。“有一次,团队中一名同事在大赛中失利,我作为领队,要引导他走出失败阴影,帮助他总结失败教训,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只有正视挫折才能收获成长,这比名次和奖项珍贵得多。”

龙源电力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面对技术攻坚困境,于重阳一直鼓励团队“为难题庆幸”,以乐观心态激发斗志。有一次,某风电场风机出现故障,他带团队赶到现场,本以为一两天就能解决,最终却用时一周。“其间,于重阳一直在鼓舞士气,一步一步排查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团队领军、青年骨干需要具备的核心品质。”

技术突破是劈开迷雾的利刃,精神传承是生生不息的薪火,青年担当是深扎大地的根系。从痴迷拆解电器的“不安分少年”,到驾驭百米风机的“绿电卫士”,于重阳用奋斗书写了一段炽热的成长历程——将自己对电的热爱淬炼成“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仰,用最质朴的坚持诠释出新时代能源工匠技能报国,既需要攀登技术高峰的锐气,更需要代际传承的坚守。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