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也不是短命的代名词。有人得了糖尿病,五年内各种并发症找上门;而有的人,带着糖尿病,活得比普通人还长寿。
关键差别,往往不是药吃得多,而是生活里的“小动作”早早做了减法。
我接诊过不少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血糖就像失了控的野马,最后搞得一身病;也见过七八十岁、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血糖稳得比年轻人还漂亮。
仔细一问,发现他们在60岁前后就懂得了一个道理:有些事,能戒就戒,能改就改。
那到底是哪“五件大事”,是长寿糖尿病患者早早就放弃的?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熬夜,是糖尿病人最大的隐形杀手之一。
有研究指出,长期熬夜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30%(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简单讲,就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不理你”,血糖自然就飙上去。再加上熬夜本身就容易让人吃夜宵、压力大、激素紊乱,这一连串反应,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火上浇油。
我有个老病号,姓李,五十多岁,做小生意的,晚上忙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刚开始只是偶尔血糖高一点,他觉得无所谓。几年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一路飙到9%,眼底出现了出血点,肾功能也开始吃不消。
后来听了我的劝,硬是把作息调整过来,晚上十一点前上床,三个月后复查,血糖明显回稳了。
所以,60岁以后,能早睡的,绝不熬;能休息的,绝不硬撑。这不是矫情,是续命。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就是不能吃糖,结果戒了甜食,其他照吃不误。其实,真正让血糖失控的,往往是高油、高盐、高精制碳水的“隐形杀手”。
2023年《中国糖尿病医学》统计数据表明,高脂饮食人群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增加了45%。而且,高盐饮食还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一旦肾功能受损,后续的麻烦就大了。
记得有一位老太太,糖尿病20年,血糖控制得挺好,突然查出肾功能急剧下降。仔细一问,原来她每天自己腌咸菜吃,一顿饭能下一大碗。咸菜虽然不甜,但盐分极高,长期下来,肾脏吃不消。
糖尿病人,嘴巴这关,不仅要管甜,还要管油、管盐、管精制碳水。60岁之后,吃得清淡点,粗粮多一点,肉类挑瘦的吃,绝对不是亏待自己,是为自己争口气。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对血糖的影响,远比吃一块蛋糕还猛。
压力大、情绪波动,会激活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上升,这两样东西一高,血糖也跟着上蹿下跳。有研究表明,情绪应激状态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可升高20%-30%(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
我有个朋友,老孙,退休前是单位的中层领导,脾气火爆得很。那阵子,单位改制,他天天跟人吵得面红耳赤,结果血糖飙到18mmol/L,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后来退休了,心态慢慢放平了,血糖也跟着降下来了。
所以,60岁以后,什么事都别往心里搁太重。气大伤身,糖尿病人,尤其要学会“能躲则躲,能忍则忍”。
很多上了年纪的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血糖不高就懒得动了,结果不动则退,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下降,血糖反而越来越难控。
2024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篇综述指出,规律运动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50%,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7%-1%。这可比单纯加药强多了。
我记得有位七十多岁的阿姨,每天早晚各快走半小时,风雨无阻。血糖、血脂控制得可漂亮了,体检报告拿出来,医生都夸她“不像糖尿病人”。
运动,不一定得奔着马拉松去。散步、慢跑、打太极、做广播体操,都是好选择。关键是,持之以恒,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糖尿病不是小感冒,吃两天草药就能好。可偏偏有人信“祖传秘方”,一听谁谁喝了什么叶子水血糖降了,就抢着试。
现实是,很多所谓的“偏方”,不仅控制不了血糖,反而可能损害肝肾功能。有研究指出,使用未经验证的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肝肾损伤发生率高达15%以上(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听信偏方吃了大量所谓的“降糖草”,结果肝功能严重损伤,最后不仅血糖没降,还进了医院抢救。
糖尿病治疗,得走正道。有问题,找专业医生,别拿自己的命去赌偏方。
前不久,我门诊接了个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小伙子,血糖控制得乱七八糟,一打听,原来是上网看各种“经验分享”,一天三顿生吃苦瓜,连药都停了。
我苦口婆心跟他说:“你以为糖尿病是靠吃苦瓜吃好的?那糖尿病医院早该关门了!”后来他回归正规治疗,配合饮食运动,三个月后,血糖、血脂、血压,三高全部达标。
人啊,得了糖尿病,不怕,就怕走了弯路。
减熬夜,减油盐,减气恼,减懒惰,减偏方。
这五个“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能活到85岁、90岁的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这些“减法”的高手。
糖尿病不是判死刑,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起步快不算啥,能不能跑到最后,才是本事。而60岁这个关口,就是咱们糖尿病患者“续航升级”的最佳时机。
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方,是坚持。
活得久,不是靠运气,是靠每一个小决定,靠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带着糖尿病,也能活得漂亮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4): 217-247.
[2]王晓芳, 李雪梅, 王晓云, 等.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 58-62.
[3]刘慧, 王莉, 李敏, 等. 糖尿病患者中草药使用现状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5): 540-54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