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生活本该是含饴弄孙、学习交友的好时光,但最近不少老人却因为报名“老年大学”踩了坑。免费领鸡蛋、学养生课、听健康讲座……这些看似贴心的课程背后,竟藏着高价保健品和“三无”仪器的推销陷阱。有的老人被忽悠花光养老金,有的甚至因乱吃保健品进了医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
退休生活本该是含饴弄孙、学习交友的好时光,但最近不少老人却因为报名“老年大学”踩了坑。免费领鸡蛋、学养生课、听健康讲座……这些看似贴心的课程背后,竟藏着高价保健品和“三无”仪器的推销陷阱。有的老人被忽悠花光养老金,有的甚至因乱吃保健品进了医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老年教育机构究竟用了哪些套路,又该如何防范?
先看一个真实案例:东北的退休职工孙阿姨,被朋友拉着报名了“中医养生课”。头几节课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还免费发鸡蛋,可没过多久就开始推销“养肺护肝”的保健品,一盒动辄上千元。孙阿姨架不住反复洗脑,一口气买了数万元的产品,结果发现所谓的“神药”连生产批号都查不到。类似的情况在各地屡见不鲜——有些机构打着“国学班”“摄影课”的旗号,把教室开在小区里,前半段教点皮毛知识,后半段直接变成带货现场。更隐蔽的甚至转移到线上,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用“专家讲座”包装营销,让老人防不胜防。
为什么这些骗局能屡屡得手?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首先是公办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以哈尔滨为例,当地公办老年大学每学期开设100多门课,4万多人抢着报名,排队上课的老人挤满电梯。而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更是稀缺。供需失衡之下,大量民办机构涌入市场,其中不少根本不是为了办学——它们租两间房、雇几个“讲师”,靠着免费礼品吸引老人,真实目的却是卖货。
其次是监管存在漏洞。这些机构往往资质造假、课程注水,讲师甚至没有教学资格,本质就是销售员。但由于老年教育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一些地方对民办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违规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更关键的是老年人维权难。骗子们用“口头承诺”逃避合同责任,老人即使发现受骗,也常因证据不足或顾及面子放弃追责,反而让不法分子更加猖獗。
要破解困局,必须多管齐下。第一道防线是严查办学资质。比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系统,对课程内容、收费标准和讲师背景全面审核,一旦发现卖货立马拉入“黑名单”。东北已有专家呼吁,应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老年大学的公益属性,禁止将课堂变成卖场。第二招是加大执法力度。市场监管部门需要重点打击“健康讲座”“免费旅游”等变相营销,对违规机构不仅要罚款停业,还要纳入信用惩戒,让骗子不敢轻易复出。第三招得靠“防骗教育”。像湖北荆州最近就组织了一场老年消费维权讲座,用真实案例教老人识别套路,现场发放的《维权手册》详细列出了“不贪小便宜”“警惕熟人推荐”等实用技巧。社区如果能定期开展这类活动,比子女唠叨一百遍都管用。
当然,治本之策还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公办老年大学要扩容提质,把绘画、舞蹈等热门课程开到社区,让老人就近入学;中西部地区更需要财政倾斜,填补城乡教育差距。对于民办机构,不能“一棍子打死”——正规的社会资本若能提供高质量的摄影、智能手机课程,既能缓解供需矛盾,又能让老人学有所乐。但必须守住底线:课堂就是课堂,绝不允许夹带私货!
说到底,老年教育不仅是文化需求,更关乎晚年幸福。当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轻信“养生神药”,当社区课堂真正传来琴声笑语,才是对“老有所学”最好的诠释。
来源:经济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