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斯科向往海洋,但海洋从未给俄罗斯带来绝对实力的增长。莫斯科公国几百年间从一个东欧小国成长为最大面积2288万平方公里的巨无霸帝国,扩张的基因来自哪里?近在咫尺的波罗的海三国为何没有被俄罗斯同化?俄罗斯和大英相隔几千里,为何成为命中注定的宿敌?相隔黑海,俄罗斯
原创东方某
莫斯科向往海洋,但海洋从未给俄罗斯带来绝对实力的增长。莫斯科公国几百年间从一个东欧小国成长为最大面积2288万平方公里的巨无霸帝国,扩张的基因来自哪里?近在咫尺的波罗的海三国为何没有被俄罗斯同化?俄罗斯和大英相隔几千里,为何成为命中注定的宿敌?相隔黑海,俄罗斯为何疯一样的扑向奥斯曼土耳其,前后打了十次俄土战争?十九世纪末期,国土达到巅峰的俄罗斯为何突然崩溃,十月革命被一群酒蒙子变了天?几经扩张与收缩,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国土面积仍有1710万平方千米,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9000公里,南北宽4000公里,国界线长达6.1万千米,其中海岸线38807千米,陆界14509千米,国土之巨说是全球独一档也不为过。让我们从地缘角度,解读俄罗斯这个曾经的陆权第一巨国的地理基因。 莫斯科初始俄罗斯已经崛起了几百年,却无法吞并同化近在咫尺的波罗的海三国,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都有隐藏在地缘密码的答案。同样看似不合理的还有,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没能阻止藏文化的南北交流,平坦的东北平原却可以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明相爱相杀千年。文明或者族群的天然界限不是地形阻隔,而是其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当生产方式相同了,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变得相似,同一个文明也就诞生了。俄罗斯和近邻波罗的海诸国就是这种情况。地形上,东欧大平原的叫法比较笼统,其内部各板块地形存在不小的差异。比如,莫斯科附近多是海拔100-300米的垄岗丘陵,而波罗的海三国是海拔较低的低洼平原,更北的芬兰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连片低洼湖泊。因温度和降水形成的地表景观上,黑海、里海北岸是东西绵延数千公里的欧亚草原,其北侧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地带,再向北和东北,则是冻土苔原。不同的地理环境催生出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异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聚居。于是,从南方的黑海-里海北岸到西北方的芬兰湾沿岸,大致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族群。南部欧亚草原:深入内陆,年降水普遍低于300毫米,地表形成干草原,这里是游牧民族的领地,诸多游牧民族沿着这条带状草原迁徙游牧,期间诞生过诸多草原汗国,如匈人帝国、哈扎尔汗国、突厥系和蒙古系诸汗国,同样,这条草原也是亚洲游牧入侵欧洲的通道。中部森林地带:这里是斯拉夫人的地盘,中世纪之前斯拉夫人基本以游猎为生,贫穷且落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逐渐过渡到农耕、畜牧、渔猎混合,但生产力还是比较落后,常被南方的游牧民族掳掠,人口作为“白奴”贩卖。今天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中东部主体民族都是斯拉夫人后裔。波罗的海芬兰湾:气候严寒,湖泊连片,无法农耕,祖籍乌拉尔的芬兰人世居于此,以更原始的渔业、狩猎、采集为生,它们是今天芬兰、部分爱沙尼亚人的祖先。芬兰湾以南的波罗的海沿岸:纬度相对低些,居民为同样来自乌拉尔的波罗的人,以渔猎、采集为主,辅以农耕、商业贸易,立陶宛、拉脱维亚、大部分爱沙尼亚人是他们的后裔。游牧民族、斯拉夫人、波罗的人、芬兰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各据一方,构成东欧的原始族群。显然,在中世纪及以前,南方的游牧民族生产力较高,斯拉夫人和波罗的人生产力较弱,这些北方的民族在游牧民族眼中还是蛮人。中世纪之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东欧平原中部的斯拉夫人农耕成分逐渐增加,其生产力逐渐赶超南方的游牧民族,这是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的物质基础。西欧大航海开启之后,耐寒、耐旱的美洲作物(土豆、玉米、红薯等)传入,俄罗斯可承载的人口大增,具备了扩张的条件。 东欧三类基因俄罗斯的核心区是莫斯科周边,从狭义地缘上看有两个特点:其一,整个东欧平原是一片“五海之地”,南侧黑海,西北侧波罗的海,北侧白海、巴伦支海,东南侧里海。比如,主要河流伏尔加河后世通过运河与顿河、若干湖泊、五海连接,成为著名的“五海之河”。一定程度上,这五海之地是俄罗斯在欧洲部分的扩张极限。其二,莫斯科周边与五海的沿海地区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比如,波罗的海沿海是低洼沼泽,白海、巴伦支海沿海是极地苔原,黑海北岸是草原,里海北岸是荒漠。这导致生活在莫斯科区域的族群与周边沿海族群有显著差异,换句话说,莫斯科公国崛起之前一定是一个内陆国。近海却不临海,这种先天地缘特征赋予了莫斯科公国扩张与向往海洋的基因。作为欧洲内陆核心,又先天生产力和文化落后,东欧的发展过程一定是接收吸纳更先进地区的文化成果。欧洲文化先进的区域主要有两个:信奉天主教的西欧诸国、地中海东岸的东罗马帝国。在亚洲方向,大高加索之北与里海周边,还有中世纪时文化相对先进的游牧农耕混合帝国,这里的文化来自波斯和阿拉伯,也即伊斯兰文明。于是,东欧西中东三部分接收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基因:天主教、东正教与伊斯兰教。西部天主教:查理曼帝国显赫一时,奠定了西欧的分封制政体以及天主教文化,重新确立了罗马教廷正统,自此,天主教自西向东传播。公元966年,波兰皈依天主教,1385年,立陶宛改信天主教。北起波罗的海东岸,南至东巴尔喀仟山,包括今天的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西部、乌克兰西部进入天主教世界。中部东正教: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仍存续千年,核心区是贸易枢纽东地中海-爱琴海-黑海沿岸,首都君士坦丁堡长期是西方世界最繁荣的城市,在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前,这里是西方的财富中心,文化影响力强大。1054年基督教分裂,罗马为天主教,君士坦丁堡为东正教,各自独立发展。作为东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和贸易线路,整个黑海沿岸都接纳了东正教,并随着河流深入内陆。公元988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之前,黑海北岸的基辅罗斯就引入了拜占庭教廷作为“国家宗教”,逐渐成为东斯拉夫人的普遍信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君主侄女索菲亚,并“引进”了拜占庭帝国国徽的“双头鹰”图案,正式接下了“东罗马帝国”衣钵,从此以“第三罗马”自居。东正教成为俄罗斯的“国教”。东部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同为游牧与绿洲农业混合体的中亚、北高加索各类游牧民族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伏尔加河-顿河下游的南俄草原进入伊斯兰文化圈。西欧开启大航海之后的三百年间,借助美洲作物带来的农业革命,北部农耕的俄罗斯生产力碾压游牧,北高加索、中亚的游牧民族大多被驱逐或奴役,伊斯兰文明在此地退却,东正教随着俄罗斯的征服扩张。不过,今天的北高加索和伏尔加下游仍有很多伊斯兰教分布遗存。三种宗教和文化构成了东欧的拼图,但俄罗斯主体是东正教“嫡系”,这个矛盾造成了俄罗斯扩张后的不稳定。特别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初始为不同的民族语言,后又接受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俄罗斯越是渗透,波罗的海四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越是离心离德。如果不是靠武力夺取了圣彼得堡,俄罗斯怕是连波罗的海出海口都没有。北高加索同样,伊斯兰教分布区至今独立倾向明显,如果不是惧怕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车臣、达吉斯坦等二级共和国说不定也独立了。 帝俄的四海扩张1547年,自觉翅膀硬了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宗教牧首的主持下加冕为“沙皇”,翻译成拉丁语就是“凯撒”,仅次于基督教最高称呼“奥古斯都”,约等于“皇帝”。莫斯科公国从此变成了沙皇俄国,沙皇自觉在一众欧洲王国、公国、侯国面前高人一等。随着国力增强,沙俄开启了四海扩张。北方海岸:16世纪末期,沙俄首先取得的海岸是北冰洋的白海、巴伦支海,从此摆脱了内陆国的地位,不过,鸟不拉屎的巴伦支海沿岸没有给沙俄带来任何东西,工业化之前确实没啥用,直到二战后期,北冰洋的摩尔曼斯克才成为港口城市。但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北岸被沙俄掌控之后倒是带来了很大的益处,起码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中俄罗斯首次取得了优势,随着力量增强,俄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亚扩展,与东亚的清朝东西夹击游牧民族。最终,19世纪中叶沙俄与清朝在中亚“会师”,亚欧大陆内部的游牧民族地盘被瓜分干净。里海方向上,通过伏尔加河-里海航线,俄罗斯首次把贸易线路扩展到了里海南岸的波斯。东方海岸:沙俄取得的第二片海岸是东方的鄂霍茨克海,也就是太平洋沿海,和北冰洋“毛都没有”不同,太平洋沿岸确实有“毛”,森林里的皮毛贸易是俄罗斯不断向东方拓展的源动力。在皮毛贸易的驱使下,俄罗斯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并越过白令海峡达到了阿拉斯加,甚至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也建立过“贸易据点”。此时,俄罗斯领土已经不亚于清朝,但仍没有引起西欧各国的特别注意,毕竟沙俄贫穷且落后。西方海岸: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击败北欧霸主瑞典,取得波罗的海沿岸,更准确地说是圣彼得堡,这是俄罗斯取得的第三片海岸。圣彼得堡意义非凡,有了这个出海口,沙俄终于“融入”了欧洲国家,俄罗斯终于与西欧各国有了直接航线。1713年,沙俄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以便更好的融入“文明社会”,试图从全球殖民中分一杯羹。从此刻开始,西欧各国开始注意到在它们的东方,一头巨兽缓缓而起,历史上被东方游牧入侵的基因记忆开始苏醒。世界地缘于此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本蛮荒的东欧开始成为世界级地缘中心之一,东西欧的地缘对抗自此拉开帷幕。不过,此时的沙俄面对的地缘对抗烈度还很低,仅仅是英国、荷兰海洋强国开始警惕沙俄的军事潜力。1772-1795年,沙俄主导三次瓜分波兰,俄罗斯领土首次与德意志和奥匈帝国接壤,欧洲陆上强国与沙俄的矛盾再难遮掩,东西欧的对抗全面爆发。南方海岸:1783年,沙俄占领南俄草原,吞并克里木半岛马踏黑海,这是俄罗斯取得的第四片海岸,俄罗斯的“四海扩张”大功告成。黑海是俄罗斯取得的最后一片海岸,此后,俄罗斯与东地中海强权奥斯曼帝国也开启了直接地缘对抗。为了遏制沙俄可能在地中海侵蚀英国海洋利益,英国对沙俄的态度急剧变化,英俄矛盾逐渐公开化。从地缘上说,英国与俄罗斯是欧洲牌桌东西两端的玩家,二者都对牌桌上的欧洲各国虎视眈眈,平时相互提防,生怕对方在欧洲占了哪怕一点便宜。但如果牌桌上一不留神出现一个怪兽,那英俄则会放下恩怨,先联手镇压再说。比如,在第九次俄土战争期间,俄罗斯碾压奥斯曼帝国,进军巴尔干的时候,远在天边的英国首先坐不住了,纠集法国、奥斯曼土耳其、撒丁王国,联军共出兵超过100万人与俄罗斯在克里木半岛死磕,不惜一切代价打断俄罗斯在欧洲的继续扩张。而当拿破仑威压欧洲大陆的时候,英国和俄国反而成为盟友,东西两头一陆一海夹击法国。同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俄国再次成为盟友,联手镇压试图挑战秩序的德国。即使今天,英国仍是西欧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核心力量,这一对曾经的海权第一大国和陆权第一大国成为命中注定的宿敌。 俄罗斯的昭昭天命俄罗斯的扩张基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东欧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俄罗斯需要寻找缓冲区,所以需要一直扩张到山脉险要之地。在我看来,俄罗斯扩张有三大原因。1、地缘缺陷:远离全球主要海运交通线,暖水港被卡脖子,寻求外海据点。2、资源与市场:殖民浪潮失去先机,为获取资源只能在内陆扩张,有了资源之后需要再次获得倾销市场。3、第三罗马,宗教使命感,目标,君士坦丁堡。俄罗斯最显著的问题是远离全球海上交通线,最有价值的贸易航线一个是波罗的海,另一个是黑海,北冰洋和太平洋沿岸只能作为军港使用,当时几乎没有经济贸易价值。不管是波罗的海航线还是黑海航线,俄罗斯的港口都在端头,作为进出口贸易口岸是可以,但周边没有经济和贸易中心,和海运枢纽无缘,于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波罗的海是北欧陆间海,沿途是瑞典、德意志、丹麦、英国海岸,很容易被卡脖子。黑海则是最大陆间海地中海的附属海洋,莫说进入大洋,就是进出地中海都要经过奥斯曼帝国掌控的土耳其海峡,贸易线路由土耳其一言而决。就算进入了地中海,其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也掌握在宿敌英国手中。俄罗斯若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至少需要在一个方向打破局面。波罗的海方向是英法德等强国本土,沙俄难以施为,近东、中东这片“三洲五海”之地成为沙俄唯一的选择。于是,沙俄一方面利用“泛斯拉夫主义”,拉拢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人,试图在地中海沿岸获取据点,以图绕过土耳其海峡。另一方面挺进南高加索,试图获取波斯湾附近的印度洋海岸,以彻底摆脱航道的束缚。当然,远东暖水港也是沙俄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过远东战略只是次要战略,主要为军事服务。第二个原因是争夺资源与市场。沙俄崛起之时海外殖民地已被西欧各国瓜分殆尽,沙俄只能在亚欧大陆内部进行殖民扩张,寻找原材料产地和市场。黑海沿岸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中亚有著名的棉花,远东森林矿产皮毛资源丰富,俄罗斯获取资源之后又需要打通相应的市场,这扩张怎么看都停不下来。比如美国南北战争导致全球棉花短缺,沙俄曾在当时试图打通中亚到南亚的贸易线路。第三个原因是宗教使命感。苏维埃诞生之前,东正教是俄罗斯的荣耀,是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来源,第三罗马,昭昭天命,俄罗斯要“复兴罗马”。光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驱逐异教徒穆斯林是东正教的使命,这恰巧也是俄罗斯挺进地中海的战略需要,再叠加“泛斯拉夫主义”,沙俄恨不得一口把奥斯曼帝国吞掉。沙俄在地缘战略、宗教、民族主义、经济贸易等多重因素的驱使下,一路西南挺进巴尔干半岛,这是沙俄疯了一样扑向黑海对面的原因。但巴尔干半岛不仅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也是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沙俄的扩张引起了二者极大的反弹,结果在一战中,二者坚定地站队德国对付沙俄。不过,虽然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被瓜分,但沙俄倒在了黎明前,一战没打完十月革命自爆了,功亏一篑。 帝俄扩张悖论19世纪中叶,沙俄攫取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与东方的地缘中心也陷入对抗状态。同时,沙俄吞并中亚,试图染指南亚,从“四海扩张”升级到“四大洋扩张”,沙俄的势力范围达到极致。不过,此时的沙俄已经举世皆敌,与亚欧大陆主要帝国同时陷入敌对状态,他们有东方的清帝国,南方的波斯、英帝国(英属印度),西南的奥斯曼帝国,西边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整个亚欧大陆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盟友,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接见黑山公国大公尼古拉时公开表示:“全世界我们只有两个忠实的盟友,那就是我们的陆军和海军。其余所有只要逮着时机就会反对我们。”这一言论被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后引发国际争议,普遍认为这反映了俄罗斯“对外扩张”的传统战略思维。普京多次引用此名言,例如,2022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强调:“俄罗斯只有陆军与海军两大盟友”。普京所强调的是被西方广泛制裁,俄罗斯只能孤军奋战,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说出这句名言时真找不到一个盟友,整个亚欧大陆都是俄罗斯的敌人。俄罗斯陷入了扩张悖论。俄罗斯越想融入欧洲“文明社会”就越想向西扩张,为了抬高自身国际话语权四处扩张,试图走向四大洋。越是扩张,各国对沙俄的恐惧和提防越深,俄国国内负担越重,边疆形式越复杂,最终消化不良,只等一个契机,占据亚欧大陆近半的偌大帝国就要分崩离析。终于,一战后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葬送了帝俄。不专注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笃信武力征服,对内压迫,对外穷兵黩武、烧杀抢掠,帝俄的扩张和蒙古帝国并无本质区别。有缺陷的地缘,落后的社会形态,尚显不足的历史底蕴,对外扩张的路径依赖,让沙俄这头扩张巨兽停不下来,最终走向灭亡。 结语有人说现在的俄罗斯可能出现二次解体,但现实情况是俄罗斯触底反弹再次走向扩张。本篇主要说了沙俄的扩张,下篇有关俄罗斯的文章说一说俄各地理板块情况,解读俄罗斯究竟是可能二次解体还是更高概率扩张。
来源:东方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