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上午,罗望村迎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降雨。雨丝如细针般落下,滋润着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村民们望着天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场雨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眷顾,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4月27日上午,罗望村迎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降雨。雨丝如细针般落下,滋润着这片干涸已久的土地。村民们望着天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场雨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眷顾,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久旱的大地:等待甘霖的滋润
罗望村,这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小村庄,近期因持续的旱情备受关注。全村1100多名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受到了这场罕见干旱的严重影响。
自2024年11月以来,广西多地降雨量锐减,气象干旱反复发展。据气象部门统计,自去年11月起,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1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七成,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截至4月21日,广西12市的55个县份出现干旱灾害,累计受灾人口达43.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5.19万公顷。
罗望村的村民们也深受其苦。过去几个月,土地干涸,田间地头一片荒芜。村民杨女士站在自家门前的玉米地里,望着那些矮得可怜的玉米苗,无奈地说:“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早就长到腰部了,今年却连膝盖都没到。” 她在清明节前后种下的玉米,因为缺水,生长缓慢,仿佛失去了生机。
罗望村的水稻播种计划也被迫搁置。村民陆先生说:“没有这场雨,我们都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犁地。” 虽然这几天下了些雨,但水库的水量依然不足,田里没有水,播种仍无法进行。
茶叶的困境:干旱下的无奈
罗望村的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但干旱让茶叶也遭受了重创。4月26日下午,村民阿文和家人正在山上修剪茶树。他指着一片已经发褐的茶叶说:“这些茶叶都死了。” 由于缺水,部分茶树的叶片已经枯萎,今年的春茶产量预计将减少一半以上。
罗望村村支书李扶枝介绍,罗望村山多地少,近年来只能往山上发展,茶叶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持续的干旱让这片土地的经济支柱也受到了冲击。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黄姚镇的其他村庄,如凤立村等,农作物的生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抗灾保种:希望在行动中延续
面对这场罕见的旱情,村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4月27日,趁着久违的降雨,罗望村的村民们开始了抢种行动。村委会发动村民趁雨后抢种玉米和黑豆,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挽回一些损失。
黄姚镇镇长黄飞介绍,镇上已经全面摸排各村农田水利灌溉情况,组织镇、村两级力量修缮疏通水利设施,寻找低洼地带的水源,通过调配抽水机进行提水作业,保障农田灌溉需求。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出动抽水机从附近尚有水源的河流抽水,满足灌溉需求。罗望村今年还新增打了一口深井,缓解生活用水压力。
在自治区层面,抗旱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4月21日,水利部启动了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指导旱区精准抗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及时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干旱)Ⅳ级应急响应,组织专家制定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投入植保无人机监测旱情,派出专家指导组深入受旱严重的市县开展指导。截至4月22日,全区累计启用抗旱井2.7万多口,使用抽水设备超过26万台(套),开展地面增雨作业超过1000次,增加有效降水约8.3亿吨。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2.25亿元用于抗旱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还下拨5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指导地方继续加大抗旱力度。
未来展望:抗旱仍在继续
尽管各方都在努力抗旱,但形势依然严峻。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中心预测,4月底前,全区江河天然来水量变化不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轻度至中度水文干旱状态。罗望村的村民们仍在等待更多的雨水,希望这场旱情能尽快缓解。
这场旱情让罗望村的村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自然灾害,团结一心、积极应对是唯一的出路。他们在抗旱保种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无论旱情如何发展,罗望村的村民们都将携手共进,用勤劳的双手书写属于他们的抗旱故事。
来源:天下有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