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这款单针售价,近万元的神秘注射剂,裹挟着“提升性福指数”,“重获身体主权”的诱惑性话术,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掀起病毒式传播。
2025年4月下旬,一场名为"高潮针"的医美狂欢席卷社交网络。
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这款单针售价,近万元的神秘注射剂,裹挟着“提升性福指数”,“重获身体主权”的诱惑性话术,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掀起病毒式传播。
这场狂欢,在短短三天内,便遭遇了媒体的揭底,暴露出了虚假营销、超规使用医疗器械等重重黑幕,成为了本年度最具讽刺意味的消费陷阱事件。
营销神话的建构与崩塌
1.精心编织的欲望陷阱
4月25日,前后各大社交平台,涌现出数百条,“素人体验帖”。图文并茂的笔记中,“预约爆满”,“档期秒光”的焦虑营销,配合“私密变美”的暗示精准击中了,当代女性的身体焦虑。在某医美机构客服,在暗访中,直言:“我们的话术体系,分三层次:先说健康隐患,再谈婚姻危机,最后上升到女性价值实现。”
2.泡沫破裂的48小时
红星新闻记者4月27日的实地暗访揭开皇帝的新装:北京某高端医美诊所的注射室空置率达70%,广州某机构甚至推出"当天注射享8折"的促销。更触目惊心的是,被包装成"私密回春神器"的PRP制剂,其注册证明确显示适用范围仅为骨折辅助治疗。这种将三类医疗器械违规用于医美项目的操作,已然涉嫌违法。
舆论场中的众生相
1.网友评论折射社会病灶
"智商税"的集体控诉:网友的留言:"我妻子被美容院话术洗脑,三万元买了个寂寞"这种普遍遭遇印证了医美纠纷占消费投诉总量21%的行业现状
维权困境的现实写照:网友:"如何证明高潮没达标?这就像让消费者自证没做过美梦!"折射出新型医美维权面临的法理困境
监管缺位的愤怒诘问:热评第三的质问:"当资本把子宫都做成生意时,我们的监管部门在守护什么?"这种情绪背后,是医美行业年均增长率18%与监管人员数量零增长的结构性矛盾
行业黑幕的知情者自白:前医美总监的爆料揭开行业"合法外衣"下的潜规则:"所谓高端项目,成本不到售价10%,剩下90%都是焦虑税。
解构"高潮针"背后的三重剥削
1.资本游戏的精准围猎
这场闹剧,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对性别焦虑的一种系统化开发。从“阴道回春”开始再到“宫颈保养”,资本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缺陷、危机与救赎”的话语模式。数据显示,中国私密整形市场的规模,目前已经超过30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不过在这其中,有超过六成的项目,却非常缺乏明确的医疗依据。
2.性别规训的现代变种
商家很机智地把父权制的审美和女权的话术给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着重强调“紧致就跟处女那样”这类传统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把它装扮成“身体的自主权利”这样的现代话语。这种带有矛盾的营销方式,恰恰展现出当代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所遭遇的认知上的冲突,以及内心的那种分裂感。
3.监管体系的系统失灵
从PRP制剂的超范围使用,到医美机构的虚假宣传,整个产业链条都在利用监管的滞后性来谋取利益。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医美行业的行政处罚案例中,仅仅只有12%涉及到新型项目,而89%的投诉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反思
当5980元一针的生理盐水,被包装成“幸福密码”,当医疗器械,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每次医美乱象曝光之后,涉事机构,总能改头换面,继续收割?根本症结,在于现行监管体系,与资本创新速度的结构性失衡。
值得警惕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平台经济的共谋这一角色。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以及医美机构的KOL营销,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从而使虚假信息的传播效率,提升了百分之三百。当流量经济,和医疗行为深度地捆绑在一起时,每一个点赞,都有可能成为伤害消费者的帮凶。
这场闹剧,终将落幕,但是它撕开的制度伤口,仍在渗血。当我们的身体,成为资本竞逐的战场;当医疗伦理,在利润面前节节败退,需要的不仅是更锋利的监管之剑,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尊严的重新认知。毕竟真正的身体解放,从来不是通过注射器实现的,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与制度保障之上的理性觉醒。
来源:小段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