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调音玩出花 拜雅beyerdynamic DT 70/71/72/73 IE横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8 17:00 2

摘要:“DT IE不但是佩戴、防护、耐用性优秀的工具,也是能提供审美价值的载体。这种‘有音乐味的监听产品’不但能够坚守声音还原的标准,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聆听趣味,可谓是将‘专业’二字的深层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拜雅beyerdynamic

DT 70/71/72/73 IE

类型:入耳式监听耳机

“DT IE不但是佩戴、防护、耐用性优秀的工具,也是能提供审美价值的载体。这种‘有音乐味的监听产品’不但能够坚守声音还原的标准,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聆听趣味,可谓是将‘专业’二字的深层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前言

在拜雅还不叫拜雅的2012年,我攒了一支DT 990 PRO。它坚固的金属头梁,结实的“电话线”和柔软的天鹅绒耳罩构成了我对于专业监听耳机的第一印象。最近折腾台式系统时,我又把这支老家伙翻出来抖灰。虽然已是十几年时光过去,但它的工况依旧良好,只有淡黄色的耳罩染上了点儿岁月的印子。

DT 990 PRO的地位是时间赋予的,它也是我认识拜雅beyerdynamic DT系列监听耳机的引路人。但回想起学生时代使用iPod的自己,在面对这样一支阻抗高达250欧的大耳时,单单要把它推响就已经要全力以赴,那根粗壮的线材在应付外出场景时也是无法可想。这段“拼尽全力无法战胜”的经历也让我对浩如烟海、久负盛名的DT系列大耳长期保持观望。

作为一个热爱动圈的烧友,与DT系列的疏离总让我感到遗憾。去年在逛展时,我看到拜雅beyerdynamic更新了DT 1990 PRO MK2/DT 1770 PRO MK2两款监听耳机,把它们的阻抗降到了30欧。当时我试着用随身听直推,发现声音的素质意外地不错,这种低阻抗设计也让我察觉到了DT系列的悄然改变。而2025开年时拜雅beyerdynamic发布了售价5899元的DT IE系列入耳式监听耳塞,则彻底让我这个随身党坐不住了。我抓住机会将它们全部借来聆听对比,以此弥补那些想象中用DT系列出街的时光。

包装与配件

拜雅beyerdynamic此次一口气推出了四款DT IE系列耳塞,分别是DT 70 IE、DT 71 IE、DT 72 IE和DT 73 IE(以下统称DT IE),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其包装盒正面除型号与耳机剪影外,最醒目的便是MADE IN GERMANY的标识。说起来在降本增效盛行的2025年,传统德奥大厂中应该只有拜雅beyerdynamic还在坚持手工德产了。

尽管包装简约了些,但DT IE的配件给得相当实用。作为一款专业用途产品,它标配的便携包做工扎实,内部空间也很大。除了耳塞和原配线材之外,DT IE拥有五种不同规格的硅胶套和三组Comply Tx-500记忆海绵套。在监听使用场景尤其是乐手的现场返送的用途中,海绵套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高频消耗品,其较高的隔音系数可以保护演奏者的耳朵,整体舒适的佩戴也保证了长久使用和运动中的稳定性。包装内还有一枚3.5mm to 6.35mm的转接头,方便把塞子接驳专业台式设备使用,这也是拜雅DT系列监听产品传统的配件了,此外还配了备用滤网和清洁棒。

DT IE采用了MMCX接口,作为专业用途的耳机来说这个三针接口确实更耐插拔。3.5mm接头的原线有1.4m长,线皮是凯芙拉材质的——我对这种材质最初的认知来自于防弹衣制造。这根线实际用起来的感觉很安心,耐脏且皮实,我对它唯一的抱怨是耳挂处弹性大了一些,每次使用都要调整一番,对粗壮的眼镜腿也不太友好。

外观与功能

作为榭蓝图老用户的我很喜欢DT IE的腔体设计——它延续了前者优秀的人体工学,并且基于专业监听的定位做了细节上的调整。DT IE的腔体是透黑色,与线材上的“拜雅橙”结合得很和谐,这种黑橙搭配近年来已成为拜雅beyerdynamic产品的新审美趋势。这款耳机的腔体设计极其紧凑,体积仅略大于内里的动圈单元。单边6g的裸重搭配浅入耳硅胶套的设计让佩戴极为舒适,轻如无物。不同于榭蓝图充满艺术感的雕纹面板,DT IE只是在腔体外侧做了一个下凹槽,在佩戴时手指对准这个槽位按下去就能将它快速戴好。而在腔体内侧,它做了辨识度极高的大字L、R印刷,让人很轻松便能区分左右。这枚小腔体不多的空间尽可能地服务于效率,也是专业监听产品特质的体现。

DT IE搭载了一个在有线耳机上不多见的防尘防水功能,除DT 71 IE为IP65级之外,其他三款均为IP68级。IP65与IP68的防尘性能一致,防水性的区别在于前者可承受低压泼溅,而后者连浸水也可以应付。作为一款耳塞形态的监听耳机,防尘防水功能的加入使得DT IE拥有了对各种极端户外场景的适应性,能够放心地进行全天候工作。我自己并非专业用户,也不太会有在风尘雨雪中用它监听的需求。但从使用同为IP68级防护性的iPhone 15 PRO的经验来看,我不但能够更加大胆地将它放在复杂环境里,而且器材脏污时能随手冲洗也是一个特别减压的体验。或许是因为防尘防水设计带来的优秀气密性叠加独特的硅胶套形状,DT IE以浅入耳的佩戴实现了超越部分深入耳塞子的被动降噪能力,我经常在户外把它当作降噪耳塞使用。

就像那台陪伴了我十几年的DT 990 PRO一样,新的DT IE虽然体积小巧,但是做工和功能却是尽专业之能事。我丝毫不怀疑它能够状态稳定地服役很久。

总体表现

作为动圈党,我对拜雅beyerdynamic产品的热衷源于其单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音色的稳定传承。DT IE上的这枚TESLA.11mm动圈是拜雅beyerdynamic目前最袖珍的TESLA单元,也曾被用在榭蓝图系列上。

这次测试中我选择的参考前端是Astell Kern SP3000M,它的声音兼具高密度与细腻的特点,高频也调校得很有美感,其干净的声底和适中的推力很适于耳塞的发挥。在其驱动下,DT IE系列的四款产品均展现出了过硬的声音素质。它们的声音动态优秀、密度出色、形体饱满且极具实感。

与许多大声场的HiFi耳机相比,DT IE的声场绝对面积并不大,但是十分规整。使用它听歌的感觉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小型录音棚,内里的人声、乐器定位分明,残响适中。哪个先、哪个后听得明明白白,与中场监听系统带给人的听觉感受相若。这种恰到好处的信息包围感让我很受用,诸多细节无须刻意搜寻,呈现得一目了然。

声音风格

DT IE系列有四款调音迥异的产品,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应用场景。要讲明白它们的声音风格确实颇费周章,好在有调音较为中性的DT 70 IE作为分享的起点。

DT 70 IE

拜雅beyerdynamic官方为DT 70 IE定位于混音及音乐品鉴所用,在我听来这支基于弗莱彻-门森“等响度曲线”调音的耳塞表现确实四平八稳。DT 70 IE在三频能量的切分上堪称精准,不存在掩蔽效应带来的顾此失彼。我非常喜欢DT 70 IE低频的表达,这种质地结实、量感适中、弹性优秀的低频不但足够烘托乐曲的氛围,而且细节交代足够清晰。有的监听耳机担心细节表达不清,主动把低频削得形销骨立,而DT 70 IE的低频却收放自如,无疑呈现出了更健康的形态。其实类似低频表达的这种拿捏,也体现在DT 70 IE调音的其他方面。比如其微暖的声底、又如其饱满、细腻、润泽的声线。以上种种都让它的声音免于干涩无趣,在准确之余具备了浓厚的音乐味。

这种不偏不倚三频搭配优秀的素质,让DT 70 IE成了一款音乐适应性较为广泛的耳机。它的声音热情洋溢,氛围感优秀,对于流行歌曲和小编制音乐都有恰如其分的表现力。即便抛却其监听用途不谈,我在使用DT 70 IE听熟悉的歌时,也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以矶村由紀子的《风居住的街道》为例,这首曲子里钢琴和二胡音声相继,唱和间如同对话。以往用不同耳机听时,有时钢琴厚一些,有时二胡亮一些。而在DT 70 IE诠释下,两台乐器有着同样饱满和谐的能量,曲子的情感表达也焕然一新。

凡事总有但是——DT 70 IE这种追求绝对均衡的风格或许杂食,但于我而言久听仍觉平铺直叙,略显趣味不足。更不要说烧友中还存在着严格的人声党、古典党等百般口味,一款DT 70 IE确实难调众口。那再加三款任君选择又如何?大厂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法还是挺慷慨直球的:偏重鼓与贝斯的DT 71 IE、偏重吉他和人声的DT 72 IE与偏重古典乐器和键盘的DT 73 IE,三款特调版与专业用户工作领域一一对应,我这样的烧友也乐得对比把玩,不需要开脑放自适应了。

DT 71 IE

为鼓手和贝斯手特调的DT 71 IE同时加强了低频和高频的能量,为了实现调音目标,它的单元泄压孔设计也与其他几款不同,这也许是其防水等级稍低的原因。从实际听感看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调整。首先,DT 71 IE的低频的密度、下潜、量感均有增加,残响也更丰富。对于以鼓和贝斯为主的音乐而言,它能够提供比DT 70 IE更深沉、悠远的音色。拿大众曲目《鼓诗》为例,如果DT 70 IE演绎的鼓是跳跃、激烈的,那么DT 71 IE则能够还原出更加势大力沉的锤击下鼓面的震颤。其次,不同于很多在低频淤积能量的产品,DT 71 IE的高频与低频基本上维持了能量的均衡,不会显得过于暗淡,听感也较为透气。在聆听人声混合配器的复杂曲目时,虽然整体风格仍偏于下盘,但是人声仍旧表达得足够清楚,并不会带给人含混不清的压抑之感。在工作用途外,若是偏于欣赏鼓乐或对于氛围感有极致要求的舞曲,我认为DT 71 IE是比DT 70 IE更好的选择。

DT 72 IE

DT 72 IE是为吉他手和歌手特调的版本,其声底较为中性,听感较前两款通透不少。在DT 72 IE上,强劲的低频量感减少,风格变得柔和、蓬松而克制,仅阐述细节,而不会有任何激烈的表达欲,于是人声和吉他、尤克里里的表现都更加清新透气。

细腻自然是DT 72 IE人声的最大特点,它并没有采取把人声加厚或者贴脸的方法,而是维持了适中的位置,在保留充足细节的前提下将歌手的声线做了恰当的打磨。它对于齿音这种恼人元素的控制很优秀,在搭配SP3000M这种人声细腻的前端聆听时,哪怕是《崇拜》这种曲目中的齿音也毫无刺激性了。

如果谈起音乐的适配性,我认为在吉他这类注重清脆音色的乐器之外,DT 72 IE是一个用于纯粹人声欣赏的好手。这里的人声并不是泛流行人声,而是更趋近于简单配器甚至清唱。这类人声演唱往往突出嗓音本身的韵味,对于氛围感的需求并不高,最适合DT 72 IE的发挥。梁静茹有一首《爱情之所以为爱情》,开头吉他清洌,尔后人声润厚,我认为和DT 72 IE的风格可谓天作之合。

DT 73 IE

DT 73 IE是DT 70 IE之外我听得最多的版本,这款为弦乐、管乐和键盘乐器调音的产品最贴合我个人偏古典的口味。较之DT 72 IE,DT 73 IE在保留了更完整的低频泛音和中频细节的同时,高频也有着不错的光泽感与延展性。在用它聆听钢琴和弦乐时,不但乐器的质感还原妥帖,音色演绎亦极富美感。

我时常用DT 73 IE聆听钢琴独奏和协奏的曲目,在演绎鲁宾斯坦《降b小调第1号夜曲,作品 9》时,它把钢琴的音色诠释得圆润、流畅而明媚,好像演奏家不是在向下按琴键,而是琴键托着他的指尖,把音符一个个送往天国一般。

DT 73 IE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便是其拥有四款产品中最大的声场,这让它更适合还原现场录音较多的古典音乐。如果对于小编制音乐情有独钟,或者在聆听大编制音乐时较之气势更在意曲式结构的话,我认为DT 73 IE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驱动与搭配

DT IE的四款产品不但在调音上实现了各取所需,在搭配上也可谓平易近人。不同于过往DT系列专业监听耳机给我留下的刻板印象,此次DT IE 16欧的低阻抗对随身场景的便携设备相当友好。在试听过程中我陆续使用SP3000M、R6PRO II和MacBook单端直推,皆轻松取得了相当水准的声音表现。毕竟DT IE作为专业监听耳机官配了连接台式设备的转接头,我也将它连接到我的Burson Voyager旗舰耳机放大器上进行了尝试。从对比结果看来,上台的DT IE在声音的密度和低频的质地上仍旧会有些许提升,但并不算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可见这枚TESLA.11单元优异的驱动适应性。

在搭配不同前端使用时,DT IE作为专业监听产品对于前端的揭示力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SP3000M的细腻,还是iPod的热情,抑或R6PRO II浓郁的人声,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被展示出来。从我个人听感角度,DT 70 IE的用家在前端选择上可以自由一些;DT 71 IE的用家则要避开低频量比较大的前端,尤其是一些以低频著称的暖色胆前端;若选择DT 72 IE作为主力耳塞的话,可以搭配中频较为细腻的前端进行强强联合;而如果和我一样偏爱DT 73 IE,那么请尽量寻找声底黑沉,注重还原的旗舰机前端进行搭配。

总结

许多朋友谈起监听器材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白开水”,认为它们的调音大多太重素质而少了韵味。但若听过一些完成度不错的监听耳机,就能觉察到它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把声音的美感兼顾得很好。

拜雅beyerdynamic此次的DT IE虽是初出茅庐,但有赖深厚的调音功底,还是做出了各美其美的声音味道。我以为用耳机无论监听还是欣赏,毕竟听的大都是音乐,把音乐的真和美同时表达出来,就是优秀的监听耳机应该做的事情。

DT IE不但是佩戴、防护、耐用性优秀的工具,也是能提供审美价值的载体。这种“有音乐味的监听产品”不但能够坚守声音还原的标准,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聆听趣味,可谓是将“专业”二字的深层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