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张《敦煌星图》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人对星空的深入观察,更让英国的600多位天文学家大吃一惊,他们发现这张古图的绘图方法竟然和几百年后欧洲人才发明的墨卡托投影法如出一辙。
早在大唐盛世,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绘制出一张包含1339颗恒星的精准星图,比伽利略用望远镜看星星早了800多年。
这张《敦煌星图》不仅让我们看到古人对星空的深入观察,更让英国的600多位天文学家大吃一惊,他们发现这张古图的绘图方法竟然和几百年后欧洲人才发明的墨卡托投影法如出一辙。
一张流失海外的古星图如何让全球天文学界大跌眼镜?中国古代天文学带给世界的有什么呢?
《敦煌星图》究竟画的啥?
《敦煌星图》出自唐代,是一个宽24.4厘米长四米的巨型画卷,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6幅形状各异的云气纹,看着像气象占卜的辅助工具。
第二部分星图却惊呆了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整张星图包含了1339颗恒星,被划分了257个星群。
这可是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啊,那时的天文学家已经能非常精准地记录天上的星星了,这些星图不仅精准,还带着非常详细的文字说明,就连每个月的太阳位置以及星座变化都标注的明明白白,让人可以通过星图预测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
星图的最后一幅是北极天区图,当年我们古代天文学家就已经采用类似现代赤道坐标系统的绘制方法,完美呈现了北极附近的天区,看来西方墨卡托投影法是真的得喊它一声祖师爷了。
1500年前没有望远镜也没有现代仪器,我们古人能够将星图绘制了如此精确,基本上囊括了北半球肉眼可见的大部分恒星,这才是让天文学家们彻底震撼的原因所在。
这么看来西方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举动实在是小儿科了,那都已经是1609年了,而且伽利略不过才记录了400多颗星星。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而且《敦煌星图》还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几何绘图方法,比后来欧洲十六世纪才发明的墨卡托投影法一点都不差。
这种技术让《敦煌星图》成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精确并且包含最多星星的古星图,可惜的是这么牛的东西现在并不在我们国内保管,由于历史原因它流失海外,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这张古星图不光是简单的星星地图,对我国来说它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天文学工具,结合了古代天文学,数学以及气象占卜的内容,古人可以用它来进行天象预测。
在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古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将天上的星星精确地捕捉到一张绢布上,还给星星们逐一定位,堪称古代高德地图星空版。
英国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这张古图,不仅因为它精准的恒星记录和先进的绘图技术,更是因为它展示了古代文明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敦煌星图》VS 西方宇宙观
《敦煌星图》和西方同时期的星图有什么不同呢?唐朝时期的欧洲正处于中世纪,各地一片混乱,天文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很多天文学家们还执着于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转。
西方人对星空的认识大多依赖希腊神话中的星座,那些星座很多都是根据神话人物的故事命名的。
虽然听着挺浪漫,但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并没什么实际的测量依据,更多的是文化象征。
这么看来我国《敦煌星图》从宇宙观的层面就跟西方完全不一样,虽然我国古代也出现过很多描绘星空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古代天文学家眼里,绝对不能凭借想象去绘制星座,把星座浪漫化是诗人的事儿,但客观记录天象才是他们的本分。
《敦煌星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观测天象,并对这些天象做出科学解释,从而达到预测天文现象的目的。
在我国古人眼中,星星与地面事物是有对应关系的,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在天文学中的体现。
虽然现在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意思,但是这种思想也让我国在星空观测上面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人类,因此我国星官体系更加实用,并不像西方那样以神话人物命名。
星星被划分成了紫微垣太微垣等多个天区,直接对应地上的帝王朝廷以及人间各类事务。
这一套天文学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人想要通过天文现象观察,来支持社会秩序的管理。
星图中的紫微垣就是天帝的住所,那些围绕紫微垣的星群象征着人间的皇权朝廷等政治机构,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通过观察这些天区内的星星变化来推断国家大事,想要追求星象和战争胜负,年成丰歉以及皇帝命运等人间事的联系。
所以他们的观测记录非常细致,我国天文学家将黄道带附近的星空沿十二月分割,每月都有详细的星象说明,反观西方,直到几百年后才有类似的墨卡托投影法星图,所以说《敦煌星图》直接领先西方几个世纪毫不夸张。
除了宇宙观不同,两者的技术手段也有很大差距,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们的数学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古代天文学家们可以通过精准的几何计算将星星的位置描绘得极其准确。
西方在这方面就差很多,只有在望远镜发明之后才能借助工具慢慢的追赶我们的天文观测技术,和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如此超前,但现代天文学的最早突破却没有在我国发生呢?
中国古代天文学传给世界啥宝贝?
我国古代天文学已经是一门多功能学科了,天象会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钦天监这个部门在古代是非常神秘的,几乎可以涉及到朝廷各项事务,就连农业生产和历法制定甚至是皇帝的婚丧嫁娶,都需要占卜问天。
制定历法对于古代来说是非常神圣的,虽然我们现在认为它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串数字,但对古人来说历法可是头等大事。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历法,确定什么时候是春分和夏至,这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大事,粮食是国家之本,历朝历代都不可能忽视春种秋收。
正是因为我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我们才有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十四节气,它不仅是时间节令的指南,更是古人靠长期天文观测总结出来的农业宝典。
立春雨水惊蛰这些名称个个都有实际意义,哪怕到了今天,节气的规律依然适用,这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留给世界的瑰宝。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不是靠数星星得来的,它是我国天文学家通过长时间观察太阳在天空的运行位置以及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来的。
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通过观察日影的长度来确定节气,随后经过一代代天文学家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才有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节气系统。
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还得进行本地化调整,南方和北方的节气时间就略有不同,播种和收割时间也会有差异,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就是最接地气的天气预报+农业指南。
而且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天文仪器也是古人的一大贡献,虽然古人没有现代的望远镜,但他们也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来观察天体运行。
最著名的莫过于浑仪,它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浑仪就是个模拟天体运行的机械装置,它能通过多重环结构来模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运行轨迹。
古人通过它来观测天体的方位和运动情况,进而进行各种天文推算,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又和工匠们一起发明了黄道游仪,我国天文观测的精度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的日晷也是我国的天文发明之一,这是我国最早的时间工具,早在周朝已经开始应用了,虽然它不如现代钟表精准,但有了时间的概念,社会才会有秩序。
对那个时代来说,能通过太阳影子准确判断时间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突破,太阳东升西落,人们通过时间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从朝廷的祭祀活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作息,全都离不开天文观测指导。
不过我们古代的天文学也是有一定的迷信成分的,彗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古人眼里,彗星形似扫把,被人看成是天下大乱或国家将亡的预兆。
公元前1059年,一颗彗星恰好与商朝灭亡吻合,这就成了后世天文学信奉的准则,因此古代天文学家们要在每次天有异象时作出解释,以免引发社会恐慌。
结语
有时解释也成了政治权谋的一部分,当帝王遇到不好天象时会主动下罪己诏,表示要反思过错,天文学家和皇室的关系既是科学与权力的结合,也是思想控制的工具。
既然我国古代天文学这么发达,为啥现代天文学的突破却出现在西方呢?虽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技术领先,但天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官方机构,而且目的性较强,就是为政治和农业服务的,科学探索的成分反而相对较小。
而且我们也得承认,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迎来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思想也随之解放,天文学逐渐走向理论化实验化,西方人首先开始了对宇宙奥秘的系统性探索,这让他们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上走在前列。
但这并不能抹杀我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毕竟很多基础数据和技术积累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发现。
来源:说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