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铸造于1917年(民国六年),为护国战争胜利后唐继尧任云南督军时发行的纪念币。直径36毫米,重14.8克,黄铜质。正面中央为唐继尧侧面戎装像,上环“云南省造”,下环“当五十文”;背面交叉五色旗与铁血十八星旗,中间珠圈内饰嘉禾纹,外圈环英文“YUN-NAN
一、云南省造唐继尧双旗五十文纪念黄铜币
简介:铸造于1917年(民国六年),为护国战争胜利后唐继尧任云南督军时发行的纪念币。直径36毫米,重14.8克,黄铜质。正面中央为唐继尧侧面戎装像,上环“云南省造”,下环“当五十文”;背面交叉五色旗与铁血十八星旗,中间珠圈内饰嘉禾纹,外圈环英文“YUN-NAN”。此币仅铸造约50万枚,流通时间短,存世量稀少,分“粗字版”“细字版”,其中细字版更为罕见。
鉴定要点
1. 人像细节:
- 真品唐继尧像立体感强,肩章纹路清晰,胡须根根分明,发丝与军帽边缘过渡自然。
- 仿品多为翻砂铸造,人像模糊,肩章线条粘连,胡须成块无细节,甚至出现“对眼”等失真现象。
2. 文字与英文:
- 正面“造”字末笔带钩,“当”字“口”部上宽下窄;背面英文“N”应为斜体,与“YUN”“AN”间距均匀。
- 仿品“造”字末笔平直,英文“N”常写成直体,字母间距杂乱。
3. 材质与包浆:
- 真品黄铜氧化后呈深褐色或枣红色包浆,局部可见自然绿锈,手感温润;仿品多用锌合金,包浆浮浅,呈贼光或刺鼻化学锈。
4. 边齿与重量:
- 真品边齿为180度直齿,齿距均匀,重量14.8±0.5克;仿品边齿多为斜齿或齿距不均,重量偏差超过±1克。
收藏价值:普通版市场价约3,000-5,000元,细字版或原光品可达8,000-15,000元。2025年1月,一枚PCGS AU55的细字版在云南公拍以28,000元成交,因其承载护国运动历史意义,且唐继尧像币存世量少,长期看好升值空间。
二、民国二十一年云南省造伍仙铜币
简介: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云南造币厂铸造,面值“伍仙”,直径24毫米,重5.2克,红铜质(存世罕见)与黄铜质(较常见)。正面中央为双旗交叉图案,上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下环“云南省造”;背面中心“伍仙”二字,外圈嘉禾纹。此币因云南地方割据、币制混乱,实际流通时间短,红铜版存世量不足200枚,属云南铜元中的顶级稀缺品。
鉴定要点
1. 材质与颜色:
- 红铜版呈紫褐色,包浆温润,局部可见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色斑点;黄铜版呈金黄色,包浆较薄。
- 仿品红铜版多为普通红铜镀色,磨损处显黄铜色;黄铜版常用劣质铜料,表面粗糙。
2. 双旗细节:
- 真品双旗交叉处绶带打结清晰,旗面条纹竖直且间距均匀;仿品旗面条纹模糊,打结处粘连。
3. 背面“伍仙”字:
- 真品“伍”字单人旁与“五”部比例协调,“仙”字“山”部中竖线略长于两边;仿品字体歪斜,笔画粗细不均。
4. 背逆现象:
- 部分真品存在30-90度背逆(模具偏移导致),属正常铸造特征;仿品刻意制造背逆,角度不自然。
收藏价值:黄铜版市场价约800-1,500元,红铜版可达20,000-30,000元。2025年3月,一枚PCGS MS62的红铜版在华夏古泉网以45,000元成交,创该品种纪录。其稀缺性与云南地方币的独特性,使其成为铜元收藏中的“偏门珍品”。
三、民国共和纪念币二十文
简介:1912年(民国元年)由天津造币厂试铸,面值“二十文”,直径32毫米,重10.5克,黄铜质。正面中央为“铁血十八星旗”与“五色旗”交叉图案,上环“中华民国共和纪念币”,下环“当二十铜元”;背面中心嘉禾纹,外圈英文“REPUBLIC OF CHINA”“20 CASH”。此币为纪念中华民国成立而铸,未正式流通,存世量仅数百枚,分“窄边版”“宽边版”,窄边版更为罕见。
鉴定要点
1. 双旗图案:
- 真品双旗旗杆交叉处有绶带缠绕,旗面星纹(十八星旗)与条纹(五色旗)清晰,无粘连;仿品旗面星纹模糊,条纹粗细不一。
2. 文字特征:
- 正面“華”字草字头为四笔(两竖两横),“民”字斜钩带弧度;背面英文“REPUBLIC”中“U”为斜体,与“B”间距适中。
- 仿品“華”字草字头常简化为三笔,“民”字斜钩僵直,英文“U”写成直体。
3. 包浆与磨损:
- 真品因未流通,多带原光或轻微氧化包浆,嘉禾纹齿尖完整;仿品多做旧,包浆浮于表面,嘉禾纹齿尖磨损不自然。
4. 边道工艺:
- 真品边道为直齿,齿顶平整;仿品边齿多为滚齿,齿顶呈圆弧状。
收藏价值:普通版市场价约10,000-20,000元,窄边版或原光品可达30,000-50,000元。2025年4月,一枚PCGS MS63的窄边版在上海泓盛拍卖以68,000元成交,因其作为民国开国纪念币的标志性意义,始终是高端铜元藏家的追逐目标。
四、民国元年广东壹仙铜币红铜
简介:1912年(民国元年)广东造币厂铸造,面值“壹仙”,直径26毫米,重5.8克,分红铜(罕见)与黄铜(较常见)。正面中心“壹仙”二字,外环“中华民国元年”“广东省造”;背面麦穗纹环绕“1”字,外圈英文“KWANG-TUNG”“1 CEN”。红铜版因铸造量极少(仅数万枚),且易氧化,存世多为美品或近未使用品。
鉴定要点
1. 材质与颜色:
- 红铜版呈鲜艳的枣红色或紫铜色,包浆均匀,局部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色氧化层;黄铜版呈金黄色,包浆较薄。
- 仿品红铜版多为普通红铜酸洗上色,颜色刺眼,包浆脱落处显黄铜底;黄铜版材质疏松,手感轻飘。
2. 文字细节:
- 正面“仙”字单人旁与“山”部比例协调,“造”字走之底末笔带钩;背面英文“CEN”应为“CENT”缩写,“N”倾斜角度与“C”“E”一致。
- 仿品“仙”字“山”部过窄,“造”字走之底末笔平直,英文“N”常垂直书写。
3. 麦穗纹与马齿:
- 真品麦穗颗粒饱满,叶脉清晰,马齿(边齿)排列整齐,齿距约0.8毫米;仿品麦穗模糊,马齿大小不一。
收藏价值:黄铜版市场价约500-1,000元,红铜版可达8,000-15,000元。2025年2月,一枚PCGS MS64的红铜版在广州中贸圣佳以22,000元成交,其作为民国初期广东地方币的代表,且红铜材质稀缺,适合填补民国铜元收藏体系的缺口。
五、户部大清铜币丙午中心川滇二十文
简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由四川成都造币厂代铸,为户部“整顿币制”后川滇两省共用币,面值“当制钱二十文”,直径33毫米,重13.5克,黄铜质。正面中心“川滇”二字(代表四川、云南),外环“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两侧“滇”字(记地);背面蟠龙图案,上环“光绪年造”,下环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此币分“大滇版”“小滇版”,大滇版“滇”字较大,更为少见。
鉴定要点
1. 中心字与记地:
- 真品中心“川滇”二字楷书端正,“川”字三竖等距,“滇”字“真”部横画清晰;两侧“滇”字为小写,与中心“川滇”形成大小对比。
- 仿品中心字歪斜,“川”字三竖粘连,“滇”字“真”部横画模糊,甚至错写为“川”或“滇”单一字。
2. 蟠龙细节:
- 真品蟠龙鳞片分明,龙眼凸圆(俗称“凸眼龙”),龙须细长过嘴;仿品蟠龙鳞片模糊,龙眼平坦,龙须短粗。
3. 材质与锈色:
- 真品黄铜氧化后呈古铜色,包浆厚重,局部可见绿锈或蓝锈(入土所致);仿品多用新铜电镀,锈色浮浅,无层次感。
4. 面值与英文:
- 背面英文“20 CASH”中“20”字体修长,与“CASH”间距适中;仿品“20”常显矮胖,字母间距过密。
收藏价值
普通版市场价约1,500-3,000元,大滇版或美品可达5,000-8,000元。2025年3月,一枚PCGS AU58的大滇版在重庆华夏拍卖以12,000元成交,其作为清代跨省份流通币的特殊属性,以及“川滇”地区币的地域文化价值,吸引了西南地区钱币专题藏家的关注。
收藏逻辑与风险提示(个人观点)
1. 历史脉络与稀缺性优先
- 唐继尧五十文、共和纪念币二十文承载民国政治史,苏维埃币则是红色收藏分支,此类“事件币”因不可复制的历史背景,溢价空间稳定。
- 云南伍仙红铜版、广东壹仙红铜版因材质稀缺(红铜在民国铜币中占比低),且存世量明确,属于“量少质精”的潜力股。
2. 版别细分与品相为王
- 户部川滇二十文的“大滇版”、唐继尧五十文的“细字版”等小众版别,虽知名度低,但在专业藏家圈子中溢价显著。
- 高品相(如MS60以上)对价格影响极大,同一品种评级相差10分,价格可能翻倍(如共和纪念币MS63比AU55贵30%以上)。
3. 鉴定避坑关键
- 材质测试:用磁铁吸附(真品铜质无磁性),或轻敲听声(真品声音清脆,仿品闷哑)。
- 工具辅助:使用5-10倍放大镜观察文字笔画粘连情况,借助电子秤和游标卡尺测量重量、尺寸(误差超过2%需警惕)。
总结:这五枚铜币串联起清末民初的西南割据、民国建国、地方币制等历史切片,每一枚都是时代的“微型史书”。收藏时需结合历史背景、版别研究与品相评估,在冷门品种中挖掘价值洼地,同时警惕仿品陷阱。对于新手,可从户部川滇二十文、广东壹仙黄铜版入手,逐步深入;资深藏家则可聚焦唐继尧细字版、云南伍仙红铜版等稀缺品,构建独特的收藏体系。
来源:一心一意蜻蜓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