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细节管理难?忽略这些小事,后果可能超出想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4:0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是血糖高死的,是并发症要命。"这句话一点不夸张。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连串要命的并发症。

很多人嘴上说着“控制血糖”,心里却想着“没事,吃点药就好”,结果小病拖成大祸。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糖尿病细节管理,到底难在哪儿,又怎么才能真正管住这条“不定时炸弹”。

不少人一查血糖,“空腹血糖5.8,糖化血红蛋白6.5%,挺好嘛!”然后就开始胡吃海喝。

警惕:血糖正常不等于身体没问题。根据《柳叶刀》发布的数据,糖尿病患者即使在血糖正常范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比常人高出2倍以上(The Lancet, 2020)。

因为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损伤,是悄无声息发生的。所以,血糖正常,只是及格线,不是保险箱。

很多糖友,眼里只有血糖表,血压表、血脂表连看都不看一眼。

错。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脏病死亡风险提高了300%;合并高血脂,卒中风险翻了两倍。

血糖高是慢刀子,血压血脂失控,是直接捅刀子。糖尿病管理,三驾马车:血糖、血压、血脂,缺一不可。

有些人血糖一天测三次,糖化血红蛋白半年查一次还嫌麻烦。

这是在玩火。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出,单次血糖波动大,容易掩盖真实控制情况。

血糖好几次都是5~6,糖化血红蛋白8%,这说明什么?血糖忽高忽低,血管已经在受罪。真正的血糖管理,看的是长期账,不是日常小账。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饮食=不吃糖,其他随便吃。

笑话。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糖友们更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尤其是精制碳水,比如米饭、面条、馒头。

而且,脂肪摄入也不能放飞自我。油炸食品、动物油,都能让血脂飙升,间接加剧胰岛功能衰竭。糖尿病饮食,是一场全方位的战役,不是单方面节糖。

有人说,“我吃药了,不用运动。”真想送他一句话:不运动的糖友,基本等于慢性自杀。

ADA指出,规律运动可以独立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7%。而且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心血管风险。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比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强一万倍。

糖友常常脚上一道小口子,自己擦点碘伏了事。几天后,红肿化脓,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足。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中国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率高达15%。

小伤口,对常人是小事,对糖友是生死线。一旦破皮、感染,必须及时处理,哪怕再小,也不能掉以轻心。

熬夜、打游戏、夜班,很多糖友不当回事。结果就是,血糖早上高得离谱。研究表明,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8%(《美国医学会杂志》,2022)。

睡眠,是血糖稳不稳的隐形推手。睡得好,血糖自然稳一大半;睡不好,吃药打针都救不回来。

有些人一听自己得了糖尿病,天天郁郁寡欢,焦虑到爆。

结果?血糖飙升。医学研究明确,慢性压力可以通过激活皮质醇通路,使血糖失控(Endocrine Reviews, 2019)。情绪管理,和药物治疗一样重要。

心态崩了,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任你怎么拉都拉不回来。

“喝中药调理”、“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这样的广告,别说信,看都别看。

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根治”糖尿病(WHO声明)。不科学治疗,只会耽误病情,甚至引发肝肾中毒。

糖尿病治疗,遵医嘱是唯一正确的路。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细节的轻视。每一个被忽略的小动作,都是在给并发症铺路。每一次马虎,都是在和生命赌博。

真正的糖尿病管理,绝不是“吃了药就万事大吉”,而是饮食、运动、药物、检测、情绪、睡眠,每一个细节都要死死盯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这颗“不定时炸弹”,变成手心里的一颗温顺棋子。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