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通缉令上的照片,竟成了“网红出道”的通行证。五年时间,从诈骗犯到刑满释放人员,再到直播间里坦然自嘲“大牢出来的女人”——卿晨璟靓的魔幻转身,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打着公众的道德神经。
高颜值通缉犯变身主播:犯罪历史成“流量密码”还是社会包容的试金石?
一张通缉令上的照片,竟成了“网红出道”的通行证。五年时间,从诈骗犯到刑满释放人员,再到直播间里坦然自嘲“大牢出来的女人”——卿晨璟靓的魔幻转身,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打着公众的道德神经。
当犯罪记忆被包装成猎奇故事,当法律污点沦为流量密码,这场荒诞剧背后,究竟是谁在推动“黑红也是红”的扭曲逻辑?2018年的冬天,四川绵阳警方发布的通缉令意外引爆全网。在一众模糊的证件照中,卿晨璟靓精致的面容犹如偶像剧海报,与“酒托诈骗”的罪名形成刺眼反差。
网友戏称这是“史上最高颜值通缉令”,热搜榜单上,“最美酒托”的标签甚至压过了案件本身的140万元诈骗金额。更吊诡的是,这场全民狂欢直接催化了她的投案——当通缉令成为“出道预告”,连自首都仿佛带着精心设计的戏剧性。
出狱后的卿晨璟靓精准踩中了流量时代的痛点。社交账号简介赤裸裸地标注“2018年头条人物”,通缉令照片被刻意保留为头像,直播间标题赫然挂着“最美酒托”“大牢出来的女人”。她熟练运用“卡灯牌进粉丝群”的话术,将铁窗故事拆解成付费内容。
面对网友询问减刑细节时,轻描淡写抛出“里面男女分开关押”的碎片化叙事。最讽刺的是,这位曾用“酒托”骗局收割钱财的当事人,竟在镜头前正色提醒“别信天上掉馅饼”——犯罪者与反诈宣传者的身份重叠,撕裂出令人窒息的荒诞感。
舆论场的撕裂在此刻达到顶峰。支持者高喊“浪子回头金不换”,认为刑满释放人员有权重塑人生;反对者则痛斥“犯罪史不该成为生意经”,直指其收割流量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更耐人寻味的是平台的态度:账号存活期间,“大牢出来的女人”直播主题未被干预,直到媒体曝光引发舆情海啸,平台才火速封号。这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纵容,暴露出算法逻辑下“黑红经济”的暴利诱惑——只要数据跳动,道德审判可以暂时让位。
当封禁通知落下,这场闹剧似乎画上句点。但更深层的叩问仍在激荡:我们究竟在为何喝彩?是对“颜值即正义”的病态追捧,还是对犯罪娱乐化的集体麻木?
卿晨璟靓的直播间或许消失了,但那些在屏幕前疯狂点击“关注”的手指,仍在为下一个“黑红神话”蓄力。当道德底线成为流量博弈的筹码,封号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人性试炼的开始。
来源:立月双飞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