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产品都有国家认可的‘消’字号,别人的产品不敢这么标注”“看到‘械’字号了吗?这是生产许可,医用级别的,和牙科医院用的一样”……小小的一支“牙膏”,俨然成为直播间的“宠儿”。
“我们的产品都有国家认可的‘消’字号,别人的产品不敢这么标注”“看到‘械’字号了吗?这是生产许可,医用级别的,和牙科医院用的一样”……小小的一支“牙膏”,俨然成为直播间的“宠儿”。
最近,上海辟谣平台在调查直播间虚假宣传现象时,发现不少私域直播间和公域直播间都看中了牙膏这一日常必备品,误导信息层出不穷,消费者务必注意鉴别,避免危害口腔健康。
“消”字号、“械”字号不是牙膏
在直播间和电商平台,记者看到不少打着“械”字号、“消”字号旗号的“牙膏”。在主播或页面介绍中,往往强调这些产品属于“医用级”,“比普通牙膏更有效”。
具体的“效果”更异常“神奇”:有的“牙膏”连续用上一个月能“长牙”,龋齿的洞或者烂牙的洞都能自己长好;有的“牙膏”可以去除顽固的牙渍、牙菌斑,还能避免口臭……
仔细查看可以发现,所谓的“医用级牙膏”根本不是牙膏,但经销商故意模糊相关信息(图源:平台商家介绍页面)
可实际上,不仅这些宣传是违法的,就连主播嘴里的“牙膏”根本就不是牙膏。
其中,“消”字号“牙膏”的真实身份是“口腔抑菌膏”。消费者如果仔细查看这类产品的包装,会看到以上字样。它们的主要用途是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虽然具有消毒作用,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且不能长期使用。因为口腔抑菌膏的成分含有较强的刺激性物质,长期使用会破坏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釉质,反而对口腔健康不利。
至于“械”字号产品,属于医疗器械,常见的包括牙科分离剂、口腔修复材料等,同样用于特定的医疗场景。这类产品的成分和使用方法都有严格规定,不适用于日常口腔清洁。至于部分主播所说的“‘械’字号牙膏可以长牙”更是胡说八道。早在数年前,国家药监总局就公开辟谣指出,牙膏既不能“促长牙”,也不能“补牙洞”,所谓的通过使用牙膏刷牙来“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稳固牙松动”等,均无科学依据。
按照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及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的《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我国对牙膏参照普通化妆品的规定管理。所以,消费者若想知道自己用的到底是不是牙膏,可以查看包装——真正的牙膏属于“妆”字号产品,在包装上会注明备案的“妆”字号信息。
能治幽门螺杆菌等疾病?别交“智商税”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成为大众关注的健康热词,一些直播间抓住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心理,推出号称能“杀死幽门螺杆菌”“7天转阴”的牙膏。主播们甚至会拿出一些看似专业的检测报告或数据,让消费者信以为真。
在很多平台上,“幽门螺旋杆菌牙膏”已经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对应很多所谓的“牙膏”产品,可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牙膏(图源:平台搜索结果)
事实上,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人体胃部,而口腔环境与胃部环境截然不同,牙膏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暂,根本无法对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产生实质性的治疗作用。
目前,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采用规范的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通过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才能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所谓能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牙膏,只是商家为了营销制造的噱头,不仅浪费金钱,还会让消费者忽视真正的治疗,延误病情。
还有消费者问,部分牙膏宣称含有益生菌,它们对口腔健康有帮助吗?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足以治疗口腔疾病。特定种类的益生菌有助于维持口腔的微生物平衡,但不能解决所有口腔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等,仍然是维护口腔健康的关键。
其实,要判断直播间或电商平台推广的“牙膏”是否合法,只要看一点:是否宣传具有医疗作用。如果宣传牙膏具有治疗作用的,经销者大概率已经违法,建议不要选购相应的产品。
据国家药监总局介绍,牙膏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功效评价后,可以宣称具有防龋、抑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但是,不能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不能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功效宣称。
所以,面对直播间和电商平台五花八门的牙膏宣传,消费者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购买牙膏时,注意查看产品标签,认准“妆”字号,不轻信“神奇功能”。如果遇到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牙医的建议。
【记者手记】
除了提醒消费者提防直播间的骗局,督促平台履行审查责任,同样迫在眉睫。
调查发现,将“消”字号、“械”字号的非牙膏产品宣传为牙膏,并且用“消”“械”等字号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在直播间和电商平台非常普遍。直播间的主播可以随意宣传“15天祛除牙渍”“30天牙洞修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牙膏”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商平台的搜索结果中。
可对于这类明显的违法行为,相关平台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足以说明平台存在管理缺位。
分析原因,要么是平台没有意识到围绕“牙膏”的虚假宣传已经非常普遍——可对于消费者每天要使用的产品,如此漠不关心,是否暴露出平台的不接地气?
要么就是平台默认这类虚假宣传行为,为了流量、广告等,成为这类虚假宣传者的帮手。这种助纣为虐的做法,是否需要立刻叫停?
所以,在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不要上当受骗时,很有必要督促平台履行自身责任,从源头抓起,杜绝这类误导消费者、危害公众口腔健康的行为。
同时,主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现有的法律规章已经就牙膏的备案、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规定。但从实际销售情况看,部分经销商和部分平台存在明显的违规行为。这就说明,不仅要管生产环节,也要管销售环节,必须加大对销售环节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杜绝围绕牙膏类产品的虚假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
还原事实,洞悉真相。
欢迎关注,留言举报!
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来源:生活小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