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与天山南麓的沙海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正在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为重点,在沙海边缘织密筑牢生态屏障,让荒漠与绿洲的边界不断向沙海深处退缩。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巴州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绿色不断向沙
央广网库尔勒4月28日消息(记者丁安)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与天山南麓的沙海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正在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为重点,在沙海边缘织密筑牢生态屏障,让荒漠与绿洲的边界不断向沙海深处退缩。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巴州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绿色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
“沙漠黑玫瑰”:二十年风沙刻下绿洲印记
帕提古丽·亚森在检查发芽情况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现在治沙成功后,有好多野生动物过来啃树皮,所以要用细铁丝或者塑料网对幼小的苗木进行防护。”人称“沙漠黑玫瑰”的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指着河东治沙站介绍,这里之前是一片高低起伏的黄沙,2020年栽的树苗现在已经和她一样高了,今年已经发芽。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做防沙治沙工作?帕提古丽·亚森介绍,父亲是历史老师,曾向她讲述且末县曾经因沙漠侵袭而被迫搬迁的历史,并认为防沙治沙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鼓励她报考治沙站。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在2005年进入防风治沙工作站工作,成为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
春季沙尘暴,黄沙弥漫,沙粒如刀割般刺痛脸庞,令人痛苦不堪;夏日骄阳似火,地表温度高达60℃,每一步都似在火中行走。挖坑、栽树、铺草方格、拉滴灌管……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她也曾因工作辛苦而想要放弃,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坚持下来并工作了16年。而黝黑的肤色让她收获了“沙漠黑玫瑰”这一称号。她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用什么化妆品也无法掩盖我的肤色。”
帕提古丽·亚森与同事们还积极探索发展沙漠经济,在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把沙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取得了成功。随后又引进了大叶桑树、文冠果等经济作物,走出一条沙漠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近年来,且末县相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据气象局统计,且末县沙尘日从2022年开始逐年减少,从平均每年的210天减少到180天,相比扬沙天气、浮尘、沙尘暴天数减少较为明显。2024年10月至12月仅出现1天沙尘天气。2025年1月至3月沙尘日数为近5年来最少。
据且末县林草局党组书记王红伟介绍,近年来,且末县立足地形地势和风沙走向,瞄准沙漠边缘空白地带等关键区域,布局205万千瓦时光伏治沙项目,实现能源利用与防沙治沙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发展特色沙产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治沙模式,激励各方参与防沙治沙,种植大沙枣、文冠果等作物,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治沙模式,助力特色沙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在41公里空白带锁边区域今年计划再实施的500亩生物治沙,主要种植梭梭和沙拐枣,目前已全部种植完成。
“我既是防沙治沙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现在县里依托沙漠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加上‘寻玉之旅’,举办特色的沙漠音乐会,吸引了不少游客。”帕提古丽·亚森说。
“沙海愚公”一家:百万株树苗的生命传承
天山南麓的哈尔莫敦村外,一排排倔强挺立的白杨树刺破湛蓝的天幕,交织成纵横交错的绿色网格,默默守护着万亩农田。
“老人生前愿望是种100万棵树,走之前已经种了80万棵。我今年计划种15000棵,目前种了2000多棵了。”与风沙抗争了41年、被称为“沙海愚公”付志周的儿子付国喜指着对面新种下的青杨介绍,去年12月退休后,他开始种树。
付国喜在检查树木生长情况 (央广网发 马晓杉 摄)
和静县林草局党组成员、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峰介绍,哈莫东镇是一个11公里长、两三公里到四五公里不等宽的沙漠带。多年前,当地形容“晴天走一脚陷一脚沙,大风时飞沙走石”。春季播种后,幼苗常被风沙“打死”,农民需反复补种,但收成仍难以保障。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付志周夫妇自1983年开始植树,之前没有治沙经验,就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日复一日,麦田边的白杨树渐渐长大,麦苗有了保护。
在付志周夫妇的影响下,儿媳何雨艳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留了下来,跟随在付志周夫妇身边,张罗着一起栽树。当沙漠上渐渐开始出现绿色,庄稼收成越来越好,居住环境越来越舒心,周边村民也开始参与到植树防风治沙中。
说起种树的变化,付国喜介绍,以前是牛车拉苗、人工浇水,一天最多只能浇二三十亩。而现在是机械化种植,用推土机平土、运输用拖拉机,喷灌打开就浇四五十亩地。父亲种的是白杨,而青杨在防病虫害方面优于白杨。
“今年种下的2000多棵树苗是林草局负责的,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义务植树,我负责定时浇水、防病虫害就可以。”付国喜说。
2023年,哈尔莫敦村将付志周曾经住过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让更多人知道付志周夫妇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创造绿色奇迹的故事。
“成帮柳”的年轮:一位老党员的绿色信仰
“红领巾”在王成帮(左一)带领下开展研学活动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党培养的我,我要为党奋斗。”今年的王成帮89岁,面部黝黑却精神矍铄,身穿一套绿色老式军装,走路慢的小伙子都需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脚步。
苗圃基地里,绿树成荫,青绿色树皮的柳树,条条柳枝随风飘舞。这种柳树叫“成帮柳”,是王成帮发现并培育的,具有树形好、病虫害少、抗寒性强等诸多优点,周边县市、乌鲁木齐以及甘肃等省份都来拉树苗。而他,一分也不收,他总说:“过来拉就可以,节约经费多种树。”
王成帮曾患重疾,经医院专家会诊后确定肺癌晚期,生存期可能只有6个月。那一阶段,他一边做治疗,一边在医院过道走路锻炼,心里一直惦记苗圃里的树。医生建议他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试试看,可一想到治疗的费用以及苗圃里的树,王成帮觉得还不如把余下的时间去苗圃种树。没想到半年后,王成帮的病情竟有了奇迹般的好转。
“当时我就在想,还有6个月,就能为党和人民工作6个月。活下来,是党和人民给了我生命。”王成帮介绍,现在苗圃里有金丝柳、小叶白蜡、国槐等8种树苗都是大家移栽出来的,通过科学安排工作、科学种植、科学治理,树苗都可以健康成长。
如今的王成帮每天依旧坚持到100多亩的苗圃基地里指挥植树。现在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青年团员和“红领巾”加入,大家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年年种树树成荫,30年种下的200万株树,让库尔勒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从“沙漠黑玫瑰”帕提古丽·亚森用二十年风沙刻下绿洲印记,到“沙海愚公”付志周一家100万株的约定,再到89岁老兵王成帮的绿色信仰,巴州人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信念,将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巴州大地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治沙传奇。截至目前,巴州已有3家单位、5名个人获国家级治沙荣誉,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连续5年超90%。2025年春季,全州号召30万干部群众参与“万人万亩”植树行动,新植胡杨、沙枣等苗木460万株,续写着新时代的“绿色史诗”。
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巴州探索出“向沙要绿、以绿生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全州124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且红枣及焉耆盆地酿酒葡萄等“金字招牌”年产值突破50亿元;梭梭接种肉苁蓉、黑枸杞等沙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5.61万亩,带动产值3.95亿元,5.2万名农牧民实现“治沙又致富”的生动图景。
巴州沙产业建设同样蓄势待发。库尔勒市深化政企联合,着力打造5000亩生物治沙试验区;若羌县推进“工程+生物+沙产业”的治沙模式,打造5200亩梭梭套种黑枸杞种植实验区,让沙区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产业路,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沙进人退”的生存困境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袭,从“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到“林果飘香”的绿洲沃土,巴州儿女在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路上,精心书写着可复制、可传承的“巴州样板”。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