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助于打破象牙塔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接触民生百态,学生能客观认知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可增强实践能力,避免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认知储备既是个
高校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助于打破象牙塔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接触民生百态,学生能客观认知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可增强实践能力,避免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认知储备既是个人成长必需,更是时代对青年担当的必然要求。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的第二届反诈宣传短视频创意大赛中,珠海科技学院以包揽全部一二等奖、斩获85%奖项的优异成绩成为最大赢家。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该校长期深耕反诈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高校在育人理念上的创新突破,更折射出新时代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
珠科此次的亮眼表现,首要归功于其对反诈教育的系统性布局,从新闻中“最佳组织奖”的获得可见,学校并非将比赛视为一场临时的“才艺比拼”,而是将其纳入校园安全教育的整体框架。通过保卫处牵头、多部门联动的组织模式,学校构建了从知识普及到实践转化的完整链条。
这种系统化运作既保障了参赛作品的专业性,又通过集体动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反诈宣传成为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学生自然能以更深刻的认知投入创作,将防范电信诈骗的要点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语言。
更深层次来看,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更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在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载体的当下,珠科显然把握住了时代脉搏。获奖作品中对刷单诈骗、婚恋陷阱等社会痛点的艺术化呈现,既展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应用能力。
从剧本构思到拍摄技巧,从叙事节奏到传播策略,这些兼具教育性与观赏性的作品,实质上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当反诈宣传遇上青年创意,原本生硬的说教便转化为直击人心的艺术表达,这正是新时代宣传教育“破圈”传播的密码。
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该校的成功实践为高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的背景下,学校通过搭建竞赛平台,巧妙地将社会痛点转化为教育契机。学生们在创作中强化的不仅是防骗意识,更是建设平安社会的使命担当,这种深层次的价值塑造,正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
站在建设“无诈校园”的新起点,珠海科技学院的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既要筑牢专业教育的根基,更要打开连接社会的窗口。随着防范电信诈骗这样的社会议题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青年创意与公共服务产生化学反应,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来源:三生如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