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无数个清晨,我总是在母亲温柔的轻拍中醒来,迎接那缕温暖的阳光。当我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永远是母亲那张满含爱意的脸庞。她微笑着,用双手做出“起床”的手势,眼中流淌着无尽的爱意。
每一次动笔
都是对生活的深情凝视
让平凡的日子有了诗意的光泽
月度美文又双叒叕上线啦
编辑们从2025年4月丛书中
挑选了17篇优秀美文
发表在宁波智慧教育平台
每一篇都堪称范文
可收藏可参考,一起来看
今天分享中学版&教师美文
共7篇文章
一起来欣赏吧!
中学版
此时无声胜有声
慈溪市杭州湾初级中学七(4)班 夏昕忆
小时候,无数个清晨,我总是在母亲温柔的轻拍中醒来,迎接那缕温暖的阳光。当我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永远是母亲那张满含爱意的脸庞。她微笑着,用双手做出“起床”的手势,眼中流淌着无尽的爱意。
母亲是一个聋哑人,幼年时的一场医疗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的有声世界。肢体语言成了我们母女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尽管母亲无法言语,但她对我的关怀却十分体贴入微。每个夜晚,她都会在我的床头柜上细心叠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或是干净的白衬衫,或是漂亮的碎花裙,更多的时候,则是不同季节的校服——厚实的冬装校服、舒爽的秋装校服、轻便的夏装校服,每一套都饱含着母亲的爱。要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还会把衣服先放在被窝里暖一暖再让我穿上。
我起床后,母亲会用一只手在嘴前来回拉动,提醒我刷牙。待我刷好牙,她又会用一只手做出“端饭”的动作,另一只手往嘴边扒拉,示意我吃早餐。母亲为我准备的早餐花样繁多,有时是香气四溢的鸡蛋面,有时是美味可口的茶叶蛋搭配白米粥,还有的时候是热腾腾的年糕泡饭。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说”:“家里吃好。”她把两只手掌搭在一起呈“人”字形,表示家,再把一只手放在嘴边,做出“扒饭”的动作,然后竖起大拇指。这时,我也会轻抚胸口,比出一个爱心,再指向母亲,用眼神告诉她:“妈妈,我爱你!”
接着,母亲双手在胸前相叠,做出“坐得端端正正”的姿势,提醒我准备上学。然后,她双手模拟“握住车把”和“加几下油门”的动作,示意出发。我坐在母亲电瓶车的后座,细心的母亲会让我戴上头盔。母亲虽耳不能听,但她就像拥有神奇的天眼,能眼观六路。遇到红灯,她稳稳停车;绿灯亮起,便继续前行。每当有行人路过,或是对面有车辆驶来,母亲便会按响喇叭:“嘀嘀——嘀嘀嘀——”这清脆的喇叭声,仿佛是母亲的提醒:“喂,请小心!”我紧紧抱着母亲的腰,那一刻,我感觉坐在母亲的车上无比安全。母亲把我送到校门口,递上书包,然后紧握拳头,做出“加油”的手势,再向我挥挥手,接着便驾上她的“宝马”——那辆承载着生活希望的电瓶车,潇洒离去。
母亲送我上学后,还要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十几公里外的市区做生意——摆摊卖瘦肉丸。每当看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这些词语,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母亲的身影。母亲是那样了不起!想到母亲的模样,我在学习时便充满了信心。我全力以赴地对待每一门学科,而每一门学科的成绩也如同感受到了我的努力,纷纷给予我回报。老师称赞我,让我担任班长;同学们也都认可我,视我为榜样。母亲看到我的奖状时,总会用手轻轻摩挲,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还参加了校外的编程培训班,并且已经考出了二级证书。母亲左手拿着证书,右手竖起大拇指,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刻,她仿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我搂着母亲的肩膀,惊讶地发现,我已经和她一样高啦!
双休日的时候,母亲会陪我打羽毛球。两个167厘米高的身影站在球场上,旁人总会说:“两姐妹,一样高!”母亲似乎能读懂唇语,每当看到别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说着赞美的话语,她就会开心地打出“OK”的手势。而我呢,则会嫣然一笑,然后开球。母亲的羽毛球技术相当厉害,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她发球的时候,看似大力挥拍,实则轻轻触球,这巧妙的技巧便是“指远打近”。她击球时,球的方向变化多端,时而向东,时而向西,速度也是时急时缓,让我总是晕头转向。每当我被她的假动作“骗”到,她就会狡黠地眨眨眼,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不得不承认,正是在母亲这般“凌厉攻击”和“兵不厌诈”的陪练下,我的球技逐渐提高,很快就在与同学们的对打中脱颖而出,这让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
每当有同学问我:“昕忆,你这球技是从哪儿学来的呀?”我只是笑笑不说话。因为我想把这个甜蜜的秘密藏在心底。
指导老师:谭小波
记忆深处的槐花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801班 曾卿
小时候的味道,就好比一颗浓缩的胶囊咖啡,静静地躺在某个犄角旮旯。有某个特定的时刻,它会遇水而发,唤起心底最温柔的回忆。
很多年前,我随外婆外公生活在农村。那儿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是跟着外婆去后山采槐花做槐花糕吃。每年四月,成串成束的槐花如约而至,摇摆欲坠地挂满枝头,格外惹眼。空气里淡淡的素雅的香气,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也蠢蠢欲动起来。每当这时,我都会催着外婆带我去采槐花,生怕被人抢了先。
我们提着篮子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脚下的落叶在踩踏中发出悦耳的啪啪声。我在林间跳跃着,伸手就能摘到一簇簇晶莹剔透的槐花,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似琼雕玉砌,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递给外婆,生怕弄破了那脆弱的花瓣儿。外婆在旁边乐呵呵地接过。很快,我们就采了满满一篮槐花。
回到家后,外婆便开始忙碌起来。她将槐花洗净,榨出清香的汁液,然后与糯米粉、白糖等混合,揉成一个个小团子,最后将它们上屉蒸。在此期间,我通常会跑去跟外公讲讲路上的所见所闻。外公的腿脚不方便,我从未见过他出门。我对外公讲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很感兴趣——哪家又晾了腊肉、晒了年糕干,哪家子女回来探亲,就连关于村里流浪狗的事,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次我趁外公不注意,跳到他的床铺上去,在他的耳边别上一朵小槐花。他察觉到后,痴痴地、像是孩子一样合不拢嘴地笑着,一面又叫我小鬼精,催我赶紧把花取下来。就在这时,蒸屉里的香气漫溢了出来,整个家都浸没在花香之中。我立马跑去厨房,围在灶台旁猴急猴急的。外婆把槐花糕看得紧紧的,待稍稍冷却了,才递给我一小块。我轻咬一口,那甜中带点清新的味道,真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呀。槐花糕到了嘴里,不多时就化掉了,顺着喉咙一路下去滋润心脾。顷刻间,浑身上下,通透舒畅。
如今的我早已离开了村子,儿时的事也已是往事了。但每年四月,我总会想起槐花糕的味道,以及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那段温暖的日子。
记忆深处的味道,是时间赋予我们的值得珍惜的财富。它可以让人们在忙碌和喧嚣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它提醒我,在忙碌之余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让生活的琐碎磨灭了内心的纯真与快乐……
指导老师:马艳敏
龙凤金团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中学207班 徐一诺
恰逢清明时节,奶奶背着竹篓,领着我一头扎进了屋后的松树林,采摘松花。
清晨的山林,带着丝丝凉意。如烟如雾的细雨,轻柔地给郁郁葱葱的松树披上了一层薄纱。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挂在松针上,微风拂过,便悄然落下,滴在后颈,让我一阵激灵。奶奶熟练地穿梭在松林间,双手灵活地拨开松针,麻利地摘下松花。只见她拇指和中指轻捻松柄,食指在一侧有节奏地敲击,那些松花粉便如雪花般簌簌落进罐子里。奶奶手上忙着,嘴也不闲着,用浓重的乡音哼唱:“松花粉,金黄黄,一个粉儿两个糖,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唱罢,她顺手舀起一点点松花粉,喂到我的口中。那一瞬间,山野的清新与质朴在舌尖散开,独特的滋味难以言说。
松花是制作家乡美味龙凤金团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回到家中,奶奶一刻也不停歇。她将采回的松花均匀地铺在干净的竹匾中晾晒,紧接着准备制作金团。很快,老屋灶台的灶膛里,柴火吐着火舌嘶嘶作响。在那白气笼罩的锅里,正蒸着一大团黏糊糊的糯米团子。糯米团出锅冷却后,奶奶均匀地扯下几块,包上我最爱的豆沙馅,让它们在鹅黄的松花粉中打几个滚儿。瞬间,糯米团就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我伸手抓起裹好粉的团子,放入不同的龙凤纹浮雕模具中,用力按压定型,随后轻轻翻转模具,一个个外形精美、形圆似月、色黄如金的龙凤金团便呈现在眼前。
说起来,这小小的龙凤金团,背后可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呢。奶奶用手拿起一个黄灿灿的金团,缓缓道来: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在逃难途中,饥肠辘辘,幸得宁波一位善良的名叫阿凤的村姑搭救,送了他一个有馅的糯米团子。这个雪中送炭的举动和这种独特的美食让赵构印象深刻,他后来给这种美食赐名龙凤金团。“龙凤”二字象征着吉祥,很多人举办婚庆、寿宴都要定做龙凤金团。千年的时光,不仅没有消磨掉龙凤金团的魅力,反而让它成为宁波人心中割舍不下的家乡味道。在过去,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到二十八,一些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做金团谢年,也寓意着全家团圆。
我拿起龙凤金团咬下一大口,顿时,糯米团的软糯和豆沙馅的细腻绵密、甜而不腻的口感与松花粉的清香相互交织,那滋味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奶奶见我吃得开心,喃喃细语道:“宁波的姑娘以前出嫁都是要准备龙凤金团、坐龙凤花轿的,我家姑娘以后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好福气!”那一刻,我深深地陶醉了,满心满眼都是这承载着家乡记忆的龙凤金团。
龙凤金团的味道,每每忆起,都能让我做一个香甜的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美好的愿望,那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幸福密码”,每次说起,都饱含着温暖的爱。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家乡的金团。
指导老师:陈慧乐
少年的模样
宁波外国语学校高三(6)班 龚喜
少年是什么模样?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是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矫健身姿,抑或是校园里打打闹闹的懵懂纯真?在我看来,少年的模样应是不骄、不躁、不馁。
不骄,是不为所取得的成果而过度骄傲,内心始终保持谦卑之态,坚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稍有成绩,便骄傲自满,敲锣打鼓地四处宣扬,唯恐他人不知。在一次美国知名作家的讨论会上,一名女子正专注地书写心得,旁边一个男子误以为她只是普通写作爱好者,便骄傲地宣称自己写了十几部书,可以指导她,并傲慢地询问女子有无作品。女子微微皱眉,随即停下笔,微笑着回应:“我仅有一部作品,那就是《飘》。”这简短的一语,虽声音不大,却如深水炸弹,在观众席间掀起惊涛骇浪。
有的人仅凭一部作品便名震世界,而有的人笔耕不辍,却如微尘般默默无闻。“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后稷”李振声、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华罗庚,他们皆是各自领域的泰山北斗。他们一生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不顾个人荣辱,甘当无名英雄,展现出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我们青少年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更应务实求真,摒弃骄傲自大,扎实学习,做到宠辱不惊,努力成为有内涵、有深度之人。
袁隆平院士曾说:“我觉得光环太多了不好,还是低调一点好,不要有点成绩,就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奖多了,对我来说是个鞭策和鼓励,让我要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而不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闻名于世的大家都如此谦逊,何况我们这些尚在求知路上的青少年呢?少年们,唯有不骄,我们的生命才能如夏花般绚烂。
不躁,是不急功近利,遵循自身节奏,不慌不忙地追求至臻至善。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人做事急于求成。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为求速度节省时间,选择阅读图书梗概和书评的方式。他们仅仅追求对全书内容的大致了解,却忽视了多数名著之所以享誉世界,并非因其主要内容,而是因为作家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与老师布置阅读任务的初衷背道而驰,老师是希望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从书中领悟人生哲理,而不是像机器人般只会复述书中的主要内容。
在日本关东有一家乌冬面馆,每天仅供应一百份面条,却依旧宾客盈门。店家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家乌冬面并无秘方,唯一的不同便是用心做好每一道工序。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揉面机已取代手工揉面,而这家面馆依旧坚持传统的手工制面,甚至每一份配菜都以小时为单位精心制作。他们家的面条现场制作,还严格控制在十五分钟后出锅。火候不到,绝不出炉。这家面馆的面中蕴含的不仅是匠心,更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少年们,我们当以平和之心,不受世俗干扰,坚守心中本真,方为正道。
不馁,是不放弃目标,面对困难不气不馁,持续努力。生活中,不少同学遇到问题就轻易放弃。的确,时间紧张、能力有限、知识深奥,这些因素都让坚持变得艰难,放弃似乎比坚持轻松得多。然而,风雨后的彩虹才更加绚丽,只有坚持,才能领略别样的风景。越王勾践国破后并未心灰意冷,他深知成功需要长期努力,于是便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饱经身体病痛的折磨,但他毫不气馁、绝不放弃,顽强地完成了旷世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不能放弃,不要怨天尤人,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时代的少年就应当是不骄、不躁、不馁的时代之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指导老师:于利红
我的“神仙”爸爸
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704班 杜芯成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在我心中,仙人一直以来都如李白一般自由不羁、玉树临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家的“神仙”爸爸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却是鲜活多面的。
爸爸没有什么其他嗜好,独爱喝酒,一度自诩是“酒中仙”。他信奉“大酌伤身,小酌怡情”,在外应酬时,不管是面对客户还是同事,他只饮二两白酒,不多不少。两小杯酒下肚,他便将酒杯倒扣于桌上,微笑示意“酒已足,再喝醉矣”。所以,圈中人都戏称他为“杜二两”。但真正熟悉爸爸的人都知道,他的酒量其实是很好的,说“千杯不醉”是有些夸张,但喝一斤白酒还是不在话下的。
我从未见他醉酒的模样,因为他认为人生在世享乐虽可,然需节制守度。每当他与好友对饮,微醺时便不再贪杯,用他的话说此时神思清明,身心畅快,为最佳状态。
这便是我那两日不沾酒,便觉浑身不自在的“酒仙”爸爸。
在我们家,妈妈比较严苛,爸爸却随性洒脱。每次妈妈检查我的背诵作业,都要求我不能漏字漏句,务必流畅无误,通常我需要背诵好几遍才能过关;而爸爸检查时就不一样了,漏了一些“着”“了”之类的字,他也不计较。我问他为什么不需一字不漏,他会笑着给我解释,那些细枝末节并不影响对整篇文章或画面的理解,只要大局在握,可以不拘小节。
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我因为粗心丢掉了两分,只得了班级第三名,我非常自责与沮丧。爸爸跟我说古代科举考试,一甲三人中,状元不一定令人艳羡,但探花绝对是荣耀。我问为什么,他笑着说探花郎必须满足的条件是高颜值。听完,我忍不住笑了,我知道爸爸是借第三名的探花来开解我,幽默又风趣。
这便是我那洒脱风趣犹如“散仙”一般的爸爸。
爸爸身上还有一丝“仙气”。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爸爸下班比较早,就来学校接我放学。他在班级队伍巡视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发现我的身影,就打电话给妈妈,问我是不是自己走回家了。妈妈问他是不是找错班级了,话还没说完,就听爸爸嘟囔了一句:“哎呀,年级记错了!”便把电话挂断了。原来他在一年级六班的队伍中找我。
这便是我那总把“难得糊涂”挂在嘴边的“糊涂仙”爸爸。
这十余载岁月里,正是这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爸爸,于潜移默化中将诸多为人处世之道传授于我,令我受益终生。
指导老师:李洁云
教师美文
“甜”的意义
宁海县深甽镇中心小学 杨世扬
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松针上的一点甜》,被作者敏锐的感知力折服:一颗晶莹、圆润、剔透的露珠,微甜、清甜。这样仔细地感受甜、体味甜的能力,估计很多人是未曾达到的。习惯了一日三餐,习惯了父母每日的接送,也习惯了双休日里沉溺于手机……毋庸置疑,已经是现在大多数孩子固有的生活方式。
作者也谈到了“给予甜”。他在每一节课上夸孩子们,给他们抚慰和鼓励;父母数十年如一日教给他人生的道理——每一季的劳动都从希望开始,脚踏实地。这也正是我所在乡村学校里的孩子们不大明白的。
所以,我决定把这篇文章读给我的孩子们听,因为我始终想把读书行为与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建立联系。我说:“我今天想给同学们读《松针上的一点甜》一文。我们《语文》第五单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中第一个主题汉字就是甜。想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吗?”
当我读到作者品尝松针上的露珠时,孩子们似乎有了兴致,我知道那是作者独特的举动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细腻的文笔源自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当我读到老教师向“我”传经送宝——给孩子们一点甜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最为强烈。是呀,我们有多少老师会在每节课的开始给孩子们送去抚慰和鼓励呢?有些孩子在底下嘀咕,有些孩子的眼睛一闪一闪的。那不就是我们需要守护的一点光、一缕希冀吗?当河面有了阳光的温暖,它会闪耀光泽;当绿叶有了雨露的滋润,它会焕发蓬勃的生机;当孩子们有了我们欣赏的目光和给予的夸赞,他们亦会昂首挺胸。
我继续往下念,当听到作者的父母怎样地辛劳,并教给他人生的道理的时候,孩子们陷入沉思。我知道他们也在想自己的父母。于是我让他们聊一聊自己的父母,说说他们从事的工作,说说他们对自己的照顾。那样他们才会懂得父母,才会理解父母,才会明白父母辛苦工作的意义,原来自己所拥有的甜并不是白白得来的。
当我读完这篇不足一千字的小文时,教室里的氛围渐渐浓起来,我知道那是一颗颗雀跃的心在澎湃。于是,我让孩子们试着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小张写道:和阿坤一起写作业,我们共同攻克难题,互赞对方闪光的思维。有获得成果的甜,也有鼓舞向上的甜。
小胡写道: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计算获得了满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终于满分过关。多么让人开心!
小罗写道:在我们小组努力了一个月后,获得了小组拉锯赛的第一名,陈老师不仅给我们一个大大的赞,而且在班里表扬我的表率作用,并发给我们人人羡慕的奖品。我们品尝到了齐心协力的甜蜜!
小陈更是写了四五百字的感想:每当一天过完,我都会觉得属于自己的一颗露珠又消失了,带着当初的甜消失了,虽然短暂,却美好得好像刚刚凋谢的花。那一次我背诵完十首古诗词,得到了一支梨膏糖,包装纸上写着“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老师灼灼的目光,让我瞬间有了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
我知道,有些孩子对甜的认识还停留于浅表,但是今天的这节课一定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痕迹,他们会去琢磨生活的给予,以及学着去给予他人,从而真正明白所谓“甜”的意义。我想,当有一天孩子们微笑、道谢、问候都习以为常时,我们双方都会是幸福的人。
生活再瘦,路途再狭,我们也不再退却。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也像松针一样,缀着珠宝一般的露珠,晶莹、闪耀。因为距离光、距离甜近了,又近了……
又见插秧
余姚市江南新城小学 胡国君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一早读到这句诗时,我记忆中的一幅画面被唤醒了:绿油油的秧田间,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迷彩服的男子正俯身弓腰,双手在秧苗间挥动。他的身后,是一排排已种下的碧绿秧苗,水汪汪的稻田映着蓝莹莹的天空,上面飘着慢悠悠的白云……
又见插秧,那多么熟悉的画面。
从我家门口望去,一眼就能看到姚江江堤,堤下是一大片田野。每到插秧时节,田野里就热闹非凡。有人在拔秧,有人在插秧,有人在耙田,还有人焦急地等着把水引到自家田里……田里插秧的女人居多,家里的壮劳力则挑着长长的簸箕,一摇一晃地走在又窄又滑的田埂上。簸箕里装着沉甸甸的秧把子,那时候我真担心他们会连同秧把子一起摔进泥田里,可一次都不曾见到。现在想来,每家每户的壮劳力都是田间好手,他们挑着重担,却能在湿滑的田埂上健步如飞。
每当插秧时节,父亲和母亲总是天刚亮就去田里拔秧,他们还要时时提防着田里的水漏到别家去了。等我们赶到田里时,父亲早已将一把把秧苗均匀地抛在水田里了,母亲已经从田埂边开始插秧。每一次,父母都会帮我们拉好种田绳。母亲总会帮我这个家里的老幺插好头几排的秧苗:每排六棵,从左边插到右边,左边两棵,中间两棵,右边两棵,每棵三四根秧苗,然后让我沿着她的脚印子慢慢向后退,退一步,插一排秧,再退再插。
父亲和母亲都是插秧的高手,我们姐妹三个穿插在他们中间,听从他们的指导。有时我们插的秧太粗了,有时又插得太细了,太粗了秧把子断档,太细了又会多出来。秧苗如果不够就喊一声,父亲总能精准地向你一抛,秧把子就妥妥地掷到你的身旁,“啪嗒”一声,溅起一大朵的“泥花花”,溅得你满身都是泥,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彼时,四外公在田东头大声呵斥,小太公则在田西头应着,这样一唱一和,把我们也给喊蒙了。我偶尔直起腰,偷偷地站一会偷把懒,四外公的话便清晰地飘进了耳朵里:“脚要移得快,行要直,横也要直,中央空噶大,船也好航哉,一念也勿长记性……”吓得我赶紧瞧瞧自己种的田,七弯八扭的排行,东倒西歪的秧苗,有几根还浮在水面上了……赶紧上前补救一番。
要是在六月里种田,火辣辣的太阳直晒着脊背,真的像是火烤一样。可要是遇上下雨天,又得抢着下田。老人们常说,时令不等人,迟一天就会少收成,有时冒着雨也要战斗,跟老天抢时间。幸亏我们家是个大家庭,三个舅舅都在同一个村子,还有老生产队队长——外公助阵,我们总能速战速决。
当我们插完一排秧跳上田埂的时候,外公总会站在他的地头,笑嘻嘻地招呼着我们,他的破草帽里总能变出小白瓜。小白瓜虽然不大,也不是很白,带着一点点青绿,但我们啃得特别开心。啃完瓜,我们再次跳进水田,继续俯身插秧。现在想来,那时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快乐也是大把大把的,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怀念那段插秧的岁月呢!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那时候不明白“退步原来是向前”,等到我真正明白的时候,外公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幸好,我们的大舅二舅传承着老外公的衣钵,守住了那一亩三分地。他们种着四季的庄稼,苦中有甜,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插秧如同人生,步步为营,方能稻香四溢。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希望,每一次弯腰,每一次起身,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插秧不仅仅是劳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手握秧苗,心怀希望,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
只有刊登在《未来作家》丛书的习作
才有机会入选宁波智慧教育平台
欢迎投稿!
来源:未来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