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读《三毛流浪记》,以为满是流浪的眼泪,却在他破洞的衣衫里看见星光——这个光脚走遍上海的孤儿,用报纸裹寒夜,把剩饭分给野狗,把伤疤变成勇敢的证明。考试失利那晚,我趴在桌上抽泣,但妈妈安慰说:“想想三毛,他可从未放弃。”我突然明白:命运不会只给黑暗,那些在雨中依
展播时间到!
“阅读润心 书香满园”
入围优秀征文名单
入围名单持续更新中……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哦!
投稿邮箱:wzjyfb666@163.com
一起来看本期优秀作品!
寻三毛足迹 感生命之光
初读《三毛流浪记》,以为满是流浪的眼泪,却在他破洞的衣衫里看见星光——这个光脚走遍上海的孤儿,用报纸裹寒夜,把剩饭分给野狗,把伤疤变成勇敢的证明。考试失利那晚,我趴在桌上抽泣,但妈妈安慰说:“想想三毛,他可从未放弃。”我突然明白:命运不会只给黑暗,那些在雨中依然挺直的脊梁,才是最亮的灯。真正的坚强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笑着爬起来,往前走!
乐清市实验小学滨海校区
二(2)班 张梓豪
指导老师:余丹燕
我的读书故事
我的第一次借书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举行了“读书大会”,看见有同学手中拿着《三国演义》,我立刻心动不已。当我想去借那本书时,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调皮地说:“想借就得给我三百积分!”当时,班上三百积分可换一个崭新的变形金刚呢!经过认真考虑,也为了能尽快享受到知识和读书的乐趣,我愉快地和他交换了积分。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开心得像要飞起来一样,蹦蹦跳跳地回到家,拿着手电筒,躲进被窝里,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书中那骑着赤兔马、勇猛无比的关羽,怒吼着震慑敌军的张飞,以及机智过人的诸葛亮,无一不让我心潮澎湃,忍不住浮想联翩。当我合上书的时候,窗外的灯光已经熄灭,夜色笼罩着大地,原来已经是深夜了!之后,我读了许多书,每一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坚信,读书让我学会的知识和道理将永远铭刻在心中,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2020级(18)班 郑皓宇
指导老师:李冬雪
断齿上绽放的生命图腾
——读《小象塞提》手记
月光漫过草原,我触摸到塞提断齿的裂痕——那是命运镌刻的成长纹。这只幼象的迁徙,恰似人类命运的寓言。
盗猎者的枪声撕裂黄昏,塞提在母亲冰冷的鼻息中完成生命启蒙。大象孤儿院的围栏成了蜕变的茧房,鬣狗的利齿、狮群的爪痕,在它皮肤上织就铠甲。血色黎明里,怯懦幼崽用断齿挑起责任,指挥象群踏出战舞。原来断齿亦可为权杖,伤疤终成勋章。
这让我想起学自行车时摔出的淤青。蜷缩在车把前的自己,多像躲在保育员斗篷下的塞提。直到某日发现:风中摇晃的车轮与象群跋涉的节奏有着相同韵律——所有踉跄都是大地在传授平衡的秘语。
塞提的故事不是逆境重生,而是生命的隐喻:雨季泥沼与旱季荆棘,皆是造物主的成长沙盘。当象群踏碎月光重返故土,背负的不仅是族群记忆,更是跨越物种的生命共情。那些缠绕的象鼻,何尝不是人类失落的共生纽带?
或许每个生命都是草原上的金合欢树,伤痕处会绽放最坚韧的新芽。就像塞提最终明白:生命的重量不在于象牙的长度,而在于断齿上镌刻的年轮。
平阳县昆阳二小四(3)丁溢
指导老师:王剑秋
在自卑的土壤里开出独特的花
——《自卑与超越》师生共读记
读书是智慧的阶梯,攀登认知的高峰;读书是心灵的明灯,照亮混沌的思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爱阅读,更爱与学生一起阅读。撷取与学生共读的美好时光中的一缕,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被翻得有些卷边的书上。选择阿德勒的这本心理学经典与学生们共读,原本只是想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压力,却没想到这场共读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契机,让教室变成了心灵的花园,而《自卑与超越》就是那枚神奇的种子。
记得第一次推荐这本书时,学生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又是鸡汤文吧?”“心理学?看不懂!”我理解他们的抗拒——在这个被“内卷”裹挟的时代,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早已习惯了用冷漠掩饰内心的焦虑。于是我没有急着讲解理论,而是在周记里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写下你最近一次感到自卑的时刻,不需要署名。”收上来的答案让我心碎:“语文月考全班倒数第三,我觉得自己是废物”“暗恋的女生好像讨厌我”“父母总拿我和表姐比,我可能永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这些文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群平时嘻嘻哈哈好像没心没肺的孩子们深藏内心的脆弱。
共读的第一堂课,我把教室布置成了“阿德勒咖啡馆”,允许他们带着零食饮料,三五一组自由讨论。当我读到“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异常的,它是人类处境改善的动力”时,平时沉默寡言的小语突然举手:“老师,那是不是说我的自卑其实很正常?”这个总是坐在角落的男孩,印象中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我请他继续,他害羞地分享了自己总觉得不如别人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其他同学没有嘲笑,反而开始分享各自的“糗事”。那天的教室像在进行一场奇特的“自卑者匿名会”,而《自卑与超越》就是我们的通关密码。
最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在共读中期。我们讨论到“早期记忆对人格的影响”时,我分享了自己读书时因为英语发音带着家乡口音而不敢开口的经历。没想到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叠匿名纸条:“老师,原来你也会自卑,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些,突然觉得你不是那个只会跟我们讲知识点的老师了,下次班会我们可以聊聊你的故事吗”?这些稚嫩的字迹让我意识到,当老师摘下“全能”的面具,师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墙就开始松动。阿德勒说“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而我们的共读正在重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权威与服从,而是两个平等灵魂的对话。
随着阅读深入,班级里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学习委员组织起了“弱点互助小组”,体育健将带体能弱的同学晨跑;甚至小文,那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角落男孩,站在讲台上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我不是别人花园里的玫瑰/我是自己故事里的蒲公英/风来的时候/我的自卑会变成翅膀......”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我明白了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当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卑就转化成了连接彼此的纽带。
回望这段共读旅程,《自卑与超越》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理学知识,更是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它让学生们明白:自卑不是需要隐藏的耻辱,而是成长的契机;让我懂得: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师生共同面对生命课题的过程。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了我们班的“精神图腾”,学生们给它起了个可爱的绰号——“阿德勒同学”。每当有人陷入自我怀疑,就会有同学调皮地问:“要不要找阿德勒同学聊聊?”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不是在自卑的阴影里互相指责,而是一起寻找超越的可能;不是培养完美无缺的人,而是帮助每个独特的灵魂找到自己的绽放方式。就像阿德勒所说:“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利用已有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教室已经变成了一块特殊的田地——在这里,自卑的土壤里,正开出一朵朵独特的花。
温州新星学校 陈小燕
编辑:薛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