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的珠海,蝉鸣正盛。48岁的金玉拖着行李穿过钢筋水泥新筑的三溪科创城,笔记本电脑在夹层微微发烫——里面是积累了几十载的教学资料,如数字琥珀般凝固着教育初心——“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那一刻在南国的骄阳下愈发清晰。这位从江苏常州跨越千里的教
2023年8月的珠海,蝉鸣正盛。48岁的金玉拖着行李穿过钢筋水泥新筑的三溪科创城,笔记本电脑在夹层微微发烫——里面是积累了几十载的教学资料,如数字琥珀般凝固着教育初心——“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那一刻在南国的骄阳下愈发清晰。这位从江苏常州跨越千里的教育行者,带着29年的教学积淀——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在珠海香洲教育的沃土上种下新的教育梦想。
珠海市香洲区三溪实验小学教师金玉 受访者供图
跨越山海的教育选择:当吴风遇见粤韵
在江苏常州,金玉已是声名远播的名师。她曾主持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常州市第四届、第五届名师工作室,常州市新北区优秀教师培育室,培养出1名江苏省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5名省级以上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60余篇论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其中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个人专著《在享受中教语文》,领衔的“对话语域下的类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2年,当珠海面向全国广发“英雄帖”时,还在常州给学生上课的她,看到了珠海那句“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珠海教育的‘弄潮’精神太有吸引力了,全国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这里始终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奔跑。”金玉说,“这里需要教育理念的碰撞,而我也需要一片新的试验田。”
放弃常州的优渥条件,离开定居上海的家人,金玉的选择让许多人不解。但她记得在常州乡镇学校时,看着随迁子女眼中的迷茫,曾暗自发誓“要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香洲教育的开放包容,正为她的梦想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这里有开放融合的大湾区视野,有敢让外来教师担任市教科院教研中心组专家、市高端研训项目学术导师、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魄力,更有“师道香洲、研领湾区”的清晰规划。“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水土的滋养,我也需要感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她笑道,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期待。
金玉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扎根湾区的教育突围:从“吴侬软语”到“岭南清音”
在珠海香洲区三溪实验小学,金玉迎来新的挑战。这所新建学校随迁子女较多,学生家庭背景呈现多元化与复杂性特点。
好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金玉正对着手机录制拼音跟读音频。“小水滴们,今天我们读a,像打哈欠一样,张大嘴巴a a a……”温柔的江南口音里融入了粤语的软糯,这是她为随迁子女家长量身定制的“家庭课堂”。考虑到一些家长在拼音发音上的困难,她便逐课录制音频,每个音节搭配生动的口型讲解和有趣的儿歌,深夜书房的台灯下,她反复调试着麦克风角度,只为让“b”和“p”的气流差别更清晰……家长手机里每个短短五六分钟的音频,背后看不见的是一版又一版被淘汰的录音。这套凝结金老师心血的语音课程,依托金玉引领的市小语高段研训营、市名师工作室及区新教师团队,如星火燎原般惠及了全市更多的一年级新生。
最温暖的教育记忆属于自闭症男孩小L。这个曾在幼儿园全程需要母亲陪读的孩子,在金玉的建议下,家长开始尝试让他独立上课。当课堂突发失控的叫喊与哭泣时,金玉没有选择大声制止,而是来到小L面前蹲下身子,竖起食指做轻轻碰触嘴唇的手势,像按下无形的静音键;同时向全班开启生命教育课:“小L正在用特别的方式和世界对话,就像有的花朵在雨天开放”。渐渐地,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收获了整个班级的温柔守护——哭泣时总会有人送上轻声安慰,课间总有人牵着他的小手穿过走廊,他走远时总有人跟随并提醒他回教室……金玉以她的教育智慧与人文温度点亮了“星星孩子”的融合教育之路。
金玉强调,“教育是唤醒而非改造”,通过尊重学生特质、提供适配支持,帮助特殊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即使进步微小,也需耐心陪伴,“让每个生命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
这样的故事在三溪实验小学并不少见。面对家长“不想管”“不会管”的困境,金玉带着年轻教师逐一家访,在狭窄的出租屋里,她握着家长粗糙的手说:“您每天睡前和孩子一起读一个小故事,就是最好的亲子对话。”很快便有家长反馈:“通过共读,第一次知道孩子的声音这么好听。”金玉又惊喜又感动,她发起“小水滴共读计划”,将女儿的藏书也搬进教室,一场关于阅读的蝴蝶效应悄然展开,家长们用爱心筑起班级阅读角,课间翻动的书页间流淌着潺潺的书香溪流。她任教的班级获评2024年“香洲好家长”优秀班级、个人获“珠海市兴发教学实验优秀教师”称号。
课堂上的生命对话:让每一个灵魂都发光
在金玉的课堂上,“对话”是贯穿始终的密码。讲《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她设计“预测无处不在”“老屋故事创编站”等任务情境,带着学生“读读猜猜”“猜猜读读”。这节课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的“与课文作家一起研课”的全国性活动中展示,当时课文作家慈琪就坐在台下听课。当课堂进入尾声,慈琪本人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哇”的欢呼声让整个报告厅沸腾,40多双小手举成小树林:“慈琪姐姐,您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的故事?”“您写故事时会先画漫画吗?”这堂“对话语域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示范课,收获了全国各地观课教师的好评。
“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找到存在感。”她的“对话语文”理念不止于课堂。
2024年7月,金玉作为珠海市教科院选派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一年级新修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培训结束,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新修教材的研究与课例开发中。9月,《“活”用插图情境“趣”学汉语拼音》等一组研究成果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国家级主流期刊发表。这些凝结珠海特区教育智慧的微观教学设计创新样本,正通过国家级期刊的传播,成为全国小学语文课堂变革的重要参考。
作为苏粤两省三个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她带领团队熬夜打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析与案例》的研究成果,同时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等专家线上指导。当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还不知所以、充满陌生之时,她带领的团队已经对其发展概况、基本内涵和目标定位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实施学习任务群提供了范例与指导。这本凝聚着跨省团队智慧的书稿,即将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凌晨一点的办公室,台灯下的稿纸铺满桌面,年轻老师趴在桌上打盹,我突然想起30年前在乡镇学校昏黄灯光下备课的自己。”金玉和团队熬夜打磨书稿,批注的墨迹里藏着时光的重叠。
课堂上的金玉 受访者供图
名师工作室的灯塔:从“独善其身”到“众行致远”
在珠海市金玉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手册上,第一页写着她的寄语:“每个教师都是教育的星星,聚在一起就是银河。”作为江苏、珠海双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将长三角的精致教研与珠三角的开放创新结合,创造了“SWOT态势分析法”“前移后续磨课法”等培养机制。她指导的青年教师中,80%以上的工作室学员在市区级专业荣誉评比中晋级,工作室被中国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确定为理事单位。
刚从中山来到珠海的老师麦子君毅然决然进入她的团队,在岭南暑期的燥热里,师徒二人开始雕琢教育的微宇宙:深度解读新修教材,逐字斟酌教学设计,连ppt图文呈现方式都反复推敲……很快,麦子君在珠海市“百千万工程”的舞台成功执教示范课;其撰写的论文《儿歌教学"读"具匠心》等在国家级期刊发表。
刚入职三年的老师黄颖研在金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收获满满,当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的两张证书映亮工作室的橱窗时,她在研修手册里写道:“原来教育修行,是跟着追光者成为发光体。”
金玉的影响不止于香洲区。面对新课标任务群在偏远学校课堂的落地之困,金玉的送教足迹踏遍珠江西岸,从斗门区黄杨山脚下的斗门镇小、斗门实验小学到金湾区海风轻拂的鱼林小学、金湾区金山实验,她不知疲倦地奔赴教育现场亲自上示范课,作专题学术讲座,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带着咸味的海风把她的教育智慧吹进每个年轻教师心里。她还多次在珠海市级的大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担任培训专家,学术成果作为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被珠海市教育研究院纳入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
“在收获了不少老师的感谢后,我觉得跨越千里的奔波都值得。”她先后赴全国十余省市执教示范课、开展专题讲座百余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辐射的“金字招牌”。
香洲教育的磁力场:当个人理想遇见区域抱负
在香洲教育的“四育・四段”教师培养体系中,金玉找到了个人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作为区新入职教师实践导师,她常说:“香洲教育的魅力,在于给每个教育者试错的勇气和创新的底气。”她目前进行的“对话语域下的小学语文结构化学习任务群”研究,正是香洲教育“前瞻性、全链条、包容力”的缩影——这里允许教师带着外省经验落地,支持跨区域教研合作。
“你看,三溪实验小学就在科创城核心区,我们打造的'科技+人文'融合课程特别有意思——语文课上我们用思维导图与逻辑推演法理解文本,科技节里增设创编科普童话的赛道,这种跨学科碰撞特别能激发创造力。”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香洲教育从不排斥‘外来者’,反而让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生长出更美的花朵。”作为香洲教育引进人才的标杆,她的教育故事正在成为区域教育开放包容的生动注脚。
结语: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
金玉的微信里保留着很多家长、学生发来的微信,“金老师,孩子放学路上拽着我衣角说,老师读书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好听”“金老师,我已经顺利通过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考核了,准备读博士……感谢您的培养”……
金玉笑着说,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不是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而是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绽放笑容,让每个教育者在探索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长江之畔到南海之滨,金玉的教育轨迹恰似一条流动的河,既有苏派教学的清简灵动,又有粤派教育的自信力行。而香洲教育,正以大海般的胸襟,接纳着每一股清澈的溪流,共同汇成教育创新的浩瀚海洋。正如她写给年轻教师们的那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教育,就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自己的光。”
策划:周洋、吴国颂
统筹:张文媛、赵丹、何叶舟
执行:何叶舟、钱瑜、郑达、李旭、杨雪薇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