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凤酒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生产地在陕西省宝鸡市,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并列,却迟迟未能登陆资本市场,确实引发了诸多猜测。其上市之路坎坷,可归结为多重因素的交织。
西凤酒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生产地在陕西省宝鸡市,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并列,却迟迟未能登陆资本市场,确实引发了诸多猜测。其上市之路坎坷,可归结为多重因素的交织。
1. 历史遗留问题:股权结构与内部治理
股权分散与地方国资主导:西凤酒长期由陕西地方国资(如宝鸡市国资委)及多家省内企业联合控股,股权结构复杂且分散。历史上多次增资扩股引入外部资本(如中信产投、光大金控等),但地方利益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博弈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股东利益冲突:经销商、员工持股平台与国资股东间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例如经销商持股可能更关注短期市场回报,而国资更注重长期控制权,矛盾影响上市进程。
2. 财务与法律合规性障碍
财务瑕疵暴露:2016年首次披露招股书时,被曝出虚开发票、关联交易不透明等问题。例如,2013年通过经销商虚构销售业绩,涉及金额数亿元,引发证监会对其财务真实性质疑。
塑化剂风波与商标纠纷:2018年IPO关键期,产品被检测出塑化剂超标,导致舆论危机;同时,与多家经销商存在商标授权纠纷,如“西凤酒”品牌被滥用,暴露出品牌管理漏洞。
3. 品牌战略与市场竞争力不足
地域依赖性强:西凤酒收入超60%依赖陕西本地市场,全国化布局远落后于茅台、五粮液等竞品。缺乏高端产品矩阵(如茅台飞天、五粮液普五),主力产品价格带集中在100-300元,难以支撑高估值。
品牌价值稀释:过去通过贴牌模式快速扩张,导致子品牌泛滥,曾一度达上千个,主品牌高端形象受损,消费者认知模糊。
4. 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考量
税收与就业依赖:西凤酒是宝鸡市支柱企业,地方政府担心上市后控制权旁落,影响税收和就业稳定。这种想法明显缺乏格局,如果西凤酒能够上市,就能进行有效融资,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资金支持,同时引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公司管理经营会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西凤酒会做大做强,甚至柳林酒业也会跟着受益。虽然,2019年宝鸡市曾明确表态“举全市之力推进西凤上市”,但实际改革中仍倾向于保留国资主导权。这种保守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鸡白酒做大做强。要知道被称为酒城的贵州遵义,靠着茅台酒带动的经济效应,直接助力整个城市的经济大发展。
“白酒资本化”政策收紧:近年证监会加强对白酒企业IPO的审查(如国台酒业IPO被否),西凤酒作为区域性酒企,在行业监管趋严背景下更难突围。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上市机会优先让给高科技企业的背景下,宝鸡市政府明显已经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
5. 对比同行:为何其他名酒成功上市?
茅台/五粮液:凭借绝对龙头地位和全国化布局,早期登陆资本市场(茅台2001年上市),借助资本加速扩张,企业在资本的支持下做大做强。
汾酒/泸州老窖:通过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华润入股汾酒),优化治理结构,而西凤酒的混改始终未能触及核心控制权问题,背后是宝鸡市政府思想保守,不愿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至于宝鸡市经济没能在新时代更上一个台阶。
未来可能性与出路
借壳上市:2023年传闻西凤酒拟通过借壳陕西本地上市公司(如标准股份)曲线上市,但暂无实质性进展。
深化混改: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采用股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具有渠道和资本资源的战略投资者(如央企或知名基金),重构品牌与渠道体系。
聚焦高端化:缩减贴牌产品,打造核心高端单品(如“红西凤”),提升毛利率以吸引投资者。
结论
西凤酒的上市困境是整个白酒行业之殇,造成困局的本质是宝鸡地方国企改革滞后的缩影,地方势力影响(如国资控制欲)与市场化需求的矛盾是主因,叠加历史财务问题与品牌战略失误。其上市不仅需要内部刮骨疗毒,更依赖地方政府释放控制权,大胆进行改革,敢触碰相关人员的利益,并真正接纳资本市场规则。若无法突破这些桎梏,西凤酒或将继续错失白酒行业资本化的黄金窗口期,宝鸡市政府将再失去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蟹煌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