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山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的创新思想和智慧,深入探赜创新的内生机制,培育建构新时代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
培育创新文化,可以向传统学什么?
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密钥”
□ 张 恒
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山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的创新思想和智慧,深入探赜创新的内生机制,培育建构新时代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其连续性端赖其突出的创新性。
作为中华文明创新性和传统创新文化的标识性表述,“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皆源自《周易》。“革故鼎新”之“革”与“鼎”,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卦。根据《说文解字》,“革”本义是“兽皮治去其毛”,金文中“革”字便形似一张去毛的兽皮,后衍生“去除”之义;“鼎”是“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早用来烹饪,后也用于祭祀和政治活动,因其能使食物变生为熟而具有“更新”之义。《周易·杂卦传》将这两卦的精义总结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于是有了“革故鼎新”之谓。“辉光日新”出自《周易·彖传》对大畜卦的解读:“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意谓刚健笃实蓄聚不已,便可光辉焕发、日日生新。
不仅是《周易》,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其他经典和各个学派也都非常重视创新。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周易参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从《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到韩非子《五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迭代兴起和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使创新成为现代性的核心议题,这不断激发人们探索创新奥秘的热情,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一系列颇具洞见的理论。但是,创新的核心问题即逻辑机制问题仍是复杂难解的“迷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关于创新内在机制的丰富见解。首先,创新是发生于特定时机的变革,是必然和应然的统一。老子“反者,道之动”之言,从“物极必反”角度揭示了创新的必然性;《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董仲舒“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汉书·董仲舒传》)等,以“穷”“异”“当更化”等揭示了创新的时机性。创新需要把握时机。其次,创新是发生于范式之间的变革,是渐变与突变、组合与颠覆的统一。程颐解“鼎”卦时言:“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腥而为熟,易坚而为柔,水火不可同处也,能使相合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所以次革也。”(《周易程氏传》)由腥而熟、由坚而柔,即经过特定的过程,一种事物或状态最终替代了另一种异质事物或状态。其中隐而未彰的深意,在近代创新理论中得到更加清晰的解释。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等都与此相契。异质可以理解为“范式际”的差异。最后,创新是蕴含着准则规律的变革,是常与变、体与用的统一。王夫之尝言“常以治变,变以贞常”,并从“体用”角度言说“常变”,这就将对创新的理解推向了形而上的高度:创新既有求变求新之功用,也有恒常不易之准则。创新应守常求变、守正创新。就创新实践而言,恒常不易之道便是“有利于人民”,诚如《淮南子·氾论训》所言,“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总之,创新是一种不断朝向优化的“范式际创造”:就实质言,是断裂与颠覆,因为新旧范式“不可通约”;就过程言,是连续与渐进,因为新范式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从旧范式中脱胎而来;就方向言,是生存优化、价值提升和问题解决。作为“范式际创造”的创新首先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再造,能引领人们使用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开拓新领域,也能使人们在使用老方法、老工具的时候具备新眼光、看到新世界。基于这些认识,还可以避免对创新的误读,即单纯的“变化”“发现”“创造”都不能遽称创新,对时下泛滥的“填补空白”之论也应保持警惕。
齐鲁大地不仅有古代先贤历代累积的创新思想,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创新实践。古有齐相管仲对内政外交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他提出的行政“叁其国而伍其鄙”、农业“相地而衰其征”、商业“官山海”、外交“尊王攘夷”等改革创新举措,不仅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迅速崛起为“春秋首霸”,而且维护了周王室的形式统一,避免了中原沦为蛮族,有文明传承之功。当代山东也在各个领域不断展现出改革创新活力,涌现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等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及企业改革创新的经典案例。
创新的最终实现和动能释放需要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山东深化改革创新,应加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政策,加强法治保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让一切创新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创新文化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创新不仅关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更关乎文明赓续与民族发展。加力推进创新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和智慧,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创新理论和成果,并结合当代创新实践,从哲理层面不断“解码”创新“黑箱”,构建形成新时代创新理论体系,为深化改革创新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推动创新文化教育,培育崇尚科学、理性思考的创新人才。山东是全国首个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省份,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积十年之功。深化改革创新,要充分依托已有经验,进一步开发、开设创新文化相关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中的创新思想、智慧与现代创新实践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创新文化进课堂,并组织学生适度参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深化改革创新积聚人才动能。
讲好山东创新故事,使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山东历史悠久的创新文化和耳熟能详的创新案例,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生态的宝贵文化资源。要按照现代传播规律,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打造传播矩阵,讲好山东创新故事,普及创新文化,展示创新成果。
完善创新支持体系,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政策方面,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行政审批等多领域、多元化的综合举措,为创新主体提供政策支持,最大程度降低创新成本;法治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权责划分,为创新实践提供法治保障;评价方面,探索建立创新文化评价机制,通过官方或市场化评价体系,引导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人才方面,完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为深化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