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诽谤、谣言等内容,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编造虚假信息引发恐慌,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真的假的?
这些行为都是不行的?
网络言论自由可以随便说?
“网上说话不用负责,想骂谁就骂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诽谤、谣言等内容,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编造虚假信息引发恐慌,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
键盘有边界,发言守底线,不做“网络喷子”,争当文明上网卫士!
帮朋友“转账跑分”是小事?
“朋友用我银行卡转点钱,赚点‘零花钱’很正常!”
“跑分”(借卡转账、洗钱)可能成为电信诈骗、赌博等犯罪的“帮凶”!根据我国《刑法》,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犯罪,仍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涉嫌帮信罪,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别让“朋友义气”变“牢狱之灾”,保护好银行卡,远离非法交易!
偷拿家里钱不算偷?
“爸妈的钱就是我的钱,拿几百块买玩具没事!”
未经父母同意私自挪用家中财物属于违法行为。若长期多次偷拿或数额较大,可能因涉嫌盗窃罪被追究法律责任。青少年应从小树立“物权意识”,合理沟通需求,拒绝“伸手党”行为。
家人信任不可透支,亲情更不是“免罪金牌”,法律底线不可破!
野味“补身体”可以随便吃?
“山里抓的野兔、鸟蛋,煮熟了就能吃!”
很多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如竹鼠、麻雀、野鸡等),猎捕、食用可能涉嫌违法。根据我国《刑法》,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最高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外,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病毒细菌,食用易引发疾病。
“舌尖上的任性”可能触犯法律,保护生态,从拒绝野味开始!
校园“小玩笑”不用当真?
“推同学一下、抢他零食,就是闹着玩!”
故意推搡、辱骂、强拿硬要他人财物等行为,可能构成校园欺凌。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欺凌者会被批评教育、矫治干预;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可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校园欺凌不仅伤害身体,更会造成心理阴影,需零容忍!
玩笑有尺度,伤人无儿戏,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
开车接打电话不影响?
“用蓝牙通话,单手开车很稳当!”
开车时接打电话、刷视频等行为,会导致反应速度下降50%,事故风险增加4倍。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车时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如手持电话通话),可处200元以下罚款、记3分。若因开车分心导致交通事故,驾驶人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和民事赔偿。
安全驾驶无小事,“分神一秒”可能“悔恨一生”。
辍学打工能赚钱?
“读书不如打工,早点挣钱独立!”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父母或监护人不得让其辍学。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人属于违法,将面临行政处罚。辍学不仅限制未来发展,还可能因过早接触社会陷入不良环境。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别让“一时兴起”耽误人生。
来源:直爽清风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