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都是从肝里掏出来的,医生说像‘石头迷宫’。”王胜红轻轻摩挲着袋子,指尖划过一块棱角分明的结石——那是卡在胆总管的“主犯”,因并发肝内多发结石曾让多家医院的手术方案陷入僵局。
熊刚为患者检查伤口
4月24日,雅安仁康医院的病房里,35岁的王胜红(化名)盯着床头柜上的透明塑料袋出神。袋中装着形态各异的结石,装在袋里如砂石,在阳光下发着灰黄色的光。
“这些都是从肝里掏出来的,医生说像‘石头迷宫’。”王胜红轻轻摩挲着袋子,指尖划过一块棱角分明的结石——那是卡在胆总管的“主犯”,因并发肝内多发结石曾让多家医院的手术方案陷入僵局。
这是王胜红人生中的第三次重大手术。从胆囊切除到肝内胆管取石,从腹腔镜微创到开放性手术,她的腹部留下三道交错的疤痕,像三条银色的蜈蚣趴在皮肤上。“每次手术前都以为是最后一次,没想到石头比野草还顽固。”她苦笑着说,语气里带着劫后余生的释然。
□本报记者 周代庆
几年前,王胜红在内江资中突然发作剧烈腹痛,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切除胆囊后,她以为病痛就此终结。没想到两年后,胆总管结石引发的黄疸再次将她推入手术室,这次医生切开腹部,取出胆总管内的结石,并切除了部分病变的肝。“当时医生说切了,没有多大影响,没想到石头又在肝内管和胆总管里‘生根发芽’。”
2月初,王胜红感觉身体不适,在蒲江某医院的CT影像上,右肝内胆管呈现出“串珠状”的高密度影——结石不仅填满了胆总管,还沿着肝内胆管分支蔓延,像一棵被石化的树,根系遍布肝脏深部。
“当地医生说要切除部分肝,否则结石导致反复感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紧床单,“可我才35岁,切掉半个肝,以后怎么干活?”
对普通家庭而言,肝切除手术不仅意味着高额费用,肝脏的功能可能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经病友推荐,王胜红辗转来到雅安仁康医院,这家以结石微创治疗闻名的专科医院。“肝内胆管扩张得像大拇指粗。”雅安仁康医院外科主任熊刚翻开王胜红的病历,CT影像上,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布满结石。
ERCP失败后的抉择:
保肝还是切除
初诊时,医疗团队决定先尝试创伤较小的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通过十二指肠镜从胆总管开口取石。手术台上,取石设备顺利进入胆管,却卡在了结石群的“关卡”——直径1.5厘米的主结石嵌顿在左右肝管汇合处,无法套取,肝内胆管其他结石也就没法取出。
“因肝门部结石与胆管壁之间间隙太小,碎石设备难以施展。”参与手术的熊刚回忆,2个小时的努力后,团队不得不放弃继续手术,“如果坚持强硬取石可能会导致术后脓毒症甚至胆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得不偿失。”
ERCP失败后,摆在面前的是两条路:要么切除病变的肝,彻底清除病灶;要么冒着结石残留的风险,实施开放性手术取石,尽可能保留肝脏。“切肝的成功率更高,但患者还年轻,切肝对身体损伤比较大;如果采用开腹胆道镜下取石,是可以取出多数肝内胆管结石的,但是由于患者反复多次手术,腹腔粘连严重,手术难度也比较大。”熊刚主任为了王胜红的手术方案组织了三次多学科会诊,最终还是决定采用开腹胆道镜下取石的手术方案。
开放式手术:
在肝脏“迷宫”里取石
4月16日,王胜红被推入手术室。麻醉生效前,她看见熊刚主任和他的助手穿着绿色手术衣站在无影灯下,两人正在用超声探头再次确认结石位置。“别紧张,我们带了‘地图’。”熊刚指的是术前三维重建的胆管模型,每一根胆管的走向、每一颗结石的位置都被标记得清清楚楚。
打开腹腔的瞬间,医生们倒吸一口凉气:整个上腹腔致密粘连,肝脏、肠管、胃、网膜完全致密粘连,解剖完全不清楚。经过细致漫长的分离粘连,找到胆总管,“内镜进入胆管的那一刻,结石像玉米粒一样显示在屏幕前。”
手术进行到第3个小时,探查肝三级胆管,随着大小如小豌豆样一串结石球通过胆道镜取出,手术接近尾声,95%的结石被成功取出,肝内主要胆管恢复通畅。
术后重生:
当“保肝”成为可能
术后第二天,王胜红在护士的搀扶下第一次下床。她扶着输液架慢慢挪动,腹部的镇痛泵还在工作,但比起前两次手术,这次的疼痛“轻得像被风吹了一下”。她摸着床头的结石袋,突然觉得这些曾让她恐惧的石头,如今成了生命抗争的见证。
王胜红术后恢复很快,一周后就顺利出院了。她收拾行李时,特意把结石袋放进背包最内层——不是为了纪念痛苦,而是提醒自己“活着的每一寸肝脏都值得珍惜”。临上车前,她回头望向医院大楼,阳光穿过玻璃幕墙,在“仁康”二字上镀了层金边。“以前总觉得医生只是治病,现在才知道,他们是在帮病人守住身体的‘家园’。”
采访后记:
在雅安仁康医院外科病房里,每天都有像王胜红这样的患者。他们带着不同的结石故事而来。在“切”与“保”的抉择中,医生们正经历着比手术更艰难的伦理考量:如何在根治疾病与保留功能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医疗技术充满温度?
王胜红的结石袋里,有一颗打碎的结石,边缘呈锯齿状,像一片凝固的火焰。熊刚说:“这颗石头卡得紧,差点把胆管的‘主干道’堵死了。”“现在它安静地躺在袋子里,就像一场暴风雨后留下的贝壳。”或许,对于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来说,每一道疤痕、每一颗结石,最终都会成为生命的刻度——它们丈量着病痛的深度,也见证着医学的温度。
当汽车驶出院区,王胜红摇下车窗,四月的风带着雅安特有的湿润拂过脸颊。她知道,前方等待的可能是定期复查的烦琐,是饮食控制的自律,甚至是再次手术的风险,但此刻她更愿意相信:那些被保住的肝脏细胞,正在晨光中悄然苏醒,带着生命的韧性,重新编织起属于她的未来。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