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助力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技术革命的引入期,多次试错是当前阶段最突出的特征。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和耐心,金融机构也须持续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助力拉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序幕。在应用方面,此前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已在建设银行(60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概念热度持续攀升,受到市场资金关注。
特斯拉CEO马斯克此前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届时,世界上会有至少100亿个人形机器人,其价格可能会比汽车更低。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的支持者,还较早应用人形机器人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在金融助力方面,人形机器人目前处于技术革命的引入期,多次试错是当前阶段最突出的特征。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和耐心,金融机构也须持续开展金融业务创新,助力拉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序幕。在应用方面,此前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已在建设银行(601939.SH)上海浦东分行正式启用,近日又有银行披露了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新技术应用进展。
技术成熟度尚不足
在科幻电影中,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世界的重要角色。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中,人形机器人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金融机构亦在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的应用。
此前,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正式启用的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采用开放式的创新训练模式,有助于加快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能力,推动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和重点场景应用。据悉,此次参训的机器人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结合视觉、听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可以通过具身智能的推理和规划等对其进行训练。目前,已对智能人形机器人开展银行大堂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面向客户的场景训练。
“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金融机构营业厅场景,这类机器人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结合视觉、听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大堂经理能够提供基本的业务指南和操作指引,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指引、反欺诈宣传等。此外,人形机器人也能够基于机器学习不断完善专业知识,辅助业务人员完成较为复杂烦琐的信息查询工作。”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晨表示:“海外也有部分银行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在特色金融服务场景的应用,比如通过机器人为老年客群提供健康养生、医疗康复、金融法律顾问等综合服务。相比人工服务,人形机器人能快速处理重复性任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未来,基于AI技术持续优化的人形机器人,也有望更加精确地捕捉客户行为轨迹,分析客户潜在需求和业务优化、拓展的可能性,助力银行从‘被动服务’向‘主动经营’转型。”
除应用外,金融机构也从不同侧面支持人形机器的发展。例如,今年6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举办相关活动,特邀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上海大学、海通证券(600837.SH)、张江机器人谷、自贸区基金等机构就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产业趋势、孵化政策、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分享。
不过,从当前来看,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应用场景有限等挑战。
“其实不仅是金融行业,人形机器人在很多领域普遍存在服务内容相对范式化、互动体验不够流畅等问题,制约用户体验。”刘晨表示。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刘晨建议:“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互动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对外形象,是商业银行的专属IP。因此,在保证机器人外在拟人效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优化用户交互体验。同时,注重各类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满足行业对技术创新与迭代升级的需求。”
政策和技术双重支持
2024 年是人形机器人的突破之年。
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天工”身高163cm,体重仅有43kg,配备每秒550万亿次的操作算力,高精度的惯性测量单元(IMU)、3D视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是具身智能(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场景应用和研究的平台。此外,“天工”能够在运动平台基础上扩展软硬件功能模块,开放SDK接口,具备开放性、兼容性和扩展性,采用独立自主研发的全新人形机器人运动技能学习方法——“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
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到 2025 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 2—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意见》也提及了金融助力,强调要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实施人形机器人创新工程,围绕专用软件、核心部组件、整机及应用示范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用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此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出,重点攻关具身智能先进技术,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实现人形机器人面向场景应用的优化迭代,促进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机器人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智能水平。
《行动方案》鼓励机器人企业与银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开展新机制新模式创新,鼓励电信运营商、地方国资、金融机构等第三方平台和智能机器人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加速推广应用。
人形机器人政策不断加码,将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信建投研报分析认为,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下,人形机器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的步伐将加快。人形机器人复杂程度是机器人之最,由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组成,海外厂商起步较早,国内企业性能逐步赶上。
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融资高峰。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2024)》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0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已有55起融资。加上11月的融资,年内行业的融资事件已超60起。
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尚处于初创阶段,金融支持方案也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刘晨建议:“以商业银行为例,应当结合其轻资产特质,加大基于知识产权、商标、数据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产品创新力度。同时,应加强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支持,探索更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与证券、保险等机构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研发保险等,为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方案。此外,也需要充分结合产业和居民需求助力产业落地,例如通过开发技术改造贷款和设备融资租赁等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采购人形机器人,提前布局配套消费贷、卡分期等金融产品助力养老金融业务数字化发展等。”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