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压药是当代高血压患者的"救命稻草",从老牌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到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家族日益庞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降压药是当代高血压患者的"救命稻草",从老牌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到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家族日益庞大。
然而,随着2023年新版高血压指南的发布,许多患者面临着困惑:血压达到140/90mmHg就必须服药吗?不同种类的降压药有何选择标准?
若长期服药,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依赖性?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疑问的健康话题。
站在药学专业角度,新版高血压指南的发布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过去我们普遍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持续血压≥140/90mmHg,但实际上,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是连续性的,并非简单的"有"或"无"。
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正常血压定义为
这意味着,过去认为"正常"的血压值,如125/80mmHg,现在被视为需要密切关注的状态。我在门诊经常遇到患者困惑地问:"医生,我的血压才135/85,为什么说我有风险?"
要理解高血压用药的门槛变化,首先需明确一点:并非所有血压超标的人都需要立即服药。对于高血压前期(130-139/80-89mmHg)的人群,指南推荐首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
只有当这些非药物措施无效,或者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高危因素时,才考虑药物治疗。这种"分层分级"管理策略,实际上是医学界对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深化应用。
许多患者对降压药存在误解,认为"一旦开始服药就要终身服用"或"降压药会伤肾伤肝"。
作为一名在医院药房工作多年的药师,我遇到过无数因这些顾虑而擅自停药的患者,结果导致血压反弹甚至脑卒中。事实上,规范使用降压药物的益处远大于风险。
现代降压药物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验证,如ACEI/ARB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压,还具有保护心脏、肾脏的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效果显著;β受体阻滞剂则特别适合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
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已有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ACEI/ARB类药物是首选;对于有痛风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宜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正如我经常对患者说的:"降压药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处方。"
高血压治疗不只是简单地"把数字降下来",更是全面的心血管风险管理。新指南强调,降压目标应该根据年龄和合并症而定。
一般情况下,成年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应控制在
在日常药物治疗中,患者容易陷入的误区还包括"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我曾接诊过一位65岁的张阿姨,她因为自测血压正常便私自停药,结果两周后因急性脑出血入院。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患者不应根据短期血压波动调整用药,更不应未经医生指导擅自停药。
服药时间也有讲究,研究表明,晚上服用降压药可能对某些患者更有益,因为这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相符。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当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联合用药。数据显示,约60%的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才能达到理想的血压控制。
联合用药并非医生的"小聪明",而是基于充分科学依据的治疗策略。例如,ACEI/ARB与钙通道阻滞剂的联用,可以产生协同降压效应,同时减轻单一药物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同样重要。建议患者购买家用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在"血压日记"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如安静休息5分钟后再测量,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
注意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咳嗽、头晕、踝部水肿等,及时与医生沟通;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波动。自测血压不仅是掌握健康数据的手段,更是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表现。
关于食物与高血压的关系,也存在诸多误解。有患者认为"吃药就可以随意饮食",这显然是错误的。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限制钠盐和饱和脂肪)被证明能有效辅助降压。
我常建议患者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因为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大量"隐形盐";增加钾的摄入,如香蕉、土豆、菠菜等;适量饮用咖啡,因为研究表明适量咖啡因并不会导致血压持续升高;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回顾我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对高血压认知的进步是显著的。从最初的"头疼脑热吃药,好了就停",到现在的"关注血压波动,重视用药依从性",患者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但我们仍需加强对新指南的宣传普及,让更多患者明白: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控制数字,更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作为一名药师,我希望传递这样的理念:高血压治疗是一场"长跑",而非"短跑"。它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医生和药师的专业指导,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支持系统。新指南的发布不是要让所有人都"吃药",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识别风险,更科学地进行干预。
您的血压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它不仅关乎一个数字,更关乎您未来的生活质量。
面对新的高血压指南,您是否已经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是否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为自己的血管"减压"?也许,现在正是我们共同反思与行动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3, 31(12): 1101-1149.
[2] 王继光, 孙宁玲, 张幸, 等. 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8): 763-768.
[3] 李南方, 刘力生, 张宇清, 等.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调查[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4): 290-29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固本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