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和负担,也对公共卫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了解胃癌的病因表现、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促进早期发现与干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内科副主任兼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陈小兵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医师陆俊在做客人民好医生直播时,对胃癌如何防、怎么治进行了介绍。
三大因素会导致胃癌发生
陈小兵介绍:“胃癌的发生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按照致癌因素的相关的程度,可分为强相关、中度相关和弱相关三个层次。”
首当其冲的强相关致癌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概60%-7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长期持续的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逐渐发生癌变。如果早期根治,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另外,遗传也属于强相关因素。如果家里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了胃癌,其他家人患胃癌的风险大概增加2-3倍。
中度相关的致癌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主要指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首先,长期持续的摄入腌制食品会增加亚硝酸盐摄入,破坏胃黏膜,增加患癌风险。其次,新鲜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伤害。如果长期缺乏新鲜的蔬菜、水果,同样也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最后是吸烟、饮酒。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而长期饮酒,尤其是饮高度酒、烈酒,同样也会损伤胃黏膜。
弱相关因素主要是一些相对次要但同样也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的因素。比如长期慢性胃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如果长期不治疗同样也有可能增加癌变风险。有些患者还与职业暴露有关,比如长期接触石棉等。
陆俊补充道,要特别提醒中老年男性人群,男性人群胃癌发病率一直高于女性,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和饮食习惯有关系。通常来讲,男性熬夜、喝酒、吸烟要比女性更多。因此,中老年男性是胃癌高发人群,需要引起重视。
出现这五个信号立即就医
胃癌早期症状易与普通胃病混淆,陈小兵建议,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消化道出血:大便呈柏油样黑色,或呕吐物带血,可能是肿瘤侵蚀血管所致。
不明原因消瘦: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10%,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
持续性疼痛:上腹部出现规律性胀痛、钝痛,服药后无法缓解。
腹部肿块:左上腹触摸到坚硬包块,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吞咽困难:肿瘤侵犯食管下端时,可能出现进食哽噎感。
“记住‘血、块、痛、烧、减’五字诀——出血、肿块、疼痛、烧心、消瘦,出现任一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陈小兵总结说。
防胃癌要重视早筛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陆俊介绍,早期胃癌治愈率超90%,但进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早筛是逆转结局的关键。胃镜检查是最直接可靠的筛查手段。普通胃镜适用于耐受性较好的人群,检查时间约5至10分钟。无痛胃镜在静脉麻醉下完成,舒适度高,推荐45岁以上人群每年筛查一次。磁控胶囊内镜属于无创检查,但无法取活检,可作为补充手段。
“胃癌防控需贯穿一生,从饮食到体检都不能松懈。”陈小兵建议,从生活细节入手,阻断致癌风险,防患未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四联疗法(铋剂+PPI+两种抗生素),治疗期间避免饮酒。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咸菜腊肉,多吃抗癌食物,例如西蓝花、胡萝卜等。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轻精神压力。
总之,胃癌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坚持早筛早治,胃癌是可防可控的。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