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969 年,辽穆宗遇刺身亡,整个辽国陷入了权力的真空与混乱之中。在这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耶律贤在耶律屋质等一众大臣的坚定支持下,登上了辽国的皇位,成为辽景宗。彼时的辽国,历经辽穆宗 “睡王” 统治时期的黑暗与混乱,犹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的破船。内部
公元 969 年,辽穆宗遇刺身亡,整个辽国陷入了权力的真空与混乱之中。在这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耶律贤在耶律屋质等一众大臣的坚定支持下,登上了辽国的皇位,成为辽景宗。彼时的辽国,历经辽穆宗 “睡王” 统治时期的黑暗与混乱,犹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的破船。内部,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纲纪废弛;外部,强敌环伺,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耶律贤就在这样内忧外患交织的困境中,毅然决然地接过了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肩负起了中兴辽国的历史重任 ,他的即位,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辽国黑暗的天空,成为辽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
耶律贤深知,吏治腐败是国家积弱的根源所在,若不彻底整治,辽国将永无振兴之日。因此,即位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吏治改革。他虚心向汉官室昉请教治国之道,与大臣们深入研究古今各朝代的兴衰成败,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改革实践之中。在改革过程中,耶律贤始终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对于那些政绩卓著、廉洁奉公的官员,他毫不吝啬地给予赏赐和晋升的机会;而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官员,则严惩不贷,绝不姑息。他用人唯贤,大胆启用有才能的官员,并且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真正做到了 “任人不疑”。在他的努力下,百官们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效力,不敢有丝毫懈怠。曾经在辽穆宗时期泛滥成灾的诸多弊端,如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等,都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清除,辽国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为国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官僚基础。
耶律贤极具远见卓识,他深刻认识到汉族文化和汉族人才对于辽国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民族界限,采取了重用汉臣的政策。他将拥立自己登上皇位的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之后又晋封为秦王,让他在辽国的政治中枢中发挥重要作用;任命韩知古之子韩匡嗣为上京留守,不久后又改任南京留守,并加封燕王。在当时,南京留守一职向来由契丹宗族担任,韩匡嗣的就任,标志着汉官首次进入辽国政权的核心机构,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耶律贤的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汉官在辽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些汉官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为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他们的进入也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为辽国的中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使得辽国在政治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逐渐向中原王朝靠拢,国家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辽国的官僚队伍中,打破贵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耶律贤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化。在此之前,辽国的官员选拔主要依赖于贵族世袭和举荐,这种方式导致了官场的封闭和腐败,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排除在仕途之外。耶律贤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为国家效力。通过科举考试,辽国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不仅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促进了汉文化在辽国的广泛传播与深入融合。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对辽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科举制度的推行也进一步推动了辽国政治制度的进步,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为辽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让辽国在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逐渐走上了正轨,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统一中原,而北汉作为辽国的附庸,成为了北宋统一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979 年,北宋终于按捺不住,出兵攻打北汉。在这关键时刻,耶律贤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北汉被北宋灭亡,辽国将直接面对北宋的军事威胁,燕云地区也将岌岌可危。于是,他果断做出决定,派兵援救北汉。
然而,辽军的救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白马岭之战中,辽军由于将领之间意见不合,战术指挥失误,遭到了宋军的迎头痛击,遭遇惨败,主将耶律敌烈等五员战将战死沙场,辽军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耶律贤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迅速调整战略,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派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能征善战的将领率军前往抵御宋军,力求挽回败局。
尽管辽军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最终北汉还是因寡不敌众,于当年五月投降北宋,宣告灭亡。不过,辽军在这一过程中的顽强抵抗,为后续的防御和反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北宋认识到了辽国的决心和实力 ,不敢轻视这个北方劲敌。
北汉灭亡后,宋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宋太宗赵光义更是被一时的胜利蒙蔽了双眼,妄图趁热打铁,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不顾宋军连续作战、疲惫不堪的实际情况,也没有给予士兵们足够的休整和犒赏,便仓促下令宋军从太原出发,乘胜进攻辽国南京(今北京)。
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推进,易州、涿州等地的辽军守将纷纷望风而降。六月二十三日,宋军顺利抵达幽州城南,将幽州城团团包围。面对宋军的凌厉攻势,幽州城内的辽军守将韩德让、耶律学古等人坚守城池,顽强抵抗,等待援军的到来。
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围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指挥辽军展开了紧张的防御和反击部署。他一方面命令城内守军务必坚守待援,另一方面火速派遣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将领率领精锐部队前往救援。耶律休哥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精选了五院部精骑三万人,日夜兼程,奔赴幽州。
七月初六,辽军援军赶到,与宋军在高粱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耶律休哥率领辽军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对宋军实施了两翼包抄战术。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虽然身负三处重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极大地鼓舞了辽军的士气。耶律斜轸也率领部队从侧翼杀出,与耶律休哥相互配合,对宋军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在辽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逐渐陷入了困境。此时,宋军由于连续作战,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且在战场上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协调,各部队之间配合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在辽军的四面夹击下,宋军阵脚大乱,纷纷溃败逃窜。宋太宗赵光义在这场战斗中也未能幸免,他的坐骑被辽军射中,无奈之下,只得换乘驴车,在混乱中仓皇南逃。宋军失去了主帅的指挥,更是如一盘散沙,被辽军一路追杀,死伤无数,丢弃的兵器、粮草、货币、符印等物资堆积如山。
高粱河之战,辽军大获全胜,宋军则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此役不仅巩固了辽国对燕云地区的控制,还极大地挫伤了宋军的锐气,使辽国在对宋军事交锋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彻底扭转了两国之间的军事态势。经此一役,北宋短期内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而辽国则凭借着这场胜利,在与北宋的对峙中更加自信和强硬,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战争的阴霾在两国边境上空久久不散,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在古代社会,百姓申诉冤情往往面临重重困难,官僚体系的层层阻隔常常让他们的诉求石沉大海。耶律贤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打破这种困境,他别出心裁地设立了 “登闻鼓院” 。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是一项极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改革,它就像一座桥梁,架起了百姓与朝廷之间的沟通渠道。在 “登闻鼓院” 设立之前,百姓若有冤情,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层层向上申诉,这中间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常常因为各级官员的推诿扯皮、徇私舞弊等原因,导致冤情无法得到公正的处理。而 “登闻鼓院”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百姓只需来到 “登闻鼓院”,击鼓鸣冤,就能够绕过层层官僚壁垒,直接向朝廷反映问题。
“登闻鼓院” 的运作机制严谨而高效。当百姓击鼓后,相关官员会迅速将百姓的诉求记录下来,并及时呈递给朝廷。朝廷会对这些诉求进行认真的审查和处理,对于那些属实的冤情,会立即展开调查,并依法给予公正的裁决;对于那些不实的诉求,也会进行耐心的解释和劝导,让百姓心服口服。这一举措极大地维护了百姓的权益,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公正和关怀。在 “登闻鼓院” 的运作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次,一位普通的农民因为土地被豪强侵占,多次向当地官府申诉,却始终得不到公正的处理。无奈之下,他来到 “登闻鼓院” 击鼓鸣冤。“登闻鼓院” 的官员接到他的诉求后,立即将其呈递给朝廷。朝廷高度重视这一案件,迅速展开调查,最终查明了真相,依法将被侵占的土地归还给了农民,严惩了豪强。这位农民感激涕零,他逢人便说:“多亏了登闻鼓院,让我这个普通百姓也能讨回公道!”
“登闻鼓院” 的设立,不仅维护了百姓的权益,还对辽国的司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辽国的司法更加贴近民生,增强了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后,“登闻鼓院” 成为了辽国司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世的司法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百姓申冤的道路,让正义的阳光能够照进每一个角落。
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耶律贤深知,只有农业繁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致力于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耕,让农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耶律贤即位之前,辽国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产量锐减,经济陷入了困境。耶律贤即位后,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为了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耶律贤下令大幅削减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能够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生产和生活。他深知,过重的赋税就像一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只有减轻赋税,才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还积极鼓励农耕,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他下令禁止随从践踏庄稼,行军时务必绕开农田,以保护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他还多次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视,指导农民耕种,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对于那些积极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减免赋税、提供种子和农具等。
在耶律贤的大力推动下,辽国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原本荒芜的土地上,重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满足了国内百姓的需求,还有剩余的粮食用于储备和贸易。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农业的发展,也为辽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
农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还对辽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强。耶律贤的这些举措,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称赞耶律贤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辽国的历史上,耶律贤的这一时期被称为 “景宗中兴”,他为辽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耶律贤在位期间,佛教在辽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对佛教的推崇和支持不遗余力,不仅大力倡导佛教信仰,还亲自参与各种佛事活动,如频繁前往佛寺虔诚礼拜,举行庄重肃穆的祈愿、追荐仪式,热情款待僧人等。在他的率先垂范和积极推动下,佛教信仰迅速在辽国的宫廷贵族阶层中广泛传播开来,进而逐渐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成为辽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耶律贤的支持下,辽国境内掀起了一股修建佛教寺庙的热潮。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遍布辽国的大江南北。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修行祈福的圣地,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据点。寺庙中,高僧大德们讲经说法,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聆听,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深奥的佛教教义变得通俗易懂,使更多的人能够领悟到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思想在辽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让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使人们更加注重慈悲、善良、宽容等品德的培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加强了辽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
为了保存佛教经典,使其能够长久流传后世,耶律贤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 —— 下令营建涿州云居寺石经。这一浩大的工程,凝聚了无数工匠和僧人的心血与智慧,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和重要遗产。
营建涿州云居寺石经的过程,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传承之旅。工匠们怀着对佛教的虔诚和敬畏之心,精心挑选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石材,然后运用精湛的技艺,将大量的佛教经典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地刻在石碑之上。这些石碑上的经文,字体工整秀丽,笔画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佛法智慧。刻经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工匠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他们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刻好的石经被小心翼翼地藏于洞穴之中,这些洞穴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宝库,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云居寺石经的营建,规模宏大,历时长久,从辽代开始,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续刻和完善,才最终形成了如今这一宏伟壮观的文化景观。它不仅是辽国文化发展的辉煌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涿州云居寺石经的存在,对后世研究佛教和辽国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为学者们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辽代佛教的发展状况、佛教经典的传承脉络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通过对石经的研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佛教的执着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云居寺石经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辽代文化的独特韵味。
耶律贤在位 14 年,虽因长期患病,后期由皇后萧绰执掌朝政,但他开创的 “景宗中兴” 为辽国的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一系列举措,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展现了一位有为之君的雄才大略,在辽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