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快乐好像变少了,或者说,变得特别短暂。
看看周围,到了中年,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快乐好像变少了,或者说,变得特别短暂。
刷刷短视频,哈哈一笑,关掉之后心里空落落的。
买件新衣服,点份重口味外卖,那点兴奋劲儿,维持不了多久。
精力不如从前,睡眠也不踏实。
这其实与我们大脑里的两种东西有关: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是那个让你“想要”的东西,上瘾行为,都能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短暂的兴奋。
内啡肽则更像是身体内部产生的“幸福素”和“止痛剂”,在持续付出努力后产生,比如长时间运动、深度阅读、完成一项挑战、真诚的交流、帮助他人之后。
它带来的不是瞬间的狂喜,而是一种更持久、更平和的满足感和宁静感。
为什么说中年以后,要刻意地远离多巴胺的陷阱,主动靠近内啡肽的滋养呢?
因为年轻时,身体和精神的本钱足,或许还能承受多巴胺驱动下的折腾和消耗。
但人到中年,生命进入下半场,精力、健康、时间都变得更加宝贵。
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短暂、强烈的刺激,身体吃不消,精神也容易被掏空。
内啡肽带来的幸福感,是内生的、可持续的。
它不需要依赖外部的刺激,而是源于自身的投入和创造。
从追求“爽”,转向追求“安”。
从依赖“速食快乐”,转向创造“深度幸福”。
一、放下即时满足,寻求长久回报。
短视频的几秒钟,游戏里的一局胜利,购物网站的一次下单,这些都是多巴胺在作祟。
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不下什么。
去读一本厚厚的书。
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钻研一门学问,或者掌握一项技能。
开始一项需要耐心的运动,比如慢跑、瑜伽、太极。
这些事情,开始可能枯燥,甚至有点难受。
但坚持下去,当看到成果,感受到身体或认知的提升时,那种由内而发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内啡肽带来的礼物。
这种回报,是扎实的,能真正滋养你的生命。
世间的好东西,都需要时间去酝酿。戒掉急躁,学会等待,享受过程本身的回馈。
二、停止向外索取,转向内在探索。
升职加薪、豪车大宅、别人的羡慕眼光,这些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多巴胺飙升,但很快会适应,然后需要更大的刺激。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追逐之路。
把目光收回来,向内看。
每天留点时间,静坐片刻,观察自己的呼吸和念头。
写写日记,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培养一项纯粹因为喜欢、不为功利的爱好,比如书法、绘画、园艺、音乐。
在这些向内探索的时刻,你会逐渐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这种力量,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财富。
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安定。向外求越多,心越乱;向内求越深,人越静。
三、减少感官刺激,增加深度体验。
震耳欲聋的音乐、眼花缭乱的画面、爆炸式的信息流,这些都在过度消耗你的注意力,让你对平淡的美好失去感知力。
试着降低环境的“噪音”。
去公园散散步,用心听听鸟鸣,闻闻花香。
和家人、朋友进行一次不被打扰的、专注的谈话。
全身心投入地做一顿饭,品尝食物本来的味道。
去博物馆静静地看一件展品,感受历史和艺术的沉淀。
这些深度体验,看似平淡,却能让你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产生更深的连接,带来内啡肽式的温润满足。
生活的美,往往藏在安静和专注里。减少喧嚣,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四、摆脱成瘾模式,建立健康习惯。
烟酒、网络、购物,还是不健康的关系。
这些往往是多巴胺绑架了你的奖赏回路,让你陷入“渴望-获得-空虚-再渴望”的循环。
下定决心,逐步戒断。
同时,建立起能持续产生内啡肽的健康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让身体微微出汗。
均衡饮食,多吃天然食物。
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意志力,是一个与旧我博弈的过程。
但一旦养成,它们就会成为你健康的基石,持续为你带来身心的稳定和愉悦。
自律不是压抑,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级的自由。摆脱瘾,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五、超越物质追求,重视精神丰盈。
当基本需求满足后,更多的物质并不能带来同等程度的幸福感提升。
过度的物质追求,反而可能成为负担和焦虑的来源。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神层面的建设上。
持续学习新知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无论大小,写作、编程、手工,都能带来成就感。
思考生命的意义,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参与一些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中感受利他的快乐。
精神的丰盈,是比物质财富更可靠、更持久的幸福源泉。
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精神的食粮,才能让灵魂饱满。
六、戒除无效社交,培育真挚情感。
清理你的社交圈。
那些只是消耗你时间精力、带来焦虑攀比的“朋友”,那些浮于表面的应酬和聚会,果断减少。
它们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排遣寂寞,或是满足虚荣心,是多巴胺式的短暂热闹。
把时间和情感,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人身上。
多陪伴家人,尤其是父母和孩子。
和几个知心好友,保持深度、真诚的交流。
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伴侣关系。
参与有共同兴趣或目标的社群,找到归属感。
高质量的情感连接,是内啡肽的重要来源,能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幸福感。
朋友在精不在多。深厚的情感,是抵御人生风雨的港湾。
七、克服惰性依赖,拥抱积极行动。
长时间躺着刷剧、看直播、接受现成的信息,看似放松,实则让大脑和身体变得懒惰、迟钝。
主动去“做”点什么。
设定一些小目标,然后去完成它。
可以是整理一个房间,可以是学会一道新菜,可以是完成一个工作上的小挑战。
主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等待。
迎接一些适度的挑战,无论是体能上的还是智力上的。
行动起来,即使只是微小的行动,也能驱散无力感,带来掌控感和内啡肽的奖励。
生命在于运动,思想在于活用。主动出击,才能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八、警惕信息过载,专注当下生活。
不要让手机和各种APP主宰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碎片化的信息、无休止的新闻推送,容易引发焦虑和分心,是对多巴胺的持续撩拨。
练习专注。
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工作就是工作。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把注意力锚定在此时此刻,感受你正在做的事情,感受你周围的环境。
这种专注力,本身就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当你能活在当下,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自然会消散。
心若不在,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专注当下,是通往内心安宁的捷径。
九、认清虚幻快乐,寻找真实幸福。
很多看似快乐的事情,比如报复性消费、沉溺于八卦、追求虚名,本质上是多巴胺驱动的虚火。
它们无法带来真正的、可持续的幸福感。
去寻找那些能让你感到内心踏实、平和、有意义的事情。
可能是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可能是克服困难后取得的进步。
可能是与所爱之人共享的宁静时光。
可能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这些真实幸福的瞬间,往往伴随着内啡肽的释放,温和而绵长。
感悟:别被表面的热闹迷惑。真实的幸福,往往朴素无华,却直抵人心。
十、接纳岁月沉淀,活出独特价值。
把年龄增长看作是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对抗衰老的焦虑、对青春逝去的执念,往往源于对多巴胺式“年轻刺激”的留恋。
拥抱变化,接纳自己不同阶段的状态。
思考你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你的经验、你的技能、你的智慧,都是独特的财富。
找到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方式,可以是传承知识,可以是指导后辈,可以是创造有价值的作品,也可以是活出通透豁达的榜样。
当你找到并活出自己的独特价值时,那种深刻的意义感和满足感,是最高形式的内啡肽奖赏。
岁月从不败美人,亦不弃智者。接纳时间,活出厚度,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中年以后,生命的航向需要调整。
不再是横冲直撞,追求速度与激情。
而是转向更深的内海,寻求稳定与平和。
放下对多巴胺的过度依赖,不是要过苦行僧的生活。
恰恰相反,是为了获得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幸福。
这需要一点决心,一点耐心,更需要一份智慧。
主动去选择那些能滋养你内啡肽系统的活动和生活方式。
你会发现,生活的回报,将远超那些短暂的刺激。
前半生追风,后半生守心。放下多巴胺的喧嚣,拥抱内啡肽的静好,方得岁月从容,人生自在。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