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奶奶起身活动了一下腰,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汗。阴天也热得很,云层把天空盖得严严实实,倒像是炖肉的一口大锅盖。
风小了。院子里的铝盆还在咣咣作响,那几根晒了一半干的面条一甩一甩地像是在赶路。
陈奶奶起身活动了一下腰,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汗。阴天也热得很,云层把天空盖得严严实实,倒像是炖肉的一口大锅盖。
“奶,歇会儿吧。”小孙女递过来一个塑料小板凳,上面还贴着2015年曹家杰酒业免费赠送的牌子。这板凳倒是好用,皮实,压得住。小孙女最近越来越孝顺了,可能是上了初中,懂事了。
“不急。先收面条。”陈奶奶咧开嘴笑。笑完后她总是下意识地舔一下缺了颗门牙的地方,那是十年前被扁担磕掉的。扁担是个不分好歹的东西,帮了她一辈子,又咬了她一口。
“明天不去了吧?听广播说要下雨的。”小孙女的声音有点紧。她总是这样,担心得过了头。隔壁李婶的孙女从来不问候,整天捧着个手机傻乐。
“去。”陈奶奶习惯性地摸了摸挂在墙上的那根老扁担。四十年了,上面的纹路比她脸上的皱纹还多。扁担的一头有点发亮,那是几十年的手汗和肩膀的油脂抹出来的。另一头则显得粗糙,有几处小裂缝,用红线缠着,像是一道伤疤。
小孙女撅了撅嘴,没再说什么,转身去收院子里的衣服。那条小花裙子是从县城买的,四五十块,她嫌贵,可架不住孙女高兴。年轻人都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
“明天让大宝送你去吧。”小孙女还是没忍住。
大宝是村里新买面包车的小伙子,每周三次往返于村子和县城之间。二十块钱一趟,来回四十。四十块钱能买多少东西?陈奶奶在心里默算了一下——两捆青菜,一小块五花肉,还能剩下几块钱买两个肉包子犒劳自己。
“不用。”陈奶奶说,“走路有个伴。”
伴是谁呢?是从前的那些回忆,是满山的风景,是路边的野花野草,是那些见过她青春年华、又见证她垂暮之年的一草一木。它们不会催她,不会嫌她慢。
小孙女欲言又止,最终停下手里的活,看着院墙上贴着的一张已经发黄的新闻报道。那是八年前县报写的,说陈奶奶扁担赶集三十二年,风雨无阻。标题上面贴了张照片,照片里的陈奶奶背着扁担,脸上全是泥点子,因为那天正好下雨。照片下面写着摄影记者的名字,一个年轻人,来找她要照片时,还特意给她买了五个油炸糕。
夜里,陈奶奶整理了明天要卖的东西。不多,几捆自家种的青菜,去年腌的几罐咸菜,还有几个腊鸡蛋。这些东西卖不了多少钱,一共也就几十块。但几十年来,这些”几十块”养活了她一家人。
后院的积水桶里,传来水拍打塑料的声音。大概是猫跳了进去,第五次了。上次差点把桶里的水全弄洒了。这猫也是前几年窝在他家院子里的,一开始陈奶奶不想要,现在倒是习惯了,就留下来了。叫它”黑娃”,因为通体乌黑,只有肚子上有一小块白。陈奶奶没去管它,继续摆弄着明天要带的东西。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个日历,还停留在五月,现在已经七月了。她不太在意这些,反正看不看日历太阳照样升起来,庄稼照样要去管,集市照样要去赶。
扁担靠在墙角,安静地等待着明天的远行。
陈奶奶七十六岁了,身子骨还硬朗。每个星期赶三次集,走十五里山路到县城卖东西,谁都劝不住。她的儿女早已工作成家,孙女跟着她一起生活。按理说,日子应该很宽裕了,但老习惯难改。扁担挑了四十年,像是长在了肩膀上,不挑着反而不自在。
“奶,你看,早上有雾。”小孙女拉开窗帘,窗外的确是一片白茫茫。
“不碍事。”陈奶奶把菜和咸菜都放进了筐里,然后用塑料布盖好,再两头拴紧。她从墙上取下扁担,试了试分量。
她没和小孙女多说什么就出门了。孙女远远地叮嘱:“路滑,慢点走!中午就回来,别逞强!”
陈奶奶摆摆手,像是赶苍蝇。
村口的水泥路修了两年,到现在还没完工。听说是承包商跑了,钱没了。路面上堆着沙子和水泥,走在上面沙沙作响。
前面是下坡路,陈奶奶走得小心翼翼。她的膝盖最近总是疼,尤其是下雨前。走过下坡就是一段平路,再过去就要翻一个小山坡,那是到县城的最后一道坎。
赶集的路上意外地安静。平时这个点儿,起码能碰上三五个同村的人一起走,但今天一个也没有。听广播说今天可能有暴雨,大家都不敢出门了。
怕什么?不就是雨吗?陈奶奶心里想。她见过比暴雨更可怕的事情。八十年代初那场雨,淹了半个村子,她还是扛着扁担去卖菜。那时候家里穷,不卖菜就没钱买盐,没盐孩子们就要吃白水煮菜。
路上遇到了王二叔,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面绑着一捆韭菜。
“老陈,今天还去啊?”
“嗯。”
“你也该歇歇了,这年纪还赶什么集?”
“习惯了。”
王二叔笑了笑,没再多说。他比陈奶奶小十岁,但看上去老多了。听说前段时间动了个小手术,现在不怎么挑担子了,改推自行车。自行车是他儿子结婚时买的,骑了几年就嫌慢,又买了摩托车。自行车就给了老头子。
快到山坡时,天开始下小雨。陈奶奶从筐里拿出一块旧雨布,把扁担和筐都盖上,自己却没遮。雨水打在她的脸上,然后顺着皱纹流下来,滴在已经湿透的衣襟上。
翻过山坡,县城的轮廓就出现在眼前。最显眼的是那座新建的高楼,据说有二十几层。陈奶奶没数过,在她眼里,超过五层的都是高楼。
县城的街道变了样,以前那条弯弯曲曲的老街已经拓宽,两边盖起了不少新房子。菜市场也搬了地方,从原来的露天摊位变成了有顶棚的大棚子。陈奶奶第一次进去时,都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里。是市场管理员告诉她,外地人必须租摊位,本地人可以占个角落。
她算是本地人,虽然是乡下来的。
摊位摆好了,陈奶奶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等着客人。雨越下越大,菜市场里的人却不少。都是赶着雨前买菜的。
“多少钱一捆?”一个年轻女人指着她的青菜问。
“三块。”
“贵了点。隔壁两块五。”
“那你去隔壁买。”陈奶奶说。她不爱讨价还价,价钱一口咬定不变。这么多年来,她的脾气就是这样,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年轻女人笑了笑,还是买了两捆。
“阿婆,我在那边看到你走进来的,挑着担子,很辛苦吧?”年轻女人突然问。
陈奶奶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她不喜欢和陌生人闲聊,尤其是那些一看就是外地口音的人。
“我是做纪录片的,能不能采访您一下?”年轻女人拿出手机。
“什么片子?”
“纪录片,就是拿相机拍你,然后放在电视上。”
陈奶奶皱了皱眉头:“不拍。”
年轻女人有点失望,但也没强求,付了钱就走了。
到了中午,菜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几罐咸菜和几个腊鸡蛋。陈奶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这时那个年轻女人又来了,手里拿着两个肉包子。
“给您,中午吃。”她把包子递给陈奶奶。
陈奶奶迟疑了一下,还是接过来了。她饿了,早上只吃了一碗稀饭。
“我叫林小雨,是个纪录片导演。”年轻女人说,“我想拍一部关于坚持的纪录片,您每周背着扁担走这么远的路来赶集,已经坚持了四十年,这种精神很让人敬佩。”
陈奶奶嚼着包子,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女人。她穿着一件简单的T恤,牛仔裤,头发扎成马尾,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和村里同龄的姑娘不太一样,说话有点快,眼神很亮。
“没什么好拍的。”陈奶奶说,“就是卖菜。”
“但是您已经七十多岁了,还坚持自己走路来卖菜,这很了不起。”
“习惯了,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认识的人里,比我厉害的多了去了。”
林小雨笑了:“那您介意我跟着您走一趟回家的路吗?我想看看您平时走的路是什么样的。”
陈奶奶想了想,说:“随你。”
回家的路上,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湿漉漉的山路上,地面上的水洼反射着刺眼的光。陈奶奶走在前面,林小雨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个小相机,不时地拍一些画面。
“您为什么坚持用扁担挑东西呢?现在有汽车,有摩托车,甚至可以坐公交车。”林小雨问。
陈奶奶没立即回答。她走到一块大石头前停下来,把扁担放在石头上,自己也坐了下来。
“这块石头,我每次来回都会在这儿歇一会儿。”她说,“我认识它四十年了。”
林小雨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您和这块石头是老朋友了。”
“嗯。”陈奶奶点点头,“我认识的很多人都不在了,但这块石头还在。每次我从这儿经过,它都在等我。”
“那为什么坚持用扁担呢?”
陈奶奶指了指自己的肩膀:“习惯了。这扁担挑了四十年,像是长在身上了。而且…”她突然止住了话头,看向远方。
“而且什么?”
“没什么。”陈奶奶拿起扁担,继续往前走。
林小雨没再追问,只是默默地跟着。他们翻过小山坡,走过一段平路,然后是上坡。这是回村的最后一段路。
上坡的时候,陈奶奶走得很慢,但很稳。林小雨注意到她的手紧紧握着扁担,像是在支撑自己。
“这扁担是您丈夫的吗?”林小雨突然问。
陈奶奶的脚步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往前走:“你怎么知道?”
“猜的。”林小雨说,“您看这扁担的样子,有些年头了,而且很珍惜的样子。”
陈奶奶没说话,只是走得更快了一些。
到了村口,陈奶奶停下来,转身对林小雨说:“你要拍就拍吧,别打扰我生活就行。”
林小雨点点头:“谢谢您。我能问一下,您丈夫是…”
“死了。”陈奶奶说,声音有点冷,“三十八年前,山上的石头滚下来,他推开了我。”
林小雨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扁担是他留给我的唯一东西。”陈奶奶继续说,“我用它养大了三个孩子。”
说完,她转身走向自己的家,背影有些佝偻,但很坚定。
林小雨站在原地,看着眼前这个老人的背影,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坚持。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小雨几乎每周都来村里,跟着陈奶奶一起走那条去县城的路。有时候下雨,有时候艳阳高照,她拍下了不同天气下的山路,也拍下了陈奶奶扁担上的青苔和磨损的痕迹。
村里人渐渐习惯了林小雨的存在,甚至开始和她打招呼。小孙女也不再那么抵触,偶尔还会给林小雨倒杯茶水。
“你奶奶真的很了不起。”林小雨对小孙女说。
小孙女摇摇头:“她太固执了。家里条件现在不差,不用这么辛苦的。我妈妈和叔叔们都劝过她,不听。”
“可能对她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卖菜赚钱的事情了。”林小雨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支柱。”
小孙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天,陈奶奶在菜市场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是以前经常来买她腌制品的一个老太太。
“老陈,好久不见了。”老太太说,“听说有人在拍你的纪录片?”
陈奶奶有点不好意思:“是有个年轻姑娘跟着我,说是拍什么片子。”
“了不起啊,你都成名人了。”
“瞎说什么。”陈奶奶摆摆手,但眼睛里有一丝掩饰不住的骄傲。
回家的路上,她走得格外轻松,扁担也像是轻了许多。林小雨在后面默默地拍着,没有打扰她。
冬天来临前,林小雨的纪录片完成了。她特意来村里,用投影仪在陈奶奶家的院子里放映。村里的人都来了,挤满了小院。
纪录片的名字叫《扁担人生》,讲述了陈奶奶四十年如一日赶集卖菜的故事,也讲述了那根扁担背后的故事——她丈夫的牺牲,她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那条早已烂熟于心的山路。
放映结束时,院子里鸦雀无声。然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陈奶奶坐在小板凳上,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眶有点湿润。
“奶奶,您觉得怎么样?”林小雨问。
陈奶奶看了她一眼,然后低头摆弄着手里的一块手帕。那是她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私人物品,除了那根扁担。
“挺好的。”她最后说。
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下陈奶奶、小孙女和林小雨。
“林姐姐,我奶奶的纪录片会在电视上播出吗?”小孙女问。
“会的,已经有几家电视台表示有兴趣。”林小雨说,然后转向陈奶奶,“奶奶,我还有一个消息要告诉您。县里的文化局看了这个纪录片后,决定授予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陈奶奶愣住了:“我?”
“是的。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代表着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这很珍贵。”
陈奶奶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不需要什么称号。我只是个卖菜的老太太。”
林小雨笑了:“在我眼里,您不只是卖菜的老太太,您是精神的传承者。那根扁担,承载的不只是菜篮子,还有一种精神。”
天色已晚,林小雨告别了陈奶奶和小孙女,离开了村子。
第二天早上,小孙女起床时,发现奶奶已经出门了。她有点担心,赶紧去找。
在村口的路上,她看到奶奶正背着扁担,缓缓地走着。
“奶!等等我!”小孙女跑过去。
陈奶奶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孙女:“怎么了?”
“我…我想跟您一起去赶集。”小孙女说,“我想学习如何挑担子。”
陈奶奶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她的笑容很少见,但格外温暖。
“好。”她把扁担从肩上取下来,递给孙女,“试试吧。”
小孙女接过扁担,小心翼翼地放在肩上。扁担很重,她差点没站稳。
“慢点,别急。”陈奶奶说,“刚开始都这样。慢慢就习惯了。”
阳光洒在山路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大一小,渐渐融为一体。
远处,林小雨举着相机,捕捉下了这一幕。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根扁担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那根经历了四十年风雨的扁担,承载的是一个人对爱、对生活的坚守,以及那份永不言弃的坚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像陈奶奶这样的人或许正在逐渐消失,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会永远流传下去,就像那条通往县城的山路,永远不会改变。
林小雨决定,自己的下一部纪录片,要讲述更多像陈奶奶这样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惊天动地,但却深深触动人心。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
来源:创意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