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走得多远,金华永远是你们的家乡。世界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2017年11月,首届金华发展大会向海内外金华游子发出召唤,千余人齐聚家乡,叙乡情、话发展。此后,金华发展大会成为金华人的约定。
对一个地方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一个游子的心底,家乡是永远的牵挂。每个人都期冀家乡更加美好富强,而金华人正是金华发展最坚实的力量。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视察时指出,要紧紧抓住金华籍人才较多的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不管走得多远,金华永远是你们的家乡。世界上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2017年11月,首届金华发展大会向海内外金华游子发出召唤,千余人齐聚家乡,叙乡情、话发展。此后,金华发展大会成为金华人的约定。
让我们回首勠力同心、携手同行的时光,看温暖的乡情如何化为推进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的澎湃力量。
三大朋友圈
各路英才找到娘家人
改革开放以来,至少有120万人走出金华,其中不乏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及其他各类英才。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婺商总会和华侨华人总会是金华各类英才的三大朋友圈。
金华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统计,金华籍人才中现有院士50人、高校班子领导超百人、博士教授超万人,3万名高层次人才分布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11月,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应运而生,它由金华籍人才和与金华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组成,是金华各类人才社会团体的最大共同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实体化运作,设立金华海内外人才服务中心,专职开展联络、服务工作。
人才总会成立后,全面建立县(市、区)人才联谊组织,依托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大招商招才中心和海内外引才工作站,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金华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将人才工作触角延伸到金华籍人才最集中的城市。在乡情的引燃下,人才的能量喷薄而出。人才总会成立之初发出“我为家乡做件事”活动倡议,一时掀起在外游子助力家乡发展热潮,5000多位金华籍人才回乡对接交流,提供各方面支持。
与人才总会同期成立的,还有婺商总会。作为浙江四大传统商帮之一,婺商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印记,在改革开放中亦是敢闯敢拼的弄潮儿。成立婺商总会旨在汇聚全球婺商的资源和力量,将其作为联络总部,以各地商会为桥梁,为海内外婺商密切经贸合作、加强文化交流、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服务,深化金华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合作,助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区建设。
婺商总会理事单位扎根主业、壮大自身,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牵线搭桥,助力招大引强。广大婺商还积极参加浙洽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抱团赴非洲开展交流对接,在广阔商海中抢订单、拓市场。在婺商总会引领下,“义行天下”的精神得到弘扬,不管是助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山区县跨越式发展,还是推进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都活跃着婺商的身影。
华侨华人这个重要群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2023年4月,金华华侨华人总会宣告成立。作为浙江的新侨大市,金华凭借“浙江之心”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县域经济,为华侨华人带来了更多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广大侨商也为家乡带来丰富的发展资源。华侨华人总会成立时,发布“侨力回归打造国际枢纽城 四海同心奋进现代都市区”五大工程,助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在发展的主题之下,金华各路英才的朋友圈不断充实壮大,而且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等跨界开展对话合作,天下金华人联结越来越紧密,资源越来越丰富,天地越来越宽广。
源源好项目
撑起高质量赶超发展艳阳天
金华永远是海内外金华人最坚强的后盾、最温馨的港湾、最有力的依靠,而金华人永远是家乡发展最精锐、最坚实的支撑。
家乡的召唤下,爱乡之情化为汩汩激流,汇聚成澎湃的发展之力。聚焦“港”“廊”“链”主战场,一个个项目掷地有声,有的还带来一串企业,形成一根链条,崛起一个产业。
项目云集,不仅仅缘于乡情。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项海标说:“金华的营商环境在欣旺达所有投资城市中是最好的。”
欣旺达是全球消费电池龙头企业。2020年3月以来,该集团先后在兰溪投资浙江锂威锂离子电池、浙江欣动、基膜涂覆、圆柱锂电池、源网荷储一体化和SIP系统封测等项目,总投资达175.79亿元,有力带动新能源关联企业集聚成链。目前,兰溪32个新能源关联项目聚链成势,总投资超500亿元。同时,欣旺达又在义乌落子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在浦江签约落地盈旺新能源精密结构件等3个项目,一条较为完整的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在金华长成。
在我市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上,零跑汽车是另一家重要的链主型企业。2024年,零跑汽车以销量近30万辆的亮眼成绩,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居第三,成为这一年的黑马车企之一。这些汽车均产自金华,而且整车65%以上的核心零部件由零跑自研自造。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是义乌人。2015年12月,取得大华股份创业佳绩的他,又在杭州成立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启新能源造车之旅。考虑整车制造中心选址时,他选择了家乡金华。
说起回金创业的故事,朱江明满含乡情:“这两年,零跑汽车喜事连连,得益于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尽管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但令他欣慰的是,“从项目审批到政策扶持,从人才引进到技术创新支持,市委市政府的每项举措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零跑汽车成长”。他表示,零跑汽车将争取达到年产百万辆规模,以整车制造带动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让金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50岁那年,在外事业有成的浦江人陈必寿响应国家号召,大胆创业,创立上海三思,致力于LED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凭着一颗匠心和“铁杵磨成针”的精神,该公司从“注册资金16万元,只有20多名员工”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大公司,“三思之光”照亮世界。
因为对家乡的感情,这束光照进浦江。陈必寿将三思旗下的照明生产线全部转移到浦江。依托上海三思强大的科研力量,浦江三思产能和销售规模稳步扩大,有效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目前,浦江三思已建成2座陶瓷隧道窑、7条陶瓷生产线、4条LED球泡灯生产线、多条路灯和隧道灯生产线,具有年产2000万套灯具的产能,逐步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大型LED生产基地。
舒泰科技的浙江卫生健康产业园项目,深圳市东阳光的铝电解电容器、冬虫夏草干鲜草及深加工等项目,联信康公司的触屏显示件项目,北京猫眼文旅公司的浙中影创城项目,赛默制药的百诚医药产业化平台项目……各县(市、区)也纷纷搭建起发展大会平台,发挥在外金华人力量,推动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助力家乡发展。
与此同时,植根金华本地的企业家和各路人才,也在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砥砺奋斗,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从变局中发现各种新机遇,或节节生长、或开辟新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着城市发展的车轮。还有不少外地客商和建设者,被这座城市吸引,来到金华、爱上金华、扎根金华,成为新金华人。
一股股力量攥指成拳,打开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局面。每一股推动发展的力量都需要珍视,每一个努力前行的金华人都值得致敬。
人人做桥梁
为家乡发展链接好资源
赶超发展的金华,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资源。优秀的在外金华人以不懈努力取得累累成就,也积累了报效桑梓的智慧和力量。
去年8月17日,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战略研修班在市委党校开班。授课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以及德国工程院院士赫尔佐格团队成员,他们在各自领域均有不菲成就。专家们提出“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八大战略”,国际化的视野、高远的站位,令研修班300多名学员深受启发、眼界大开。
作为金华人,吴志强一直关注家乡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他引荐这批德国专家作高参,并与我市签署合作协议。研修班上抛出的“八大战略”,是其前期深度调研、集体备课的成果,专为金华量身定制。
在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引领下,广大金华籍人才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引项目方面,联动北上深杭四大驻外招商引才总部,促成金华籍人才直接投资或牵引带回人才项目260余个。引技术方面,聚焦金华企业转型需求,牵引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名校的718个专家团队参与“揭榜挂帅”,累计解决技术难题551项,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亿元。引人才方面,配合推行百场“硕博人才金华行”等活动,靶向招引紧缺急需人才,发动金华籍人才担任十条重点产业链智库专家,助推我市连续6年新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百名、硕博士超5000名,新增青年大学生、技术技能人才均超10万名。
在外打拼的婺商及各地的金华商会,搭建起金华与外界精准对接的便捷桥梁。从婺城区白龙桥镇走出去的童星桦,到深圳创业已经30多年,如今名下有多家企业,并担任深圳市金华商会会长。企业事务再忙,他也不忘家乡的事。他先后组织50多批粤港澳地区的企业家到金华考察,协助我市引进几十个项目,投资额数百亿元。
广大华侨华人积极投身“活力金华·侨助开放”五大行动,助力金华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赶超发展。以侨引资,聘任24个国家的30位侨商侨领为“侨助开放·金华海外使者”,助力招引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以侨聚侨,助力推进中国(义乌)世界侨商创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招引220余家侨商企业入驻世界侨商大厦,带动链接供货商3000余家,年进出口额超“双百亿”。以侨搭桥,在五大洲举办小商品、小五金境外自办展20多场,组织境外参展团组120余个,牵线横店影视城等影视企业海外合作,推动金华品牌出海。他们还积极开展侨界交流联谊,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推介金华文化、讲述金华故事、传播金华文化。
金华人常对在外游子说“常回家看看”。正是在频繁的交流互动和在家乡的走访观察中,很多人不禁思考,家乡需要什么,我能做些什么,于是各种合作从可能成为现实。
满怀桑梓情
我为家乡父老做件事
天南海北的金华人,是有情有义的金华人。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自家箱子里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的黄土;他与众不同的学术观点、研究角度,以及自己取得的各项成就,均源于17年的金华乡村生活。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姚献平在很艰难的时候,仍会想起上世纪永康老家修水库的场景。他觉得做科研也要有金华人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对故土的记忆和感情是抹不去的,“我为家乡做件事”成为在外金华人的朴素愿望和自发行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龚晓南是金华开发区罗埠镇山下龚村人。当年求学条件艰苦,除了父母省吃俭用外,还得到不少亲友的帮助。这让他感念至今,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想着为家乡做点事。这些年,除了以科学家身份服务金华发展,他还对金华学子尤其关爱。他设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龚晓南教育基金,专门下设“金华一中启杰优秀学生奖”,用于奖励金华一中的小校友们。
在金华籍人才中,有的为金华发展咨政建言,结合自身经历和金华实际,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为金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有的回乡开展义诊活动,在外大名鼎鼎的医疗专家深入村社为家乡人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或亲自操刀手术,让家乡父老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有的利用专业特长传经送宝,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特色产业发展讲座等活动;还有人为了家乡学子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请来省内30余所高校的专家和老师。
发展永无止境,乡情恒久绵长。我们期待,天下金华人携起手来,让金华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来源:金华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