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崔寒柏在2025年3月的抖音直播中提到,自己曾批评包括孙晓云在内的“一大批书法人”,认为他们“被传统捆住手脚”,未能实现突破性创新。这种批评的核心在于“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孙晓云代表的“守正创新”路线强调在经典框架内探索,而崔寒柏主张“回归书写本质,突破形式束
崔寒柏在2025年3月的抖音直播中提到,自己曾批评包括孙晓云在内的“一大批书法人”,认为他们“被传统捆住手脚”,未能实现突破性创新。这种批评的核心在于“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孙晓云代表的“守正创新”路线强调在经典框架内探索,而崔寒柏主张“回归书写本质,突破形式束缚”。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言论始终围绕书法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功能展开。在2025年1月接受《瞭望》专访时,她强调书法应“尊崇汉字之美,守护文化之魂”,并通过《中国赋》《中华匠心》等作品传递“守正创新”的理念。这种表述与崔寒柏所倡导的“自然书写”形成对比,但孙晓云从未直接提及崔寒柏或其批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孙晓云在多个场合强调“书法不是纯艺术”,认为其本质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这一立场可能间接回应了崔寒柏对“匠气过重”的批评——她将书法视为文化载体而非个性表达工具,因此更注重技法的严谨性和经典文本的传承。例如,她耗时一个月书写三万余字的《中华匠心》,正是通过“精致、精微、精到”的笔法再现古代工匠精神。
面对崔寒柏的批评引发了书法界的广泛讨论,但多数评论倾向于“学术争鸣”而非人身攻击。例如,有观点认为崔寒柏的批评“尖锐但不失建设性”,而孙晓云的沉默可能是“以作品回应争议”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孙晓云的作品在市场和学术界仍保持较高认可度,其《书法有法》累计重印三十余次,被译为40余种语言,这与崔寒柏的“自然书写”理念形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第三方评论也指出,两人的争议反映了当代书法界的“代际差异”。孙晓云作为传统帖学的集大成者,其创作路径更符合主流审美;而崔寒柏等“创新派”则试图打破既有范式,这种碰撞对书法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鲶鱼效应”。
崔寒柏的批评与孙晓云的沉默,共同构成了当代书法界的“对话空间”。双方的分歧促使书家反思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避免陷入“技法至上”或“盲目求新”的误区。孙晓云的“精致”与崔寒柏的“自然”,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多元的审美选择。争议本身成为书法文化的传播契机,例如崔寒柏的抖音直播吸引大量关注,间接提升了书法的公众认知度。
未来,随着孙晓云继续推动书法教育和文化普及,以及崔寒柏在“自然书写”领域的探索,两人的理念差异可能进一步凸显。但正如孙晓云所说,“书法需要百家争鸣”,这种良性互动或将成为中国书法走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动力。
来源:让小舟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