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在美国市场引发的抢购潮成为全球潮玩行业的焦点。从纽约法拉盛门店排队混乱到美国版APP登顶App Store购物榜,再到二手市场Labubu毛绒玩具价格暴跌,这一系列现象折射出中国潮玩品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4月,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在美国市场引发的抢购潮成为全球潮玩行业的焦点。从纽约法拉盛门店排队混乱到美国版APP登顶App Store购物榜,再到二手市场Labubu毛绒玩具价格暴跌,这一系列现象折射出中国潮玩品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这场“反向文化输出”的背后,是文化符号的跨语境重构、供应链的全球化博弈,以及中国消费品牌对海外市场的深度试探。
一、现象:从“小众圈层”到“主流破圈”的突围
数据与现象
泡泡玛特美国版APP在2025年4月25日冲顶App Store购物榜,但DAU仅5-10万,用户以亚裔和潮玩爱好者为主,尚未形成主流影响力。
线下门店中,Labubu等热门IP长期断货,纽约Tangram门店因排队混乱、货架空置被消费者吐槽“饥饿营销”。
二手市场Labubu价格暴跌,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公司补货策略导致供应量激增,而非需求减少。
文化符号的跨语境重构
Labubu在泰国市场的成功为美国市场提供了参考。2024年,Labubu以“神奇泰国体验官”身份亮相,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和本地化产品设计,迅速成为中泰文化互动的符号。而在美国,泡泡玛特尝试将Labubu与《国家宝藏》等IP结合,但尚未完全突破亚裔圈层。这种文化符号的“在地化”能力,成为潮玩品牌能否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
二、原因:全球化战略下的“精准卡位”
供应链的“滞后性”与“灵活性”博弈
泡泡玛特采用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但海外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2025年,公司计划将越南合作工厂生产占比提升至10%,并布局北美仓储,但短期内仍依赖空运补货,导致成本高企。
热门IP的“轻度短缺”策略(满足70-80%实际需求)曾被用于维持热度,但2024年持续缺货迫使公司调整策略,加大补货力度。这一策略虽改善了消费者体验,但也导致二手市场价格崩盘。
IP运营的“长尾效应”与“爆款逻辑”
泡泡玛特通过“艺术家IP+授权IP”双轮驱动,构建了IP全链路运营体系。截至2024年,旗下拥有73个艺术家IP,头部IP如Molly、Dimoo、Labubu贡献了超60%营收。
Labubu的爆火得益于其“强延展性”和“高辨识度”。设计师通过图库资源储备和快速迭代能力,将IP生命周期从传统潮玩的1-2年延长至5年以上。
渠道的“线上突围”与“线下体验”失衡
美国市场依赖线上销售和快闪活动,线下门店生产力虽从2023年的200万元/店提升至2024年的250-300万元/店,但与日本IP(如Sanrio、Pokemon Center)的零售布局仍有差距。
门店排队混乱、货架空置等问题暴露了泡泡玛特在海外线下运营中的短板。相比之下,名创优品通过7000家全球门店为TOPTOY出海提供资源,而泡泡玛特需从零开始搭建本地化团队。
三、挑战:全球化进程中的“三重门槛”
文化差异与本地化困境
泡泡玛特在泰国通过与本地KOL合作、推出限定款产品实现“破圈”,但在美国市场仍面临文化符号的“解码”难题。例如,Labubu在美国消费者眼中可能仅是“可爱玩偶”,而非具有文化深度的IP。
假货问题进一步损害品牌信任。有消费者在马来西亚购买到验证码被提前验证的假Labubu,而泡泡玛特海外售后体系的缺失,导致消费者维权无门。
供应链的“规模效应”与“品质控制”矛盾
越南工厂的布局虽缓解了生产压力,但不同工厂的质量差异导致消费者投诉。例如,部分消费者反映海外购买的Labubu存在瑕疵,而国内和海外客服均不受理。
空运补货策略虽能快速响应需求,但高昂的物流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业务毛利率低于国内市场,规模化盈利仍是难题。
竞争加剧与市场饱和风险
中国潮玩品牌加速出海,TOPTOY、52TOYS等通过与名创优品、渠道合作快速扩张。例如,52TOYS提出“海外百店计划”,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
美国本土潮玩品牌Funko、Kidrobot等占据先发优势,而迪士尼、环球等IP巨头通过授权合作挤压新品牌空间。泡泡玛特需在IP独特性、渠道覆盖和用户粘性上建立壁垒。
四、思考:从“卖盲盒”到“造生态”的转型
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出海”
泡泡玛特需将Labubu等IP从“商品”升级为“文化符号”。例如,通过与好莱坞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动画、游戏,或与博物馆联名推出高端收藏品,提升IP的文化附加值。
借鉴迪士尼模式,构建“IP+内容+体验”生态。泡泡玛特已在筹备主题乐园和数字娱乐业务,但需解决IP内容稀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竞争”
供应链层面,需加快海外仓储和本地化生产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响应速度。例如,在北美建立区域中心仓,实现“一盘货供多国”。
渠道层面,需平衡线上与线下资源。例如,通过快闪店测试市场反应,再逐步开设旗舰店;同时优化APP用户体验,提升DAU和留存率。
从“短期爆款”到“长期价值”
降低对单一IP的依赖,通过孵化新IP和拓展品类(如积木、饰品)分散风险。例如,泡泡玛特推出的“Pop Blocks”积木系列在东南亚市场反响良好,可复制至美国市场。
提升用户复购率。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会员复购率降至43.9%,需通过分层会员制度、私域流量运营等方式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潮玩经济的“全球化下半场”
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的断货现象,既是全球化战略的成功,也是转型阵痛的体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IP”,中国消费品牌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潮玩市场的规则。然而,文化差异、供应链瓶颈和竞争加剧三重挑战,要求泡泡玛特从“卖盲盒”的轻资产模式转向“造生态”的重资产运营。未来,谁能将IP价值从“商品溢价”升级为“文化认同”,谁就能在全球潮玩经济的下半场中占据先机。
来源:撑船渡海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