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几天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拉姆(Pahalgam)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26名无辜游客丧生,瞬间点燃了印度国内的愤怒情绪。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邻国巴基斯坦,指责其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关闭主要陆上
就在几天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拉姆(Pahalgam)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26名无辜游客丧生,瞬间点燃了印度国内的愤怒情绪。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邻国巴基斯坦,指责其支持“跨境恐怖主义”,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关闭主要陆上边境口岸、驱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员,甚至连印度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都开到了巴基斯坦附近的阿拉伯海,摆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关闭了对印度航空公司的领空,054A型护卫舰整装待发,甚至计划在印度洋进行导弹试射,释放出毫不妥协的信号。更引人注目的是,国际力量的介入让局势更加复杂——美国和以色列似乎站在印度一边,一架以色列运输机满载武器降落在印度机场,而巴基斯坦背后则有沙特等中东国家的支持。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哈瓦贾·阿西夫警告,这场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为全面战争。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态势,为何说巴基斯坦不得不应战?这场对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缘博弈?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深入剖析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
首先,得从帕哈拉姆恐袭这根导火索说起。这场发生在2025年4月22日的袭击,堪称近年来印控克什米尔最严重的平民攻击事件。武装分子在风景如画的贝萨兰谷(Baisaran Valley)向游客开火,26人当场丧生,多数为印度教徒。袭击发生后,一个名为“克什米尔抵抗”(The Resistance Front)的组织最初在X平台上宣称负责,但随后又发帖否认,称之前的声明是“网络入侵”所致。据印度安全机构分析,这个组织是巴基斯坦激进团体“拉什卡尔-塔伊巴”(Lashkar-e-Taiba)的分支,长期受巴基斯坦军方支持。
然而,巴基斯坦政府第一时间否认任何关联,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甚至呼吁进行“中立、透明的调查”。客观来说,恐袭在印巴两国并不罕见。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俾路支解放军”就多次策划针对军警的袭击,巴方甚至指控这些组织得到印度政府的资助。比如,2024年10月,俾路支省一处军营遇袭,造成7名士兵死亡,巴基斯坦军方公开表示有证据指向印度情报机构。尽管如此,巴基斯坦并未因此对印度发出战争威胁。
反观印度,这次的反应却格外激烈。袭击发生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誓言要追捕凶手“到天涯海角”,并将事件直接定性为“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印度外交部迅速宣布一系列报复措施:暂停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关闭瓦格赫边境口岸、驱逐巴基斯坦外交人员、暂停对巴基斯坦公民的签证服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已部署到阿拉伯海,靠近巴基斯坦海岸,同时印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路透社报道称,印度军方认为此次袭击的幕后黑手来自巴基斯坦,甚至有两名袭击者是巴基斯坦公民。 然而,至今没有任何确凿证据支持这一指控。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直言:“印度的言论正在升级,我们的军方已向政府通报了印度可能发动攻击的可能性。”
这不禁让人怀疑,印度到底是真心反恐,还是借机生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克什米尔这个老大难问题上。克什米尔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一直是两国冲突的焦点。英国殖民者在撤离时故意留下模糊的边界线,导致这片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称对整个克什米尔拥有主权,但实际上各自控制一部分,中间以“控制线”(Line of Control)分隔。
过去几十年,双方因克什米尔问题打了两次全面战争,至今仍冲突不断。印度尤其对克什米尔抱有执念。2019年,莫迪政府废除了宪法第370条款,取消了印控克什米尔的特殊自治地位,直接将其并入中央管辖。这一举动引发了巴基斯坦的强烈抗议,也让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
更值得玩味的是,印度近年来一直在国际舞台上试图“合法化”对克什米尔的控制。2023年,印度作为G20轮值主席国,执意在印控克什米尔举办部分会议,试图通过国际活动变相让与会国承认其主权。然而,这一小聪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明确拒绝参会,理由是反对在印巴争议地区举办国际会议。
这让印度在国际社会丢尽了面子,也暴露了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急功近利。如今,帕哈拉姆恐袭给了印度一个“完美”的借口。印度不仅可以通过军事施压削弱巴控制克什米尔,还能借机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莫迪政府的强硬形象。毕竟,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BJP)一直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强硬对巴政策往往能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
如果说印度的动机是“来者不善”,那么巴基斯坦为何不得不应战?答案其实很直白:印度这次玩得太绝,触碰了巴基斯坦的命脉——水资源。《印度河水条约》是1960年由世界银行促成的水资源分配协议,规定印度控制三条东侧河流(拉维河、比斯河、萨特莱杰河),巴基斯坦控制三条西侧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陈纳布河)。
这三条西侧河流为巴基斯坦提供了80%的农业用水和近60%的电力,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路透社报道称,印度于2025年4月27日宣布暂停该条约,声称除非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逆转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否则条约将无限期中止。 这一决定对巴基斯坦的打击堪称致命。巴基斯坦农民霍姆拉·塔库尔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如果他们停水,整个国家都会变成塔尔沙漠,我们会饿死。”
水资源对巴基斯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巴基斯坦农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3%,雇佣了全国40%以上的劳动力,而印度河及其支流灌溉了全国80%的农田。如果印度真的截断水流,巴基斯坦将面临粮食危机、电力短缺,甚至社会动荡。更要命的是,印度并非第一次拿水资源做文章。2016年和2019年,印度都曾威胁要暂停《印度河水条约》,但最终在国际压力下不了了之。这一次,印度似乎铁了心要“动真格”。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称,截断水流是“战争行为”,并表示条约有国际担保人支持,印度单方面中止是违法的。
面对这样的威胁,巴基斯坦还能忍吗?显然不能。巴基斯坦的战略逻辑向来是“以硬对硬”。历史上,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从不示弱,哪怕实力稍逊,也要针锋相对。比如,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巴基斯坦在高海拔地区与印度交战,尽管最终撤军,但其强硬态度让印度不敢轻举妄动。这次,巴基斯坦的应对同样毫不含糊。
路透社报道称,巴基斯坦已关闭对印度航空公司的领空,导致印度航空公司每周800多个国际航班受到影响,部分航班不得不绕道欧洲或中东,增加燃油成本。 海军方面,巴基斯坦从我国购买的054A型护卫舰已进入战备状态,计划在印度洋进行导弹试射,直接回应印度航母的挑衅。 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明确表示,如果生存受到威胁,其核武库不是摆设。阿西夫在接受《印度斯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只有在生存受到直接威胁时才会使用核武器。”
说到核武器,这可是印巴冲突中最让人揪心的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核国家,分别拥有约160枚和130枚核弹头。巴基斯坦的“全谱威慑”战略强调使用战术核武器应对常规威胁,而印度的“冷启动”战略则旨在通过快速常规打击抢占先机。 双方核武库的存在让任何大规模冲突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印度真的发动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在常规战失利的情况下,会不会铤而走险?反过来,如果巴基斯坦率先使用战术核武器,印度又会如何报复?这种“核边缘”博弈让整个南亚地区的局势如履薄冰。
除了水资源和核威胁,巴基斯坦还有另一层不得不战的理由——国内政治压力。巴基斯坦经济近年来深陷困境,通货膨胀率高达23%,外债负担沉重,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如果政府在面对印度挑衅时显得软弱,势必会进一步丧失民心。谢里夫政府深知这一点,因此必须展现强硬姿态,以维护国内稳定。更何况,巴基斯坦军方在国内政治中影响力巨大,任何“示弱”的决定都可能引发军方的反弹。阿西夫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甚至放出狠话:“如果印度在我们城市实施恐怖主义,我们将以牙还牙,让他们付出代价。” 这种强硬表态显然是为了安抚国内鹰派,同时向印度传递信号:巴基斯坦绝不退让。
那么,巴基斯坦要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文章标题提到的“拔三颗钉子”或许给出了答案。这“三颗钉子”可以理解为印度、以色列以及活跃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如“俾路支解放军”)。首先,印度是直接对手,巴基斯坦需要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遏制其攻势。
除了部署054A护卫舰和进行导弹试射,巴基斯坦还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路透社报道称,巴基斯坦军方已击毙71名试图从阿富汗边境潜入的激进分子,显示出其对边境安全的重视。 其次,以色列作为印度的军事盟友,为印度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无人机和导弹系统。巴基斯坦需要通过外交努力,联合中东国家对以色列施压,削弱其对印度的支持。最后,“俾路支解放军”等恐怖组织是巴基斯坦的内部威胁。巴基斯坦军方近年来加大了对这些组织的打击力度,2025年4月27日,巴基斯坦在北瓦济里斯坦地区的一次行动中击毙了54名“巴基斯坦塔利班”成员,展现了其反恐决心。
说到外援,巴基斯坦并非孤军奋战。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东国家在宗教和战略上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沙特不仅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经济援助国,还在核技术领域与巴基斯坦有合作传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2025年4月28日明确表示,希望印巴双方降温,并呼吁通过外交解决争端。 此外,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谊”也是一大助力。
巴基斯坦的054A护卫舰、JF-17战斗机等装备都来自我国,显示出两国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外交上一直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2025年4月27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巴基斯坦外长达尔的通话中表示,我国支持对帕哈拉姆恐袭进行公正调查,并希望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
反观印度,其“靠山”似乎更加强大。美国和以色列的公开支持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底气十足。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华盛顿正与印巴双方保持联系,敦促双方寻求“负责任的解决方案”。 然而,前美国国务院官员内德·普莱斯警告,如果特朗普政府无条件支持印度,可能会让新德里更加大胆,从而加剧冲突。 以色列的武器支持则更为直接。一架以色列运输机于2025年4月26日降落在印度机场,据信装载了美制武器装备。 此外,印度还在积极拉拢其他西方国家,试图在国际社会孤立巴基斯坦。比如,英国外交大臣在与巴基斯坦外长的通话中也强调了“降温”的必要性。
然而,国际社会的态度并非一边倒。伊朗已提出愿意调解印巴冲突,沙特阿拉伯也在努力防止局势升级。 更重要的是,克什米尔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都可能适得其反。正如南亚问题专家拉赫贾所言:“克什米尔人民的声音被边境的军事炫耀所淹没。” 无论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最终受害的还是克什米尔的普通民众。过去一周,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拘留了1500人,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而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村民们虽然对边境交火习以为常,但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消退。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何说巴基斯坦不得不应战?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晰。印度不仅借恐袭事件大做文章,试图吞并巴控克什米尔,还通过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威胁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这种“赶尽杀绝”的做法,逼得巴基斯坦别无选择,只能迎战。巴基斯坦的回应既是出于自卫,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内稳定。然而,这场冲突的危险性远超以往。两个核国家的对峙,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毁灭性后果。正如《卫报》所言:“最坏的情况无法完全排除,取决于印度可能的打击性质、巴基斯坦的回应,以及误判的风险。”
在这场危机中,国际社会的角色至关重要。美国虽然口头上呼吁“负责任的解决方案”,但其偏向印度的立场可能让局势更加复杂。我国和俄罗斯等国的中立态度,或许是防止冲突升级的关键。巴基斯坦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说得好:“印巴是邻居,邻里关系无法改变。最终,决定两国未来的将是对话,而不是军事解决方案。” 希望双方能冷静下来,回到谈判桌前,别让克什米尔的悲剧再次上演。
信息来源:
路透社(Reuters),2025年4月28日,https://www.reuters.com
《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2025年4月28日,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
《卫报》(The Guardian),2025年4月27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
《印度快报》(The Indian Express),2025年4月27日,https://indianexpress.com
《泰晤士报》(Times of India),2025年4月27日,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
新华社(Xinhua),2025年4月27日,http://www.xinhuanet.com
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www.stats.gov.cn
来源:历史侦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