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中叶,中国刚从战乱中站稳脚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几乎从零开始。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连一个现代化工厂的设备都难以支撑。农业靠天吃饭,农民用木犁耕地,粮食产量低,很多人吃不饱。
20世纪中叶,中国刚从战乱中站稳脚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几乎从零开始。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连一个现代化工厂的设备都难以支撑。农业靠天吃饭,农民用木犁耕地,粮食产量低,很多人吃不饱。
城市里,上海的码头堆满破旧货物,港口冷清,鲜有外轮停靠。国际上,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外交场合中,中国代表常被孤立,贸易渠道几乎被掐断。
195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东北成为工业重心,沈阳的机床厂靠苏联援建的设备运转,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和卡车。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产品粗糙。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留下未完工的工厂和散乱的图纸。
全国经济陷入停滞,1978年,中国的GDP仅3679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经济比重不到2%。城市居民靠粮票买米,农村家庭连电灯都少见,生活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1978年,领导人认识到,闭关锁国没有出路,必须融入世界。深圳从一个渔村被选为经济特区,首批外资企业试探进入。1980年,香港商人带着合同来到广州,宾馆里谈判气氛热烈。
沿海城市逐渐活跃,宁波港的起重机开始昼夜运转,卸下进口设备。外资流入,工厂冒出浓烟,工人们放下渔网,穿上工作服,走上流水线。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国的经济开始松绑。
美国的支持在经济开放中起到关键作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次年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可以以较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1980年代,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开始繁忙,纺织品、玩具和鞋类产品装船运往洛杉矶。
1990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620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占了很大比例。美国市场的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外汇,也带动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
1980年代末,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等公司进入中国,在广东和上海建厂。东莞的工厂里,流水线工人组装电脑和家电,旁边是美国工程师调试设备。1990年代,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采购中国商品,中国的制造能力迅速提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支持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出口额在2006年突破9690亿美元,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技术与教育交流是美国贡献的另一大亮点。1980年代,数千名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工程、计算机和金融。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的斯坦福大学,迎来了第一批中国面孔。
他们毕业后,许多人回国,加入华为、中兴等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研发能力。1990年,赴美留学生人数突破3万,2000年累计超过10万。这些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注入了活力。通用电气和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也带来了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
日本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0年代,日本企业看中中国的市场潜力,松下、丰田和索尼纷纷投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业园区里,日本资金建起现代化工厂。
1985年,日本援建的上海宝钢二期工程开工,技术人员指导中国工人操作高炉,钢产量大幅提升,为建筑和制造业提供了基础。1990年代,日本的ODA贷款支持了京九铁路建设,铁路连接南北,货物运输效率翻倍。
1980年代,广州的汽车厂引入丰田的生产线,工人学习精益生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深圳的电子厂模仿日本的“5S”管理法,生产线整洁有序。1990年代,日本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进入中国,机械制造水平大幅提高。
东芝和日立的技术授权,帮助中国生产出第一批彩电和空调。日本的经验还影响了管理文化,企业开始强调团队协作和持续改进。
乌克兰的贡献最为意外,也最为关键。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经济陷入困境,军工企业停摆。1992年,中国抓住机会,与乌克兰展开合作。尼古拉耶夫船厂的“瓦良格”号航母尚未完工,锈迹斑斑,中国以2000万美元将其购入。
2002年,经过改装,这艘航母成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填补了海军的空白。乌克兰的技术支持,让中国在航母设计和建造上迈出第一步。
乌克兰的军工技术还延伸到其他领域。1990年代中期,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为中国运-20运输机提供了技术咨询,分享了大型飞机的气动布局和材料工艺。西安的工厂里,工程师们根据乌克兰的图纸调整设计,运-20在2016年服役,成为中国空军的支柱。
乌克兰还转让了巡航导弹和燃气轮机技术,北京的研究所里,研发人员分析苏联时代的导弹样本,开发出国产型号。这些技术让中国国防工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
乌克兰的贡献离不开其特殊背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军工资产,但缺乏资金维护。基辅的工厂停产,技术人员流失。中国提供了市场和资金,乌克兰则输出技术。
1990年代末,双方签署多项协议,乌克兰工程师频繁访问中国,带来了火箭发动机和雷达系统的设计经验。这些合作不仅加速了中国军工的发展,也为乌克兰经济注入了一丝活力。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腾飞进入快车道。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额迅速攀升,2006年达到9690亿美元,2010年超过1.5万亿美元。深圳的港口堆满集装箱,货轮川流不息。制造业的崛起带动了城市化,上海浦东从一片农田变成摩天大楼的森林。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面貌,国家体育场的开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2010年,中国GDP达到5.88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列车时速300公里,连接了两大经济中心。2020年,全国高铁里程达到3.79万公里,覆盖98%的地级市。贵州的山区,FAST射电望远镜建成,500米口径的天线捕捉宇宙信号。能源领域,四川的水电站和内蒙古的风电场并网发电,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30%。三峡大坝的发电机组昼夜运转,为长三角提供电力。
科技进步同样亮眼。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土壤样本,海南文昌发射场的控制室里,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2020年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
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深圳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测试基站设备。2023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前列。
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投资建设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项目。2020年,RCEP协议签署,15个亚太国家形成全球最大自贸区,广州的贸易洽谈会签约额屡创新高。
外交舞台上,中国更加主动。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吸引全球关注,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现了绿色办赛理念。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2020年向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运送抗疫物资,上海机场的货机满载口罩起飞。
但是挑战也如影随形。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开始加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涉及手机、电脑等产品。2020年,双方在科技领域竞争加剧,华为面临芯片供应限制。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中国率先控制疫情,但经济受到短期影响。武汉的工厂停工,港口物流放缓,中小企业面临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的崛起势头未减。2020年,GDP突破14.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接近17%。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的山区建起新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国防实力稳步提升,2023年,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青岛军港的船坞里,工人们完成最后调试。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202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超过4000万,医保覆盖率达95%。北京的长安街,电子屏播放着科技成就,市民驻足观看。
这一路的成就,离不开美国、日本和乌克兰的助力。美国提供了市场和教育资源,日本贡献了工业技术和资金,乌克兰则在军工领域填补了关键空白。尤其是乌克兰的角色,出乎意料却至关重要。中国的崛起,既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与这三个国家的支持密不可分。
来源:Cool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