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工厂的生产线已经停了,现在车间里只剩下维修设备的工人。"4 月 27 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日产员工向记者透露,这个曾承载日产电动化转型厚望的工厂,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据权威消息,日产计划在 2026 财年内关停武汉工厂整车生产业务,设计年产能 30
"武汉工厂的生产线已经停了,现在车间里只剩下维修设备的工人。"4 月 27 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日产员工向记者透露,这个曾承载日产电动化转型厚望的工厂,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据权威消息,日产计划在 2026 财年内关停武汉工厂整车生产业务,设计年产能 30 万辆的现代化工厂,实际开工率已跌破 10%。
"我们现在就像在开一辆刹车失灵的车。" 日产经销商老张指着展厅里积灰的 Ariya 电动车无奈苦笑。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 SUV,2023 年销量不足 4000 辆,连隔壁比亚迪宋 PLUS 单月销量的零头都不到。更致命的是,燃油主力车型奇骏因三缸发动机争议,销量较换代前暴跌 70%,武汉工厂两大核心产品同时哑火。
数据显示,日产中国 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 27.47%,在华市场份额已跌破 5%。当比亚迪、吉利等本土品牌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60% 时,日产在华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 15%,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我们不是没有技术,e-POWER 混动系统在日本卖得很好,但引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太慢了。"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日产全固态电池计划要到 2028 年才能量产,而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已经装车交付。
武汉经开区 "中国车谷" 的光环正在褪色。这个聚集了 1200 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业高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日产配套座椅的某企业负责人透露,武汉工厂停工后,他们每月损失订单超 2000 万元,"现在只能靠给岚图代工维持生计,但代工利润只有原厂的三分之一。"
更严峻的是,武汉工厂曾为岚图知音车型代工,但岚图已通过自有工厂实现 118 秒下线一台车的产能效率,代工合作随时可能终止。这种 "断供" 风险像多米诺骨牌般传导:仙桃摩擦 1 号制动科技等专精特新企业,正被迫将出口业务转向东南亚,而转移成本高达年利润的 20%。
"早上路过工厂,看到好多员工抱着纸箱往外走。" 武汉经开区居民李女士的朋友圈,记录着这场正在发生的就业危机。武汉工厂 500 名正式员工面临转岗或裁员,而受影响的远不止这些直接从业者 —— 周边餐馆老板王师傅发现,工厂停工后,午餐外卖订单减少了 60%,"以前每天能送 200 份,现在连 80 份都不到。"
地方财政同样承压。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贡献了全区 40% 的税收,工厂停工预计每年减少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超 5000 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信心:某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原本计划落户武汉,如今却转向合肥,"他们担心武汉的汽车产业链稳定性。"
面对危机,武汉经开区正在打出 "组合拳"。一方面,通过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帮助零部件企业对接比亚迪、吉利等新客户,已有 37 家企业成功转型;另一方面,将武汉工厂改造为出口专用基地,重点生产插混皮卡 Frontier Pro PHEV,借助东风集团海外渠道打开东南亚市场。
政策层面,武汉出台 "软件十条" 扶持政策,对智能汽车软件企业最高奖励 5 亿元,并计划到 2025 年实现汽车软件和芯片产业营收 570 亿元。这种 "换道超车" 策略已初见成效:路特斯武汉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出口整车占比提升至 70%,而岚图汽车月产能突破 1 万辆,交付周期缩短至 5 天。
武汉工厂停工,既是日产在华战略收缩的缩影,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晴雨表。当传统合资品牌遭遇本土新势力的降维打击,当燃油车时代的辉煌逐渐褪色,这场危机正在倒逼产业升级。武汉经开区的转型实践证明,只要抓住新能源出口、智能网联技术落地等窗口期,完全可以将停工危机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正如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所言:"真正的考验不是工厂是否停工,而是能否在废墟上重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本文部分信息源自权威媒体及行业调研,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27 日)
来源:向阳生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