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间谍?莫要“一刀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13:30 2

摘要:近期,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明星企业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内部股东大会上抛出“绝不用海归派,因为海归里有间谍”的绝对化言论。被网络曝光后,将把本该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自主考量,随着“间谍嫌疑”与“身份歧视”的舆论发酵,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于身份信任的争鸣。

近期,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明星企业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内部股东大会上抛出“绝不用海归派,因为海归里有间谍”的绝对化言论。被网络曝光后,将把本该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自主考量,随着“间谍嫌疑”与“身份歧视”的舆论发酵,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于身份信任的争鸣。

网络图片

创伤记忆与公共表达的失衡

董女士为何会如此义愤填膺地抛出“一刀切”言论呢?其心理动因或与格力集团遭遇的系列技术泄密事件密切相关:2020年子公司智能装备公司数控机床核心技术失窃案、2023年热管理参数泄露事件以及同年压缩机技术外泄风波,三起泄密事件让格力损失惨重,并且涉事人员均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在遭受了海归派“暴击”的切肤之痛后,最终导致董女士得出“海归靠不住”的结论,并将企业个体案件经验上升为海归派的“群体审判”,形成了对海外背景人才的整体排斥逻辑。这样一想此番言论也有基于格力自身的站位与角度。

然而公众人物言论责任的界定维度,社会共识早已在毕福剑私宴视频事件、俞敏洪性别歧视风波等典型案例中得以确立——话语影响力须与责任担当形成正比关系。董女士作为头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等七项国家级荣誉的公众人物,虽是在内部会议上表达的自身企业人才战略,但是带有群体指向性的论断已超越商业决策范畴,会形成显著的舆论导向效应。这种“心直口快”为表征的个人言论,其破坏性会突破企业经营层面,而走向社会层次。若被间谍势力借机操弄舆论、激化群体割裂,煽动群体对立,向价值观念领域渗透,更将诱发深层次的公共治理危机。

被误伤的海归脊梁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海归人才的贡献犹如星河璀璨,近代中国科技史更是一部海归报国史。1872年,清政府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学成归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用“人字形铁路”打破外国专家断言;李四光放弃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职,创立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发现大庆油田;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挠带回“两弹一星”的核心技术……这些改写国家命运的伟人,都是在充满歧视与仇恨的海外环境中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每一位身上都贴着“海归派”。即便在当下,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等领军人物,同样以海外所学助力中国科技突围。这些改写国家命运的海归派,绝不该被拖入统一称为需要防范的“危险分子”。

纵使这些年来,去海外留学“水”学历现象频有出现,留学也成为了许多高考失败者的避风港,甚至有一些学子禁不住间谍势力的蛊惑而当起了“走狗”,但真正以科技报国为志向的留学群体仍占主流。若因少数几颗“老鼠屎”个案,就将全体海归人才“一刀切”,这是对数千万归国人才的羞辱,更是对“科技报国”初心的背叛。

而格力自身的发展史也与“海归派”息息相关。2001年格力巴西工厂的建立,几年后格力巴基斯坦和越南生产基地破土动工,2011年格力美国分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落地……格力在海外的攻城略地,也正是得益于那些精通国际规则的“海归派”帮助格力绕过贸易壁垒;2016年收购珠海银隆时,核心技术突破亦有海归科学家的身影。如今,当格力需要向芯片、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突围时,不仅需要自身的科技创新,更需要人才政策的开放性,切不可因“创伤应激综合征”亲手斩断国际化人才的血脉,而将企业困于认知孤岛上。

间谍无关于身份,只关乎人心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海归中藏间谍,但将复杂的国家安全问题简化为身份标签的“有罪推定”,也是有失偏颇。若按照这种思维,本土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绝对安全?事实上,近年曝光的间谍案中既有海归人员,也有本土精英:某国企员工违规上传涉密文件,某科研人员因贪欲出卖国家机密,某军工工程师卫某正是利用“根正苗红”身份长期潜伏。这些间谍案例证明——决定忠诚度的从来不是护照颜色与留学经历,而是价值信仰与制度约束。

而企业将“间谍风险”归因于海归身份,本质上是以群体标签实施制度性卸责。现代企业防范技术泄露的科学路径,绝非诉诸群体性排斥的“懒政思维”,而应构建基于岗位特性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华为在实施人才全球化战略中,通过建立背景审查机制、动态竞业协议、量子加密数据墙等各类防护链,既实现全球顶尖人才为我所用,又确保5G核心代码零外泄;三一重工创造“技术保险箱”机制,通过物理隔绝、权限分割、行为审计三重防护,使工程机械专利保持安全水位。这些企业的共同经验表明:真正的技术安全,既不依赖对特定群体的身份驱逐,也不仰仗简单粗暴的“绝不用海归”式制度惰性,而是植根于精密设计的安全防护网络。

警惕人才排斥的恶性影响

如若排斥海归派与“996”工作时长、“35岁”斩杀线一样被争相模仿,而演变为行业潜规则时,这将形成危险的制度性排斥陷阱。当中国企业集体筑起针对海归人才的“身份过滤墙”,那些怀揣技术报国理想的留学生将何去何从?当他们在国内遭遇系统性歧视,当“海归=间谍”的标签被强化,部分人可能因挫败感转向境外机构求职,甚至被敌对势力趁机策反。这种“逼良为娼”的恶果,已在历史中反复验证:上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时,大批科学家因“忠诚度审查”被迫离美,反而助推了欧洲的科技进步。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对国家人才战略根基的侵蚀。我们倡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孔雀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引才工程,都在竭力拆除人才藩篱。若此类排斥性言论形成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地方政策与企业实践背道而驰,使国家投入千亿级财政资金打造的引才工程沦为制度空转。而倘若海外媒体与间谍势力借机大肆渲染“中国企业家指控海归间谍”,让国际创新要素对中国市场产生避险情绪时,我们丧失的不仅是几个归国学者,更是参与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战略机遇。这是值得警惕的。

应该看到,社会舆论对“绝不用海归派,因为海归里有间谍”激烈反应和讨论,正反映出了全民反间谍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的提升。反间防谍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但要靠法治化、精细化、科技化的制度设计,而非简单粗暴的群体排斥。对海归群体,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该妖魔化的“一刀切”,而要用“一事一议”的理性取代“非黑即白”的偏激。

从1872年容闳“闭目塞听,终成井底之蛙;广纳百川,方显大国气象。”推动幼童留美开启西学东渐,到任正非“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箴言,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当格力展厅的董明珠语录仍在循环播放,我们期待听到新的声音:“让全球智慧浇灌中国制造”。因为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试图偏安一隅的小国思想,终将被时代的洪流冲垮。正如《谏逐客书》所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拒绝开放者,终将自绝于时代。

(文/羽立)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